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yer家族手工羊皮紙廠

丹尼爾攝影
第233期
攝影⊙丹尼爾 文⊙陳荷
丹尼爾 Daniel Ulrich

來自瑞士的台灣女婿阿丹,在台定居超過十年歲月。在此期間,他上山下海幾乎跑遍台灣大小祕境,足跡甚至遠踏金門、蘭嶼。如今阿丹遷居美國紐約州,除了與太太兩人親手建造自己的屋舍外,依舊不改四處尋幽訪勝的喜好,順便將美國風光介紹給他心繫的台灣朋友。

Mayer家族手工羊皮紙廠

這是位於美國紐約州蒙哥馬利郡(Montgomery County),一家由Meyer家族經營的皮革加工廠。特別的是,畫面中的皮革材料是羊皮而非牛皮,而且是準備用來製作書寫用的「羊皮紙」,並非如一般想像的是拿來製作皮鞋、包包、衣服等。

羊皮紙是一種昂貴的材料,不適合機器操作,必須由手工完成。因此每張羊皮紙都是獨一無二的,顏色、厚度、形狀都有差異。在西方,很多古老的重要文件都寫在羊皮紙上,例如著名的古老希伯來聖經抄本《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以及《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可想而知,在現今紙張和網路發達的世界裡,這門工藝幾乎要失傳了,但是Meyer家族由德國移民美國至今,已經有超過500年的時間,一直承傳這項珍貴的手工技術。

繼美國Colby農場後,本期起阿丹將開始介紹Meyer手工羊皮紙製造家族,請讀者拭目以待。

出貨沒問題 贏下最後一哩路

出貨沒問題 贏下最後一哩路
第233期 2022年5月5日

掙扎求生的上海

 

文⊙曾允盈

 

 

 

一則6分鐘的短片《四月之聲》,4月22日開始在網路流傳,影片裡灰濛濛的上海市,傳來居民各種控訴的聲音。

從宣布封城管控一個多月以來,上海2,600萬人被迫集體禁足。城內的糧食不足、物價高漲,有病在身的民眾不能離家就醫,失去人身自由。醫療資源的短缺更是致命,有一名外送員深夜發生車禍,卻遲遲等不到救護車,最後倒臥路邊不治,被附近居民拍攝下來。

《四月之聲》所呈現的上海市民和疾控中心主任的對話中,主任直接說出,「在這裡就是政治凌駕專業。」運送救援物資的貨車司機,抱怨長時間沒人收貨,大量新鮮蔬菜被放到爛掉。轉陰性的病人被迫住進未完工的方艙,完全沒有可靠的中央消息來源,人心惶惶。

更令人不忍卒睹的是,居民因為飢餓,聲嘶力竭求救,整座城市傳來哀嚎遍野的聲音。還有一起因確診陽性者被帶去隔離,他的寵物柯基犬隨後被防疫人員當街用鏟子打死的殘忍畫面。這不是病毒殺人,而是政策殺人。

其實除了上海,中國目前還有20個左右的城市封城管控,上海以外的小城市,更是沒人關注、資源匱乏,民眾幾乎只能自生自滅。

以往這些聲浪,在網路上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被審查刪除,或總有人急著為黨辯護。但這次不太相同,因為實實在在影響到民眾生存的權力。當枷鎖往身上銬,當鐵拳捶到肉裡,越來越多人開始吶喊,越來越多堪稱荒謬的影片出現……

封城政策嚇壞了上海的有錢人,也嚇壞了全世界的企業主,逃離中國的速度前所未見。175億美元外資上個月撤離中國,創下歷史新高。《彭博社》針對在上海的上千名外商進行調查,約有一半人表示將在年底之前離開中國。

病毒讓人畏懼,極端的政策更是難以收拾的人道災難。封城造成經濟損失,也為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不容忽視的世界情勢、兩岸經濟發展,我們也將與讀者一同持續關注。反觀本期封面故事,講的是台灣第三方物流在疫情下的逆勢成長。相形之下,台灣人更應珍惜得之不易的自由、人道的環境。

封面故事

創業百匯

旅人視野Meyer家族手工羊皮紙廠攝影⊙丹尼爾 文⊙陳荷
活動櫥窗企業充電站整理☉曾允盈

財經觀點

經濟新視野政治「粉」為何如此忠誠?樊家忠

全球焦點

GOODS

GOODS水果小百科 認識鳳梨家族文☉李士霆 圖☉Adobe Stock

生活風格

品味古時尚以針代筆織遍天上人間 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看雜誌第233期

NT$128

出貨沒問題 贏下最後一哩路

經營電商不外乎金流、物流、資訊流,而物流可以說是「最後一哩路」,電商有穩定的倉儲系統非常重要。發展初期的賣家,多數自行處理包貨和出貨,為什麼有的賣家選擇外包?到哪個階段考慮委外最符合效益?又有哪些隱形風險無法忽略?

==============

電商該自行出貨 還是外包第三方倉儲? ☉曾允盈

迷你倉起家 BOXFUL 助力電商倉儲與物流 ☉楊戎真

因應市場需求 GoodDeal 推出倉儲管理WMS 訂閱服務 ☉楊戎真

藉助第三方倉儲 寵物品牌PEHOM 從庶務中解脫 ☉楊戎真

異常氣候與戰爭間的因果關係

乾旱是最常見的天災,在巨大損失中更無力去阻止他國趁機侵犯。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編輯整理│宋伂文

佛家認為,大的空間的變化影響著社會形勢的變化。

202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中的一篇論文指出:「極端天氣與戰爭之間存在著很強的因果關係。」倒似與佛家這一說有所呼應。

 

《三國史記》是三國時代重要文獻。(公有領域)

《三國史記》是韓國第一部官修正史,是研究朝鮮半島三國時代(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的重要文獻。

這部在12世紀時,由高麗仁宗下令宰相金富軾編撰的《三國史記》,記述了朝鮮半島上三個古老王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相互鼎立的歷史。美國聖菲研究所(SFI)外聘教授Rajiv Sethi(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和韓國慶熙大學的Tackseung Jun合作分析《三國史記》,在提取的數據中發現,極端天氣與戰爭之間有著很強的因果關係。

《三國史記》中記錄的異常氣候可分為四類:乾旱、強降雨、大雪和霜凍,其中乾旱是最常見的天災。有經歷氣候衝擊的國家,其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是沒受氣候衝擊國家的2倍多,這在統計上是非常顯著的結果。

那麼,異常氣候與戰爭之間是怎樣的因果關係呢?研究認為有兩種可能情況:一種是遭受氣候衝擊的國家,為了彌補上天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試圖侵犯鄰國,來補償自己,稱之為「絕望的入侵」;另一種情況是,受到氣候衝擊的國家,可能會因為國力損耗過大,而無力去阻止他國趁機侵犯,稱之為「機會主義入侵」。

研究顯示,大多數的戰爭都屬於「機會主義入侵」,也就是一國之國力被異常氣候削弱,而招致其他國家的侵略。換句話說,一國家還未在天災的巨大損失中喘過氣來,緊接著可能又要遭受戰火的肆虐。

當然,學者們對於氣象與戰爭因果關係的認識還只是一種探討,仍有待商榷,但至少學者們已經發現氣象與戰爭有著某種聯繫。

佛家認為,神的意願就是天象,天象即天意,而大的空間的變化會帶動社會形勢的變化。不管是遙遠星體的變化,還是近一點的氣象變化,對人類而言都是大的空間的變化。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全球經濟一體化即將終結?迎接物價攀升時代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東方
俄烏戰爭至今2個月了,俄羅斯在戰場上沒有得到多少便宜,但是在經濟上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俄國總統普丁身邊親信們的海外資產幾乎全部凍結,各國領空不對俄羅斯飛機開放、技術禁運,美國更是仗著在金融業的控制,凍結了俄羅斯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把俄國從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剔除出去,這意味著俄國被排除在國際貿易和商業活動之外,外國銀行都主動跟俄國切割。

俄國盧布貶值,商品短缺,外債逾期付不出來,外國公司開始撤退,就是老百姓也開始逃離。再過不久,俄國軍需產品就製造不出來,就是民用產品也製造不出來,因為沒有進口零部件,畢竟現在是環球供應鏈,少一樣東西都不行。那麼很自然的,很多人會問這個問題,全球化是不是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其實,全球化已經開始受到挑戰、逐漸被蠶食了。主要有來自兩方面的蠶食:一個是各國日漸興起的民粹主義,向自由貿易說不,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投資、限制移民,美國前川普政府就是例證;另一個就是來自中共對全球現有秩序的挑戰,歐美思想界把中共稱作修正主義,因為中共要顛覆二戰之後美國主導的自由、民主、法制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中共獨裁特色的新秩序,這何止是經濟和貿易層面的威脅,這已經危害到國家安全,從亞洲到歐洲,各國都相繼設置壁壘,阻擋中共的經濟入侵。俄國侵略烏克蘭加速了終結全球化的速度。

為甚麼說烏克蘭戰爭加速了全球化終結的速度呢?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北京處於進退兩難之地,既不想跟莫斯科翻臉,又不敢幫助俄羅斯躲避制裁,更不敢經濟援助莫斯科,但只要北京不加入西方的制裁,西方國家的反共情緒只會越來越高漲,跟中共的經濟切割只會越來越徹底;其次,歐美國家展現了經濟制裁的威力,現在全球的共識是,歐美國家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是正義、正當、合理,而且是恰到好處的,但如果下一次再出現類似的國際危機,歐美國家的制裁可能就更為凌厲,說難聽點,可能更為自私,所有的不是美國盟國的國家,都會考慮在某種程度上獨立自主,不要太倚賴外國;第三,俄羅斯用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氣作為要挾,一定會加速歐洲國家在能源上另外尋找來源,在經濟上更加自給自足,說難聽一點,更加閉關鎖國。

在現代經濟的框架下,要閉關鎖國很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全球化的終結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只不過全球劃分為幾大塊,一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塊,一個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一塊,再有就是以歐盟為中心的一塊,美國和歐盟的兩塊還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西方金融武器對抗,西方陣營把金融軍事化、武器化了,任何經濟制裁要起作用,前提條件是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制裁範圍廣,各國政府決心大,現在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政府、國際金融機構採取了一致行動,中共是唯一的例外,但中共也不敢犯眾怒,頂多是採取中間立場,不願意跟俄羅斯綁在一起。但是話也要說回來,各國都有自己的算盤,在這麼強大的經濟制裁面前,如果你是哪個國家的央行行長的話,你是不是也會減持美元儲備,增加其他主要貨幣的儲備呢?肯定的,因為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中共央行就是這麼做的,也會繼續做下去,那麼,人民幣會不會代替美元全球霸主貨幣的地位呢?北京日前不正與沙烏地阿拉伯討論用人民幣計價嗎?如果不能在全球範圍內代替美元,至少在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區塊裡,人民幣是不是能代替美元呢?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如果各國央行因為擔心美國的制裁而減持美元儲備,難道他們就不擔心中共的制裁嗎?同樣會擔心,也許擔心的更多,他們怎麼會把人民幣當霸主貨幣呢?

再者說,人民幣也不能自由兌換。北京要扶植人民幣,就必須允許人民幣自由兌換,但是允許自由兌換的話,人民幣會大幅度貶值,至少要貶值一段時間,2015年、2016年不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嗎?況且,各國金融系統跟誰靠攏,更主要的還不是經濟原因,而是安全和國防的原因,一個國家更傾向於把自己的金融系統跟一個軍事大國掛鉤,這一點在冷戰時期的非洲、拉丁美洲、南亞地區非常明顯,紛紛跟蘇聯切割,跟美國掛靠在一起,所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沒有能挑戰美元的貨幣。

全球化終結對你我這樣的消費者意味著什麼呢?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產品質量下降,價不廉物不美;從理論上來講,全球化是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狀態,一個地區就注重在本地區最有優勢的產品,這樣才能有規模,才能降低成本。比如說蘋果手機,最後的組裝是在富士康,在中國,但裡面的快閃記憶體來自韓國,陀螺儀來自法國和意大利,音頻用電感線圈來自日本,基帶處理器、編解碼器來自美國,加速規來自德國,顯示器來自日本。各地都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特長,通過全球供應鏈連接在一起,通過貿易互通有無,這是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是個理想狀態。可是,現實世界並不理想,可能有天災、人禍,就如同俄烏戰爭、新冠病毒,都讓全球供應鏈斷裂,全球化承擔的風險遠遠超過了它帶來的好處,特別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地緣政治緊張而又不安定的地方,賠本的買賣沒人做,跨國公司必然重組供應鏈,把生產基地搬到更安全的地方,搬到離市場更近的地方,甚至設置重複的供應渠道以備不測。這就像買保險一樣,雖然買保險轉嫁了風險,但必須支付保險費,而這個保險費就在物價上漲上面體現出來。

國際化終結,意味著競爭的減少,因為都回到本土、回到離市場近的地區了,美國的企業不需要再跟中國企業競爭,你在你的經濟區塊,我在我的經濟區塊,井水不犯河水。沒有了競爭這個最有力的刺激因素,生產效率往往會降低,成本上升,商品的選擇減少、質量降低,就會傷害到最終端的消費者利益,如果各國政府又是最大的顧客和消費者的話,私營企業也會變得更像是國營企業,再加上保護本土產業的宣傳,購買國貨至上的氛圍,企業會把自己打造成國貨大王,在愛國和民族主義層面花更多的力氣。也就是說,在經濟資源的調配上,市場的作用越來越衰減,政治的作用越來越主導,當資源分配向政治權力轉移的時候,腐敗一定如影隨形。

國際化的終結,也會遏制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一直是歐美的強項。當然,國際化的終結也讓歐洲更加團結,本來歐洲各國有類似的文化底蘊、歷史淵源、意識形態,俄烏戰爭的爆發,對歐洲是一記警鐘,不能再如一盤散沙。在接待烏克蘭難民問題上,歐洲國家表現的相當團結,有難同當;歐盟還發行了難民債券,在全歐盟範圍內籌集資金安置難民;戰爭也讓投資者尋求更為安全的投資,歐元區就屬於這樣的安全投資區。

歐盟國家這次下定決心要增加軍費,為了減少對俄國能源的倚賴,也會大舉投資能源產業,這都會刺激歐盟經濟的發展。歐盟的安全不能再完全依靠美國,歐盟的經濟也不能靠中國來維持。

國際化終結,對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危害最大,能源漲價、食品漲價,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承受的打擊最大,世界格局重新劃分,窮國必須選邊站,這就意味著窮國的民營企業機會縮減,官僚資本變大,政府更加獨裁,腐敗更加氾濫,跨國公司更不願意到窮國投資。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監管」風暴 中國富人將資金移新加坡避險

新加坡魚尾獅公園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文龍

【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但是,在北京強推港版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日前報導,對位於新加坡的多家公司進行採訪後發現,這些公司正在幫助中國富人通過「家族辦公室」的方式,將資產轉移到新加坡。該項業務是為富裕家庭進行投資和財富管理,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通常需要至少500萬美元的資產。

CNBC報導,會計和企業服務公司人士表示,在過去12個月裡,有關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的諮詢,在該公司增加了一倍。而且,大多數諮詢來自中國境內人士或來自中國的移民。「中國富人相信,在中國有很多發財機會,但他們不確定把錢放在那裡是否安全。」

而在此之前,香港是中國大陸資金逃出的首選地,大量資金的湧入也推升了香港不動產的價格。一般說來,中國資金大規模外逃有四個途徑:第一是利用進出口貿易通道;第二是利用地下錢莊;第三是利用境內外銀行;第四是通過海外投資併購。鼎盛時期香港曾有近兩千家持牌換匯公司(貨幣兌換機構),資金逃出中國大陸,很多都是通過香港換匯公司的渠道流出。

「天鈞政經」團隊分析指出,面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乏力等現狀,中共權貴階層持續將資金轉移到海外,導致中國外匯儲備不斷下降。中共權貴們利用各種方式把資金轉移到海外,通過離岸公司轉了幾次手洗白,然後搖身一變成為外資,再次從香港進入中國大陸攪動經濟獲利,尤其通過香港與大陸股市互聯互通機制的外資,就有權貴們的資金在裡面。

北京當局近年發動「監管」風暴,一些知名企業家、公司創辦人的身家大幅縮水,並選擇退出公司管理層,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CNBC報導,這兩年香港的有錢人開始向國外轉移資金,尋找避險天堂,而新加坡由於兩個優勢成為這些富人的首選,這兩個優勢便是語言和納稅。新加坡大部分人都能說漢語,這對中國的富人來說提供了語言上的便利;另外,新加坡沒有財產稅,這又能為富人省下不少費用。

新加坡為了吸引富人投資還推出了全球投資人項目,為投資新加坡的富人提供多種優惠,比如投資250萬美元以上的成年人,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證。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經濟風暴來襲!經濟正面臨三大衝擊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文龍

【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世界銀行(World Bank,簡稱世銀) 4月6日表示,經濟面對俄烏戰爭、中國經濟下滑和美國加息三大衝擊,三大衝擊組成的經濟風暴,未來可能會造成低經濟成長率和更多的貧窮人口。

世銀在1月的報告認為,預計2022年全球增長將放緩至4.1%,預計發達經濟體的產出和投資,明年將恢復到大流行到來之前的增長趨勢,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仍將明顯低於疫情前走勢。但是,俄烏戰爭的爆發,更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4月6日,世銀指出,經濟像是「籠罩在暴風圈中」,三大衝擊組成的經濟風暴,可能會造成低經濟成長率和高貧窮人口,而上海形同封城的「全局靜態管理」,更讓情況雪上加霜。上海不僅為中國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但自當局進行管制後,除了把全市2500萬人都關在家裡,連帶也讓當地經濟生產停擺,許多工廠被迫停工,港口外的海域也停泊著不能入港的貨船。

世銀表示,俄烏戰爭讓國際糧食和原油價格飆漲,增加各國消費者和經濟成長的負擔;美國加息也讓資金從經濟體外流,造成當地貨幣的壓力。

國際經濟成長下修,也連帶影響中國經濟成長,中國今年目前的經濟成長僅5%,比起去年的8.1%低上不少,也比今年年初北京當局的目標5.5%略低。

「天鈞政經」研究員宋維駿稍早之前指出,中南海所說的經濟遭遇「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正在增強。1至2月的數據並未全面反映出最新的一些問題,例如,俄烏戰爭的地緣政治衝突,國際油價和大宗商品飆漲帶給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有,中國國家統計局與財新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服務業P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均仍處於收縮區間,以及受疫情影響,企業招聘需求下降,疫情之下嚴峻複雜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這些都被官方掩蓋了。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中國房企4月危機 恐影響日後經濟發展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4月遇大坎,恐將出現新一波爆雷潮。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李正鑫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樓市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百強房地產開發商銷售大降47%,而債務危機卻如影隨形,上市銀行陸續披露年報,各大銀行在房地產領域的不良貸款情況,也隨之公開。

以素有樓市「風向標」的一線城市情況來看,中國樓市並未回暖。在疫情衝擊下樓市繼續低迷,市場所預期的「陽春三月」消失無蹤。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一季度百強房企銷售額均值為162.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7%,銷售額超千億房企僅剩2家,較去年同期減少3家;超百億房企46家,較去年同期減少30家。

另據不動產領域數字化服務商克而瑞數據統計,30個重點監測城市,3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長48%,同比跌幅擴至47%;一季度百強房企整體業績規模同比大幅降低47%,3月單月業績同比降低52.7%,較2月降幅擴大5.5個百分點,相比1月業績規模降低2.6%。累計業績來看,1至3月百強房企的整體業績規模同比大幅降低47%,也低於2020年的同期水平。

在房地產行業風險仍存的情況下,一季度房企的融資和拿地情況沒有明顯改善。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1至3月百強房企拿地總額2272億元,拿地規模同比下降59%,百強房企招拍掛權益拿地總額占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的比例為58.5%。房地產開發商已經債務壓頂,真正考驗房企的時刻正在到來,4月是房企的生死大關,據不完全統計:4月7日,富力19.5億元債券到期;4月8日,華夏幸福3.5億美元債到期;4月11日,恆大14.5億美元債到期;4月12日,萬科10.1億元債券到期;4月13日,綠城4.8億元債券到期;4月13日,正榮2.1億美元債到期;4月14日,新城9.9億元債券到期;4月17日,建發11.5億元債券到期;4月17日,花樣年1.99億美元債到期;4月23日,旭輝14.8億美元債到期;4月24日,綠城26億元債券到期……

從持續的疫情影響來看,樓市的銷售會創下歷史新低,進一步打擊房企的資金回流情況;還債和銷售回款將形成剪刀差,那麼能否堅持過4月的還債高峰期,基本就決定了房地產開發商今後生死的結局。

「深藍財經」表示,樓市已成為經濟下行的重災區。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給房地產鬆綁,試圖救市,以避免史上規模最大的地產公司爆雷狂潮,但中國房地產走到今天這一步,天量鉅額債務壓頂之下,當局已經沒有足夠妥善的方法去處理,也無力處理。

結合現在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問題來看,恐怕房地產行業大洗牌馬上就要發生了。同時,房地產開發商債務危機已經影響到了銀行等金融機構。

〈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上市銀行數量已達54家,包括6家大型國有銀行、10家股份制銀行、28家城市商業銀行、10家農村商業銀行。

截至4月4日,已有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在內的六大國有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發布了2021年度業績報告,11家銀行涉及房地產不良貸款1471.38億元。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在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餘額均超過300億元,分別為346.94億元和338.2億元,其次為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分別有281.72億元和135.36億元。

4月4日,據《時代周報》(The Time Weekly)報導,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房地產不良貸款的提升會降低銀行的資產質量,影響銀行的流動性,在影響銀行盈利的同時,還會對銀行正常經營帶來壓力。

滙生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總裁黃立沖持相同觀點,一旦房地產出現問題,整個銀行體系將出現鉅額的不良貸款,其他行業和企業也會相繼受到影響。

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創始人戴金花表示,銀行不良貸款金額增多或貸款無法追回,都會對銀行業持續的經濟發展及銀行自身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和傷害。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驚險連任後 馬克宏有辦法重新團結法國嗎?

LUDOVIC MARIN/AFP via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法國24日進行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現任總統馬克宏以58.55% 得票數,擊敗極右派對手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的41.45%,守住總統大位,同時也打破法國20年來總統無法連任的歷史紀錄。(法國總統到底多難當)。

馬克宏在發表勝選感言時說,他聽到了法國深處的吶喊,他不會忘記任何一個人的聲音,他會是法國所有人的總統。

「我們的國家充滿這麼多的疑慮」,馬克宏說:「我們必須更加強大,但沒有人會被甩在一邊。」短短幾句話可看出馬克宏雖然保住下一個執政5年,但是他要面對的,將是充滿憤怒、怨懟的人民。

法國這次的投票率破紀錄創下50年來的新低 71.99%,而且被投下的選票中,空白票和廢票更是多達300萬張,可見選民對這次的選舉、對法國的政治現況有非常多不滿。

極右派崛起 法國漸向右轉

那些確實投給馬克宏的人,就很滿意馬克宏的執政表現嗎?答案是:「不」。

在選戰開打初期,多數法國人對本屆大選興趣缺缺,一方面是疫情影響,候選人端不出什麼誘人菜色。二方面是烏俄戰爭危機重重,就連馬克宏也沒放太多心思在選戰身上,忙著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中間擔任協調人。

直到他的對手、極右派的「國民聯盟」候選人瑪琳勒龐民調急速上升,甚至在第一輪投票後僅輸給馬克宏4.2% 票數。不僅讓極右派士氣大振,也令馬克宏和左派人士,甚至歐盟都嚇壞了。

瑪琳勒龐是「國民聯盟」創辦人老勒龐的小女兒,「國民聯盟」的前身是「民族陣線」,主張反墮胎、反同性、反全球、反移民等極右民粹思想。瑪琳勒龐接班後,致力於撕下國民聯盟的極右標籤,除了改黨名、調整方向,主打以藍、白領階級為主的國家政策,吸引那些覺得「被馬克宏拋棄」的選民。勒龐甚至為了淡化極右標籤,不惜開除父親的黨籍。

總總破釜沈舟的作法,讓部分法國人開始考慮或許該「換人做做看」。

雖然法國人想給勒龐機會,但歐盟可不這麼想。因為瑪琳勒龐直到2017年第二次參選總統時,仍強力反對歐盟、主張法國應脫離歐元區,甚至一度傳出她要退出北約。

加上她先前多次到俄羅斯與普丁會面,與克林姆林宮關係密切,親俄形象始終揮之不去。即使勒龐後來積極轉型,特意淡化並避免這些話題,也強調選上後不會退出歐盟。然而在烏俄戰爭爆發、國際局勢動盪的現況,國際盟友自然會對這位候選人抱持疑慮,甚至反對。

這也是為何馬克宏雖不受多數法國人喜愛,但為了阻擋勒龐上位,有很大部分的選民在通盤考量後,最終是顧全大局、含淚投給馬克宏的。

這點,馬克宏心知肚明,他說:「我們的許多同胞投票給我,不是因為支持我的想法,而是為了阻止極右派的想法。 我要感謝他們,我知道我在未來的歲月裡對他們有責任。」

至於已經第三次參選總統的馬琳勒龐,雖然這次再度敗選,但外界多認為勒龐和極右派這次「沒有輸」,勒龐不僅打破極右派得票數紀錄,在部分議題上甚至獲得比馬克宏還高的支持度。

勒龐:「今晚的結果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勝利。」勒龐笑得自信,神情甚至不像一位戰敗者,她說:「遊戲還沒有完全結束,因為幾周後將舉行立法選舉。」

無論如何,這場選舉證明了極右派勢力在法國已經正式抬頭,往後也將成為法國主流政治裡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馬克宏連任後,要面對的不僅是該如何在左派、中間、極右派勢力間取得平衡,達成「共治」,還要團結已嚴重分裂的法國群體,

因為就在24日晚,馬克宏發表當選感言的當下,巴黎街頭已出現不滿馬克宏的抗議人潮,抗議者多數為年輕人或極左派人士。最誇張的是這場抗議活動,最後演變成流血衝突,場面失控到警方開槍制止,有兩人當場被擊斃。

明明是勝選卻搞得好像政變,移民問題、勞工制度、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有太多太多的議題在撕裂法國,族群、階級衝突問題亟待解決。

然而馬克宏到底有沒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接下來的五年,或許會是法國近代政治發展中,最重要的關鍵五年。  

上海隔離兩樣情 可口可樂或成最大贏家?

微博
哨子先生

 

上海封城持續進行中,整座城市變成一個壓力鍋,隨時可能炸開。壓力鍋裡頭各種辛香料,甜酸苦鹹辣混雜在一起,滋味隨人嚐。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封城,上海市已經發展出新的貨幣制度,根據網友整理的資料表示,目前上海最值錢的是「可口可樂」。然後是雞蛋跟菸、廁紙,政府蔬菜大禮包常出現的紅蘿蔔、馬鈴薯也因為人人都有而不值錢,不過再怎樣都比不過「人民幣」毫無價值,因為啥都買不到。

封城前誰能想得到,當大家都無法出門時,最受歡迎的物資居然會是可口可樂。

就有一位被隔離在飯店的網友實在太想喝可樂,但廠商表示團購最低得訂50箱,原PO心一橫硬著頭皮下單後上微博發文自嘲。結果同一飯店的住客聽聞消息後,紛紛拿出自己的物資向原PO以物換可樂,原PO瞬間成為食品富翁,連火鍋都有了。

原PO手拿可樂,感動地說:「上海病了,但人民是可愛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長期困於家中,懼怕明天不知會被政府帶去哪裡的焦慮和恐懼,使得上海最近人人自危、互相猜忌,甚至出現所謂的「新冠仇恨」。

有位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向《德國之聲》分享自己的故事,表示當他的檢測結果沒成功上傳到手機的健康app時,鄰居開始懷疑他是陽性確診者。隨後居委會開始試圖阻止他的家人訂外送,除非他們對外公開自己的檢測結果,但在外籍人士眼中,公開自己的健康狀態是非常侵犯隱私的行為。

不過這名外籍居民的經歷不是個案。

另外有位網友抱怨她在解除隔離,從方艙返回家中的時候,被小區禁止回家,要求必須在外面旅館繼續隔離。

路透社報導,有名檢測呈陽性的外籍居民基於某些原因,沒有被送到方艙醫院,而是被限制待在自己的公寓裡,這讓她的鄰居們很不高興。他們要求她離開,並試圖排擠她,不讓她加入小區團購,甚至要求她「道歉」。(???)還有鄰居罵她是「外國垃圾」,並到處散佈關於她精神健康狀態的謠言。

現在這個對立不僅在上海市內發生,上海與其他城市也正因為疫情陷入仇恨對立。很多縣市指責上海防疫不力、拖垮全國,這部分當然有長期對上海人「養尊處優」、享受政治經濟紅利用鼻子看人的不滿,但更多的是對疫情肆虐下,政府防疫政策粗暴無能的焦慮。

眼看上海從全國天花板一下摔到成為樓地板,其他城市難道不怕嗎?

沒有人想成為下一個上海。

諷刺的是,前天上海市政府終於願意公佈疫情死亡案例:3人。昨天則是再增加7人死亡,也就是這波疫情從封城到現在有10人死亡。如果死亡人數比例這麼低,那大家到底是了甚麼在封城?官方公布的數據無論是真是假,都重重地賞了所有上海人一個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