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隨心動內心世界盡顯 名家高敬維談技巧之外的世界

▲高敬維投入珊瑚、玉石雕刻超過50年,兩岸三地卓有名聲,許多作品為中國收藏家收購。謝平平攝影
第251期
謝平平

學習玉雕不需聰明才智,但需要耐心與堅持,笨笨的人也會刻出自己的味道,作品中有他的思想在。倘若三十年,不論貧富、生活如何,你都能堅持下去,那很合適。堅持才看得到結果,不然就是半途而廢。——高敬維

 

雕刻,不同於繪畫的層層疊加,以刀去除多餘部分,因此又稱減法藝術。雕刻的題材多元廣泛,西方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東方則以龍門、雲岡石窟為人所熟知,餘多存於廟堂之中。而東、西方對藝術的看法,從「毫芒雕刻」可看出端倪──西方借助放大鏡、顯微鏡;而東方以刀就心,不靠工具就能在1公分見方刻上百字,台灣雕刻名家高敬維還曾刻上千字。

高敬維解釋,萬物間有一套相通的頻率,因此不需倚靠工具,即可完成毫芒雕刻,此亦是傳統文化精髓所在。同理,雕刻非是表現單一空間,而是內心宇宙的完整呈現。

浸淫珊瑚、玉石雕刻長達50年,高敬維深居簡出,以研究、實作充實自己的宇宙觀,作品風格歷經多次變化,備受世人驚嘆的毫芒雕刻僅是他實踐宇宙觀的一瞬。

 

高敬維台灣紅珊瑚作品「太平世」,1982年。高敬維提供

▲高敬維台灣紅珊瑚作品「太平世」,1982年。高敬維提供

 

出生農家 貴人指點多

出生宜蘭的高敬維,作品極受對岸中國藏家喜愛。他出生於農家,14歲進入大東山珠寶擔任學徒,短短8個月已展現不凡天賦。他笑說,農活繁忙,儘管早年學徒休假少,但仍相對輕鬆,因此投入工作樂此不疲,老闆也鼓勵他轉往銷售部門與繼續就學,以開拓眼界。

在店內不需招呼客人之際,他就一一觀賞櫥窗作品,細看不同師傅如何呈現同一主題?到夜校上課,他著手畫出印象中的作品,老師驚嘆之餘,也不打擾這位小師傅,讓他靜靜畫上一整晚。

一路出現的貴人,高敬維至今心懷感激,除親戚提供德、日進口的高精密碳鋼,他還曾碰過一位徐女士,舉止優雅,能講多國語言,常與外賓來珠寶店選購首飾,這位女士告訴他,學雕刻一定要學素描,「後來人家告訴我,她就是國父孫中山的祕書。」

 

高敬維水墨作品〈平原觀景〉,2005年,75x46公分。高敬維提供

▲高敬維水墨作品〈平原觀景〉,2005年,75x46公分。高敬維提供

 

音樂通天地 鳥獸起舞

高敬維到書店購買素描相關書籍,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留下的曠世巨作震撼了他,因而更加勤奮練習。夜校上完課回家,他還會繼續練習雕刻到夜半。一次,他正苦思女性衣飾飄帶如何雕刻,忽有一排仙女顯現在眼前,羅衣飄飄,衣袖帶水,他頓時明白如何下刀。此外,高敬維還看過神、佛、菩薩與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快速理解神祇雕刻祕法。

 

高敬維台灣墨玉作品「心自在」,2021年,60x35x38公分。高敬維提供

▲高敬維台灣墨玉作品「心自在」,2021年,60x35x38公分。高敬維提供

 

當時,老闆受朋友之託,派遣店內師傅前往澎湖教授雕刻。此趟教學行,高敬維不但認識澎湖玉石,也在老闆朋友家借宿時,遇見其師父許通。許通為廟宇工程總包,擅長雕刻、廟宇彩繪,雖已退休多年,但他見高敬維這名台北師傅技藝不錯,便將60年雕刻經驗傳授給他,「人重神情花重枝,鳥重雙翼獸重足。」高敬維當年才18歲,經常苦思許通這二句話的內涵。

兵役三年,前二年海軍陸戰隊苦哈哈,第三年被調往看守彈藥庫。一次,他下山在街上聽到美妙聲音,一回頭才發現是樂器行,平日看守彈藥庫並無其他繁重工作,他鎮日練習古箏,一天五、六小時,及至後來已能閉眼彈琴。

一日,草叢傳來窸窣聲響,高敬維睜眼一看,一隻四腳蛇正隨樂音搖頭晃腦。他覺得有趣,於是加快節奏,四腳蛇搖晃速度也跟著加快,彈奏減緩,牠的速度也跟著變慢,高敬維雙手一放,四腳蛇也停了下來。

「這時我才知道晉國的師曠為何眼盲還能彈琴作曲,當你對琴弦很熟,彈琴是抒發心意,是不用看琴譜和琴弦。人跟動物可以溝通,那天地之間、萬事萬物,應該也都可以相通。」高敬維當兵三年,回家後卻感覺「功力大增」,見山不是山,見林不是林。此時,他已知雕刻表現的不僅是單一空間,而是作者的精神世界。

 

高敬維石雕作品「傳神」,1994年,33x15x12公分。高敬維提供

▲高敬維石雕作品「傳神」,1994年,33x15x12公分。高敬維提供

 

毫芒雕刻 靠心不看字

毫芒雕刻亦是如此,高敬維在25歲時開始練習,初始在1公分見方刻上4字,一週後可刻上百餘字,月餘即能刻上千字,可惜作品都被收藏,一件也沒有留在身邊。

高敬維留給想學毫芒雕刻的年輕人四句詩:「心鑄筆意、眼觀行間、神凝氣守、步步相連。」他解釋,將字寫到熟練,自己姓名即使閉眼也不會寫錯,如此不用邊看邊刻。而眼睛要盯的不是字,而是行氣,避免歪斜重疊;心、手、意一體,一步到位,切莫中斷。

 

高敬維碧玉作品「入境」,2013年,41x13.5x3.8公分。高敬維提供

▲高敬維碧玉作品「入境」,2013年,41x13.5x3.8公分。高敬維提供

 

這與西方藝術家借助放大鏡、顯微鏡,加上藥物放鬆肌肉完成毫芒雕刻,完全不同。除了高敬維,馬來西亞華僑黃老奮(1912~1993年)也能以肉眼完成毫芒雕刻。高敬維表示,古代毫芒雕刻重在心法,沒有心法,確實難成。

由簡入繁,由繁出簡,當高敬維窮人工之極已體悟至此,故宮的翠玉白菜、象牙球早非他追尋目標,「藝術是無限的涵蓋,也是無限延伸,更是無止境的追求。」

 

高敬維的西伯利亞玉作品「自在」,2015年,8x5.5x1.2公分。高敬維提供

▲高敬維的西伯利亞玉作品「自在」,2015年,8x5.5x1.2公分。高敬維提供

 

放棄日進斗金 忍飢研究14年

精神層面豐富,或許就能忍住物質的短缺。高敬維退出珊瑚雕刻後,投身傳統文化研究、玉石創作,三餐不繼,最高紀錄曾經三天空腹。他淡然說道,人三天不吃飯,還是能雕刻,「我不是沒能力賺錢,而是將時間都花在研究上,拒絕代工珊瑚的機會。」

40年前,台灣紅珊瑚藝品市場大,高敬維每日工資即可達2萬,相當驚人。但他寧願挨餓也不接代工案件。他表示,代工畢竟只為賺錢,為求速度,下刀難免潦草,一般人或許看不出來,但行家一看就知道,「原來某某作品不過如此。」也因此,張大千晚年也以精品換回早年隨意揮毫的作品。

肚子再餓,以前同事如何暢談月收入數十萬的快活勁,高敬維也不曾動搖。算一算,挨餓的日子竟長達14年。

 

「日出東方」工作室前方的石雕「日出」是高敬維2019年的作品。謝平平攝影

▲「日出東方」工作室前方的石雕「日出」是高敬維2019年的作品。謝平平攝影

 

為何戮力研究傳統文化?

為了深入研究古人書畫,高敬維搬到故宮附近,將故宮開設的器物、書畫、金石等課程全部聽過一遍,有空就到故宮看展,又跟著嶺南派大師歐豪年學畫。

為何雕刻還要學習繪畫、書畫、銅器,甚至甲骨文?高敬維表示,傳統文化是藝術家的資糧,「靈感可以源源不絕,創作也不會被侷限住。」

他強調,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這不只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更有造物者安排的精神層面。雖然藝術會跟著時空變化,但本質並不會改變;實作加上體悟,對建構自己的風格、宇宙觀,可說相輔相成。

 

清乾隆陳祖章「橄欖核舟」,底刻〈後赤壁賦〉,1.6×1.4×3.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乾隆陳祖章「橄欖核舟」,底刻〈後赤壁賦〉,1.6×1.4×3.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乾隆時工匠陳祖章的「橄欖核舟」,刀法俐落、精準,底刻「後赤壁賦」,現代雕刻家或許不做這樣的作品,但一刀下去,有老辣、有內斂、有樸拙、有瀟灑,刀法的點、線、面、陰陽、拿捏應用,已跳脫技巧範疇,而是個人宇宙觀的呈現,刀隨心走,內外相通。

高敬維口中的「宇宙浩瀚,學無止境」,並非指高超技巧的學習,而是內心、道德有所提升後,為技巧開闢新蹊徑──他將毛筆的順、逆、側、挺、中應用於刀法中,剛柔並濟,刀筆相發,技法變化萬千。

再回頭思考許通留下的二句話,高敬維明白,雕刻人、物是其次,重點是作品能傳達人、物背後的精神支托,「人的神情,不單只是表情,它是心神從內而外的表徵。花朵雕刻為何要特別著重枝幹?因為那份鮮活是來自枝幹與蒂頭。」

20多歲時,高敬維已釐清目標,30多歲建構完整的內在宇宙觀,成就震撼兩岸的雕刻技法;此外,他加強涉獵傳統文化以豐富自我內涵,多年來更以實作驗證想法的對錯。他不刻劃打打殺殺的作品,工作室門口的「日出」石雕、庭院中的竹筒飯石雕等,都描述著光明向上的生活態度,「我希望我的作品對人類有益。」

藝術家的「三不」堅持

即使生活再艱困,「不作假、不重複、不抄襲」仍是最高原則。高敬維對每件材料的質地、透度、硬度、節理,都十分了解,一眼就能看透玉石內部,腦中瞬間跳出數個題材,再從中擇一創作。

他用過緬甸翡翠、台灣墨玉、加拿大玉礦、北極礦等,玉石與大理石雖同為礦產,但玉脈淺,取得不易,千噸玉石只能篩出百噸好玉,良玉比例或許僅有一、二塊,「因此才說好玉不雕,刻壞了,那是浪費上好材料。」

名聲早傳遍兩岸三地的高敬維認為,人即使沒有藝術天分,只要努力、踏實,遵從傳統文化,「一定會有人幫你,因為生命的來源就有。」

 

 

 

台灣珊瑚藝品的改變

台灣珊瑚藝品的改變

西晉地方官石崇富可敵國,經常向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王愷炫富。一次,武帝賜給王愷海中珊瑚,高二尺,枝柯扶疏,世所罕見。王愷立刻邀請石崇一同觀賞奇樹。沒想到,石崇拿起鐵如意,一把打碎珊瑚樹!王愷氣恨至極,厲聲責備,石崇隨即奉上家中收藏的六、七株珊瑚樹,棵棵都高三、四尺,姿態脫俗,光彩曜日。王愷敗下陣來,而石崇也為自己埋下禍端。

不管是在古代或是今日,珊瑚都是貴重半寶石,台灣更是重要產地,戰後大量銷往日本,近年則受陸客青睞,大肆購買。

珊瑚藝品利潤高,早年無管制,許多漁船將漁網綁上巨石,隨船拖行撞擊,以此獲取大量撞碎的珊瑚,對海床破壞極大。當時僅是學徒的高敬維得知日本每年僅開放不到5%的海域採集珊瑚,認為台灣珊瑚在三十年內即將不保,心中十分著急。

高敬維以自己在故宮所學應用在珊瑚藝品上,亦即將雕刻精緻化,使藝品改為高價藏品,減少珊瑚使用量,帶起業界風潮。可惜在他離開公司後,台灣珊瑚界極少有人聽過他的貢獻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還記得二戰時……
記憶還是遺忘?──《我記得》(Remember)(新片)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演員:克里斯多夫‧普拉瑪(…
歌聲開在石榴上
沒想到,串串村謠竟成了我一生的嚮往。那是北方一個小村莊,紅牆綠瓦依傍蜿蜒的河流錯落著。我站在村口一間瓦屋前,…
中國股市:政府與國企的提款機
北京一直聲稱要大力推行金融改革,成為「市場經濟體制國家」,與國際接軌。但今年的中國股市讓國際社會大跌眼鏡:因為政府政策作用,…
商聖與商祖教我們的事
在此維持操守和爭逐利益越來越失衡的現代社會,秉持良心經營的商人顯得彌足珍貴。中國從商朝就開始有以物易物的商業行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傳說中的美人魚
小的時候看過很多安徒生童話故事,其中一個家喻戶曉的美麗悲劇就是安徒生1837年創作的《美人魚》。故事敘述一個美人魚救了一位英俊的王子,…
一個人旅行發現美麗新台灣
我想,我是幸運的!能在年近五十、淡出職場之際,走入客家廣播電台。這個「舞台」,不僅讓我尋回童年田野時光的生活記憶,…
大媒體小故事
19. 異曲同工   林世雄(小林)和張曉敏是東科新聞台的廣告業務專員。小林做事比較關注工作流程,曉敏則是很會想行銷點子。…
桃園青年農民聯誼會 回到最初當農夫的快樂
在桃園市政府一樓擺攤的桃園青年農民,每個人身穿寶藍色的聯誼會制服,電繡著「農魂」兩個金黃色大字,非常醒目。首屆會長吳成富有顆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