頂真工藝

清領時期,台灣曾有馳名對岸的重要手工刺繡技藝,名為「雲錦號」。光緒大婚時,曾依照圖案織就帳幃、衣褥等用品,精湛手藝讓清廷大喜過望;今日走訪鹿港民俗文物館(辜家古宅),還能見到許多精緻的女紅。…
陶藝家彭雅美沉浸陶藝40年,屢獲國際各項陶藝大獎,繼2025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彷彿若有光-彭雅美雕塑個展」後,將於8月底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蕨生‧映境」彭雅美雕塑展,精彩可期。 優雅美麗,氣質出眾…
油畫發源於西方,以礦物質顏料調膠,再於畫布上作畫,是與水墨完全不同的作畫方式,但卻與膠彩頗為類似。台灣在日治時期,引入膠彩、油畫,莘莘學子負笈日本,一批批美術專業人才陸續回台,把油畫帶入台灣社會。…
隨著傳統糕餅市場榮景不在,餅模師也越來越少。在台中開業的鄭永斌是全台碩果僅存的少數餅模師傅,在他手上刻出的廣式月餅、結婚大餅到敬神糕餅餅模,各自精彩,許多大品牌都是他的客戶。 鄭永斌感嘆,…
串流平台近期上架日本電影《津輕塗的女兒》,講述漆器職人青木清史郎面臨家業中衰,女兒卻想接手漆器事業的窘境。這不只發生在日本,台灣也是如此。許多人或許好奇,只聽過中、日、韓、越南有漆器,…
位於台南的「魯班學堂」是台灣木製家具沒落後成立的木工私塾,2004年成立至今二十年來,培育出300多名木工好手,是榫卯大師黃俊傑認為最對得起台灣的一件事。當年因錫質平(Hilber Jakob,…
「這工很粗,不是台灣做的。」知名螺鈿司阜陳甫強,看著記者出示的螺鈿藝品照片,敏銳地指出做工、構圖都與台灣的不同。 「司阜」,是古時台灣對特殊工藝匠師的尊稱,後來也稱司傅、司父、師傅等。…
學習玉雕不需聰明才智,但需要耐心與堅持,笨笨的人也會刻出自己的味道,作品中有他的思想在。倘若三十年,不論貧富、生活如何,你都能堅持下去,那很合適。堅持才看得到結果,不然就是半途而廢。——高敬維…
70多年前,有一批香港師傅受邀到台為原木家具製作螺鈿工藝,增添華貴風采。此後,他們根留新竹,為台灣培育出許多螺鈿師傅,張茂森與弟弟張茂欽是第一批徒弟;中式家具沒落後,他們又自行開發出祕技「掐絲螺鈿…
台灣每年開發出多種涼感、防護、生物醫療等機能布料,位於全球前段班,而高科技之外,「一寸緙絲一寸金」的傳統工藝也在台灣保存下來。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緙絲」保存者(又稱「人間國寶」)黃蘭葉,…
在傳統木造建築的廟宇、宮殿中,牆體、通梁、斗拱、員光(指步通下的雕花板,也就是在較短的梁下附加的木構件,又稱為「垂梁」或「垂梁枋」)上有各式彩繪,或許是忠孝節義故事,或許是吉祥的動植物裝飾,…
台南市美術館特展「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6月22日盛大開幕,展期至11月12日,將全台頗負盛名的民間彩繪三代匠師潘春源、潘麗水與潘瀛洲、潘岳雄的作品,進行系統性整理,館方並結合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