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背後的模擬者 戴敬晃談修復師的用色與用筆

▲油畫家、畫作修復師戴敬晃,曾於2010年、2015年分別獲得台灣全國油畫展的金牌、銀牌。
第265期
文、攝影☉謝平平

油畫發源於西方,以礦物質顏料調膠,再於畫布上作畫,是與水墨完全不同的作畫方式,但卻與膠彩頗為類似。台灣在日治時期,引入膠彩、油畫,莘莘學子負笈日本,一批批美術專業人才陸續回台,把油畫帶入台灣社會。然而,台灣的文物修復遲至1999年,才有台南藝術學院(今「台南藝術大學」)成立古物維護研究所,系統培育修復專才。

在南藝大成立古物維護研究所(後與博物館學研究所合併為「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之前,戴敬晃就前往法國知名的「孔岱高等藝術設計學院」(Condé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攻讀藝術修復碩士,回國後修復多件作品,包括新竹縣峨眉鄉天主教堂的畫作。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特展展出畫布尚未出現前,畫家以木板為基底,較大幅作品則以多片木板拼成,背後有刀鑿痕跡。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特展展出畫布尚未出現前,畫家以木板為基底,較大幅作品則以多片木板拼成,背後有刀鑿痕跡。

 

修復師理性多於感性

「修復師看油畫,與畫家的感性不同,必須實事求是。」戴敬晃曾師事楊永福等知名畫家,走上美術這條路,是100%的理性,「我看我哥從小被打,就跟姊姊決定要走一條老爸管不到的路。」戴父學電子工程,教子甚嚴,於是戴敬晃選了美術,姊姊則是建築景觀,刻意避開父親的專業,卻也看到不同的世界。

 

戴敬晃表示,一幅油畫作品有數層,從凡尼斯層到基底層,皆會相互影響。

▲戴敬晃表示,一幅油畫作品有數層,從凡尼斯層到基底層,皆會相互影響。

 

一般人從正面欣賞油畫,修復師則要正反看個透。他解釋,修復範圍包括:內框(基底)、隔離層(凡尼斯層)、打底層、顏料層等。一幅受損的油畫,修復師需先判斷原因出在哪一層,每個環節還涉及不同細部,如:油畫裂痕是過早裂痕,或是年代裂紋,「過早裂痕就是像鱷魚皮一樣,有可能是畫家筆法或顏料少油;年代裂紋就是老化造成。」

 

修復師需要理性腦。

▲修復師需要理性腦。

 

一幅油畫的受損原因

畫家使用的內框、畫布、顏料,也會在時間推移中,形成問題,如:畫布可能會被蛀蝕;鐵釘釘上畫布的內框,可能會鏽蝕、脫膠,造成畫布變形。

 

油畫表面龜裂可能為過早裂痕(畫面右方)或年代裂紋(畫面左方)。

▲油畫表面龜裂可能為過早裂痕(畫面右方)或年代裂紋(畫面左方)。

 

一幅油畫完成後大約三年內,還能修改,但作品會陸續固化,顏料慢慢滲入畫布中,打底層有油性底、半油性底、吸收性底,顏料也有多種品牌,「不同時代的顏料細緻度不同,各品牌顏料的含油率也不同。」雖然從顏料老化程度可以判定作品的年代,但他建議畫家們,最好使用中上品質的顏料,作品才不至於快速崩壞。

換句話說,經過時間的積累,每一層都可能產生問題,而每一層也可能與相鄰的一層產生混合問題。戴敬晃表示,修復最難的部分,是找出問題出在布料?顏料?還是收藏環境不佳?要從何處先著手?除了經驗判斷,現代還有光學儀器可以輔助,大大減低了誤判的機率。

現代機器輔助

十五、十六世紀,西方已有修復師的出現,修復十四世紀以前的宗教畫。而隨著修復技術的進步,今日多以團隊進行——主要修復師在分析出問題後,交給其他成員進行,包括:檢測確定、清洗與填色加固、基底材轉移等三大範圍,成員各有專精。

其中,檢測倚靠多種機器判定,例如:X光、X射線螢光分析、紅外線、紫外線、顯微鏡等,完整的一套檢測可從基底材到凡尼斯層,降低人為判斷的誤差。

 

修復色粉,與油畫顏料不同。

▲修復色粉,與油畫顏料不同。

 

修復主流:修舊如舊

法國在大一就開設有探測相關課程,並讓學生接觸油畫、器物、雕塑等不同類別的修復,分科專業則在高年級實施。

戴敬晃指出,學生進入修復學的第一堂課是「道德」,了解修復師的職責在於「維持作品的生命,而非創造新的作品」,如同修復古蹟講「修舊如舊」。

 

工作室中,除了待修復油畫,還有油畫顏料、畫筆、色粉等,放在不同的架台上,戴敬晃拿起筆仔細的點點,「我們是修復,需有可逆性,不是創作,所以不用油畫顏料,是用色粉,下一任的修復師能洗掉。」

▲工作室中,除了待修復油畫,還有油畫顏料、畫筆、色粉等,放在不同的架台上,戴敬晃拿起筆仔細的點點,「我們是修復,需有可逆性,不是創作,所以不用油畫顏料,是用色粉,下一任的修復師能洗掉。」

 

因為每個修復師手法、用藥方式,甚至對修復到何種程度的想法也不同,以〈蒙娜麗莎〉為例,作品中的人物本就無眉毛?或可能在某次修復中,眉毛不慎被洗掉?修復界目前仍沒有定論。

修復油畫作品,可說宛如破解一樁案件,修復師既像偵探,也像醫師。戴敬晃依照經驗判定,作品問題有一半來自畫家使用的材質,另一半則是保存造成的問題。他表示,保存油畫的最佳環境為溼度為55度、溫度攝氏25度。

回國後,戴敬晃從事修復相關工作多年,他喜歡觀察畫家對光與色彩的細膩表現,如:冷黑、暖黑的表現,不同白色的用法等。但擔任修復師,戴敬晃只能模擬原作,多年的觀察只能放在自己的創作中。當放下修復色粉,換上油畫顏料時,不知此時他是感性多?還是理性多?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台灣未來四年的重點是內政而非外敵
台灣大選仍然是維持現狀,這從美國代表團赴台,重申美國堅守本身基於《台灣關係法》(三項聯合公報、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8888 vs.美國自我出發
在2008年的最後一夜,世界上有各種辭舊迎新活動,大概無數人都焦急地期待08年快點過去,因為這是災難的一年,全球的股市大跌,…
別鬧了!霸王
「胖哥清源『著童』囉!」一個孩子氣喘吁吁地跑到辦公室來報馬仔。雖然隔著一棟樓,但我已隱約聽見教室裡騷動的聲音。 乩童出現在校園 整整儀容,…
縱橫華爾街10年 彭博生財最多
2000到2009年可說是繁榮與衰退錯綜複雜的10年,2009年更經歷了全球金融風暴,大多數人免不了受到經濟損失,但是依然有少數人成功獲利…
一夜好眠 正確睡姿保健康
過年了,俗諺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辛苦了一整年,沒能好好休息,許多人可能在新年期間每天都睡到自然醒。 值得注意的是:…
大媒體小故事
8.一差二錯   「一個換兩個、一個換兩個......」 人資組組長王一麟從會議室走出來之後彷彿念咒一樣,一直喃喃自語地念著這個神祕的口訣…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做布袋戲,沒用啦!」陳韋佑的祖父陳峰煙中氣十足地說著六、七十年前的趣事,卻也不忘轉頭給金孫一句肺腑之言。…
透視「庶民經濟指標」
吳敦義院長上任第一天接受媒體專訪,即提出「庶民經濟指標」的主張。吳內閣似認為,現有的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等統計指標,無法貼近民眾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