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淬鍊 琺瑯彩瓷集三朝大成

▲清康熙「掐絲琺瑯冰梅紋五供」,圖中左右兩邊的「瓶」,高21.9公分、腹徑7.8公分,瓶內各插有銅質髹漆五色描金靈芝一枚,富麗莊嚴。
第223期
文⊙謝平平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目前展出的「風格故事」琺瑯瓷器特展相當精彩。不過,「琺瑯」(Enamel)對許多民眾來說比較陌生,大多認知其與傳統陶瓷風格不同,的確也是如此,琺瑯器是從波斯一帶傳入元朝的工藝,歷經明、清改良,成為可在銅胎或陶瓷器、玻璃上繪製的工藝,乾隆一朝可視為該門藝術集三代之大成。

 

清康熙「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紋碗」,高7公分,口徑15公分。粉紅色的琺瑯色料在康熙年間開始使用,研發過程觸及到西洋金紅彩技法的學習。全器施白釉,畫出五瓣式的裝飾空間,底蓋有「康熙年製」楷款。

▲清康熙「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紋碗」,高7公分,口徑15公分。粉紅色的琺瑯色料在康熙年間開始使用,研發過程觸及到西洋金紅彩技法的學習。全器施白釉,畫出五瓣式的裝飾空間,底蓋有「康熙年製」楷款。

 

琺瑯工藝三代流傳

中國傳統的陶瓷多是在釉料、繪畫、燒製等方面下工夫,琺瑯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在器物上進行立體的「作畫」,起源據傳與在器物上鑲嵌寶石有關,約莫在十、十一世紀左右,拜占庭帝國就是製作琺瑯器的中心點;隨著蒙古鐵騎遠征歐洲、建立元朝,琺瑯也傳入中國,當時稱為「大食窯瓶」。

琺瑯器有寶石的光澤,色料牢固,又能融入其他色料,創造不同的效果,非常適合器物的彩繪。在元朝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在明朝卻開始受到皇家青睞,宣宗(宣德)、代宗(景泰)都有代表性的作品,現今「景泰藍」身價不菲,該詞即是由「景泰琺瑯」一詞演變而來。

 

清乾隆「瓷胎畫琺瑯福壽連綿雙耳瓶」,高16.6公分,口徑4公分。通體白釉,底書「乾隆年製」。

▲清乾隆「瓷胎畫琺瑯福壽連綿雙耳瓶」,高16.6公分,口徑4公分。通體白釉,底書「乾隆年製」。

 

清乾隆「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圖螭耳瓶」,高18.9公分,口徑5.4公分。乾隆廿七年將畫院處與琺瑯處合併,因此琺瑯器的風格往往與院畫雷同,加上乾隆對西方文化感到好奇,畫琺瑯的風格與父親、祖父都不相同,器身兩側保留了傳統的螭形耳,中西完美融合成一體。

▲清乾隆「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圖螭耳瓶」,高18.9公分,口徑5.4公分。乾隆廿七年將畫院處與琺瑯處合併,因此琺瑯器的風格往往與院畫雷同,加上乾隆對西方文化感到好奇,畫琺瑯的風格與父親、祖父都不相同,器身兩側保留了傳統的螭形耳,中西完美融合成一體。

 

清朝的琺瑯器又跟明朝不同,在顏色的改變上尤其明顯。西洋傳教士在康熙時期已進入宮廷,也加入改良琺瑯器的製作。康熙朝的琺瑯器與明代相比,顏色更亮麗,並出現西洋意象的彩繪圖樣,例如取材自「聖母子圖」的母親與嬰孩。

不過,當時的色料還是泰半來自西方,直到雍正時期,工匠才成功提煉琺瑯色料,演變為國產與進口色料同時併用。

琺瑯色料像水彩顏料一樣,二色會交融混色,與陶瓷色料不同,因此塗琺瑯色料前,要先將圖案邊框焊上銅絲,固定起來,再上色料,稱為掐絲琺瑯(Chinese Cloisonné),工序繁複。後來又發展出內填琺瑯(Champlevé Enamel),就是在製作胎子(器物本體)的時候,將圖案邊線直接做成凸起的線條(或凹入的線條),就不用再焊上銅絲,可以直接塗上琺瑯。但這種技法也難,因此作品不多。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鳧壺」,高7.5公分,長9.2公分,寬4.3公分。鳧(音同福)長得像鴨子,但體型較大,能飛翔,古人常以鳧代表太平時節,因此乾隆朝的琺瑯器也少不了鳧,而以動物造型製成掐絲琺瑯,也是乾隆時期的一大特色。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鳧壺」,高7.5公分,長9.2公分,寬4.3公分。鳧(音同福)長得像鴨子,但體型較大,能飛翔,古人常以鳧代表太平時節,因此乾隆朝的琺瑯器也少不了鳧,而以動物造型製成掐絲琺瑯,也是乾隆時期的一大特色。

 

康熙朝傳入了「畫琺瑯」(Painted Enamel),當初是從廣州傳入的,也稱「廣琺瑯」,後來則稱「洋瓷」,比起掐絲或內填,技法容易許多,因為只要在琺瑯色料中加入氧化鉛,就能避免相互混色的問題,後來也在瓷胎、玻璃胎上繪製,是清宮器物的上上之作。

 

清乾隆「金胎內填琺瑯蓋杯」,器高6.3公分,口徑10.8公分。金胎,內填琺瑯。器外鐫細密弦紋,施透明黃釉為底色(黃地),上刻大小番蓮紋,填燒多色釉,晶亮的黃釉地與對稱繁複的花紋,營造富貴奢華的皇家氣象。

▲清乾隆「金胎內填琺瑯蓋杯」,器高6.3公分,口徑10.8公分。金胎,內填琺瑯。器外鐫細密弦紋,施透明黃釉為底色(黃地),上刻大小番蓮紋,填燒多色釉,晶亮的黃釉地與對稱繁複的花紋,營造富貴奢華的皇家氣象。

 

乾隆一朝集大成

乾隆一朝承繼了康熙、雍正的工藝水平,加上乾隆皇帝自己很喜歡書畫藝術,對琺瑯器的製作參與甚多,從加入晚明時期的藝術觀、詩畫放在琺瑯器上的做法,都深具皇家格調。乾隆時期的器物樣式繁多別緻,中西人物之外,仙山樓閣、金魚水藻、花草構成的錦地紋等,都是此時期的新樣式;而康熙、雍正時期使用的黃地、紅地等,乾隆時再加上剔彩技法,又再成為新的樣式。

康乾全盛時期,光是御膳房的頭廚、二廚、下手、雜役等,就多達三百人,對於宮廷中需要的器物燒造,費用、時間、用料等估計也不會手軟,從故宮「風格故事」的兩個琺瑯彩瓷特展中,可以見識「皇家御製」的恢宏,也見證了當時的富庶。

 

 

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1日

展出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7室

 

風格故事—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

展出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室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百歲不是夢 老人長壽的5大祕訣
百歲不是夢!要老得健康才好,纏綿病榻的老年生活,不但自己受苦,也造成照顧者的負擔。因此,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學會照顧自己,…
蘇州電視台主管「翻牆」被撤職
中國當局箝制言論,目標從異議人士擴及到關心時政的普通民眾。近日,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一名主管,因使用推特(Twitter)…
以舉辦台灣東尼獎為志 科技大老雷輝的音樂劇夢
音樂劇有歌有舞,輕鬆活潑,是吸引民眾走入劇場的最佳表演藝術形式。「綠光劇團」2018年推出台灣原創音樂劇《再會吧 北投》,…
一百個天使的真心大告白
北一女三十重聚:美國篇 打開YouTube北一女重聚「非廣告」,出現幾位熟女「小綠綠」。有人用鍋鏟表演儀隊槍法、…
自然吃、慢慢吃,身體就不老
這幾年常見到雜誌或者電視節目在探索或介紹養生的美食。大概是過去大魚大肉吃多了,年紀有一些了,發現「零件」開始有些故障,因此開始反省生活型態…
為公還是為私?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公視3月底推出的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很大迴響,我十分喜歡每集開始的鋪陳,片頭利用「品味新聞台」臉書(FB)專頁的特效鏡頭,…
四川地震帶來的挑戰
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震驚了全世界,也引來澳洲媒體的持久關注。最大量的報導當然集中在災情和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特別是精神傷害上。…
培育生技人才 「偉喬生醫」勇闖試劑原料市場
2013年創業初期進駐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南科育成中心的偉喬生醫,切入較少人進入的試劑原料市場,目前已經是台灣最大的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