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時尚

國立故宮博物院最新特展「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仁寅虎年壓軸登場!王世貞(1526~1590年),何許人也?他被推測是中國四大章回小說《金瓶梅》的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推手,…
「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從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特展「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來看,真是最佳詮釋。生活小事經過仔細琢磨,都能升級為一門學問,這當然是拜經濟富足之賜。此次特展共展出102件展品…
1919年,日本舉辦首屆「帝國美術展覽會」;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文協)隨即於大稻埕創立。文協創辦人蔣渭水、林獻堂當時為了突破日本統治,以辦報、演講、戲劇等方式推廣台灣文化、傳播新觀念。…
文化部近年大力推動重建台灣美術史,曾於日治時代「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嶄露頭角的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得以重現世人眼前。臺南市美術館近期推出「蔡草如:…
今人幾乎已經很少拿起針線,所有縫補、紡織不是他人代勞,就是以機器取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現正展出的「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展品以緙繡為主,刺繡為輔,策展時代跨越宋、元、明、清,…
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特展,多為冊頁,與宮廷內苑常見的屏風、長軸作品相較而言,更像是傳統書畫的下午茶,非創作主流,但卻更顯功力,也是宋朝獨特的藝術形式。該展中,…
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日舉辦「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吸引大量民眾前往欣賞。末代王孫溥心畬一生傳奇,渡台後落腳台北臨沂街,齋號「寒玉堂」,最後葬在台北陽明山。他的繪畫風格、治學理念,…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自成立以來,即相當注重當地藝術家與資深前輩的作品策劃展覽,館長林育淳今年走馬上任,將策展方向精緻化,希望民眾能從展覽細節體察台南的文化品味。近日台南重量級藝術家潘元石、…
山石硬冷,千年不朽,於上雕鑿文字、圖樣,抱持目的多是打造其永垂不朽的生命。中國最有名的,當數雲岡、莫高窟、龍門三大石窟;年代最早的,則是上窄下寬的「秦刻石」,也稱「石鼓」。當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
古人以繪畫來描繪生活、心境,以抒發情志,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展出的「畫琳瑯—貨郎圖特展」是另外一種可以觀察市井生活的風俗畫。〈貨郎圖〉與〈清明上河圖〉這二種繪畫類型在宋朝相當盛行,一直延續到清朝,…
國立故宮博物院目前展出的「風格故事」琺瑯瓷器特展相當精彩。不過,「琺瑯」(Enamel)對許多民眾來說比較陌生,大多認知其與傳統陶瓷風格不同,的確也是如此,琺瑯器是從波斯一帶傳入元朝的工藝,歷經明、…
明朝國祚長達276年,共有16位皇帝登基即位,但帝后玉璽只留下了永樂仁孝文皇后的「青玉龍鈕諡寶」。今年3月,「青玉龍鈕諡寶」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的春拍現場,令各界驚喜,拍價上看一億台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