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泰國成了亞洲第一個大麻合法化的國家,當時引起不少討論。原本這項政策被視為是政府推動經濟和醫療改革的一部分,但三年後,風向大變。2025年6月24日,泰國政府正式公告:娛樂用大麻不再合法,未來只有在醫療用途,而且要有醫師處方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新法還禁止網路銷售、自動販賣機、大麻廣告,並重新把大麻花列為「受管制草藥」,商業用途得申請許可才行。曾被視為「大麻合法化實驗室」的泰國,如今重建管制高牆,讓原本投入大麻產業的商家、農民和投資者,都措手不及。
產業失控擴張:醫療草藥變成打卡商品
當年泰國之所以選擇成為亞洲首個大麻除罪化國家,主要基於三個理由:放寬醫療使用、扶植農業經濟、吸引外資與觀光。時任公共衛生部長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強調,大麻應被視為有經濟價值的現代農作物,而非傳統毒品。這番話當時得到了不少支持,也讓政策迅速上路。
然而,情況迅速超出政府預期。短短數月內,大麻商店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業者並無醫療背景,賣的產品也不是什麼草藥,而是菸、餅乾、糖果,甚至混合飲料,且販售對象涵蓋觀光客、年輕人甚至學生。大麻從藥用商品變成娛樂用途的消費品,許多藥局也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熱點。
根據泰國工商總會統計,合法化後一年內,全國大麻商店突破11,000家,其中七成以上集中在觀光地區。媒體實地調查指出,六成以上店家未設年齡審查或劑量標示,部分地區更將大麻商品與飲食、文創活動綁在一起,模糊了一開始所稱的「放寬醫療使用」定位。
泰國政府雖然也有意識到問題,陸續發布行政命令微調政策,像是禁止廣告、限制年齡,但法規本身不統一、各地執行力也有限。眼看這股風潮越演越烈,最終只能選擇踩剎車,全面收緊。
青少年濫用飆升 成癮與精神健康成新問題
大麻合法化沒多久,就有不少家長、學校和醫療團體出來反對,尤其是青少年使用的情況讓人擔心。泰國「成癮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diction Studies)數據顯示,2023年6月,大麻合法化後一年,全國18至65歲使用大麻的比例,已經從2019年的2.3%,飆升到25%,成長了10倍。其中18至19歲年輕人的使用率,在短短四年內從不到1%飆升到10%。有些人只是好奇試試,但也有人因為過量或混用,出現焦慮、幻覺等問題而送醫。
除了青少年,大麻食品也出現亂象。像是大麻餅乾、大麻糖果這類產品外包裝和一般零食沒什麼兩樣,小孩因誤食導致留下永久後遺症的案例,這幾年屢見不鮮。
產地端的問題也不小。農民搶種大麻,結果導致產量過剩,價格大跌,促使一些農民轉而選擇走私大麻出境彌補收入。根據泰國政府統計,從2024年底到2025年初,就逮捕了超過800名大麻走私者,走私總量超過9公噸。
▲2025年5月29日,泰國總理貝東丹(中)在曼谷緝毒局舉行的新聞記者會上查看查獲的冰毒和其他毒品,並重點介紹了泰國政府打擊販毒的封鎖措施。Getty Images
政策急轉彎的背後 涉及政治鬥爭
這次政策突然急轉彎,除了社會壓力之外,也和泰國的政局變化有關。當年推動大麻合法化的「泰自豪黨」(Bhumjaithai Party),曾把這項政策當作主要政績,大力宣傳合法化對農民與經濟的好處,當時擔任副總理兼衛生部長的黨魁阿努廷,也因此成為合法化象徵人物。
不過到了2025年,政局洗牌。泰自豪黨和執政的為泰黨(Pheu Thai Party)在內閣職位分配上鬧翻,泰自豪黨決定退出聯合政府。接下來,由為泰黨主導的新政府開始調整政策方向,大麻政策自然首當其衝。新任總理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也指派公共衛生部長頌薩(Somsak Thepsuthin)提出新規,重新把重點拉回──讓大麻「只限醫療用途」。
更敏感的是,就在新法發布前不久,貝東丹被爆出和柬埔寨前總理洪森(Hun Sen)有通話錄音外流,在通話中她稱洪森為「叔叔」,還將泰軍的一名司令稱為「瘋子」和「政府的敵人」,進一步激化政局不穩,此時的政府急需強化「整頓秩序」的形象。大麻政策此時出現髮夾彎決策,難免讓人懷疑其背後有極大的政治因素考量。7月1日,貝東丹被泰國憲法法院宣布暫停總理職務。
從新創希望到觀光困境 禁令效應擴大
據《曼谷郵報》(Bangkok Post)指出,當地目前約有18,000家持照大麻商店,但根據新法,其中只有約2,000家可以轉型成具備醫療從業資格的「醫療診所」,剩下的店家,幾乎都得面臨關門或被迫轉型。這對許多以家庭式、小本經營為主的店家來說,如果無法聘用醫師或通過農場(GACP)認證,意味著生計必須中斷。此外,《路透社》報導大麻產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如今卻因政策翻轉而急速崩塌,許多投入者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旅遊業同樣受到牽連。曼谷知名景點考山路,以及清邁和普吉島這幾處曾因大麻「合法體驗」,而成為歐美背包客的熱門目的地,如今新法變動後,許多人擔心會在不知情下違法。一位曼谷旅遊社從業人員表示:「客人常問:『現在到底能不能買?吃了會怎樣?』整個旅程都會因這不確定而改變。」無形中造成對泰國整體形象的信任缺口與旅遊風險感。
更長遠來看,政策的朝令夕改也讓外資對泰國的法治穩定性與整體投資環境產生疑慮。對一個急需疫後經濟復甦與穩定資本流動的國家而言,這場「三年實驗,一夕急轉」的大麻政策,不只是重創一個新興產業,更可能撼動外界對泰國制度可信度的評價,後續所帶來的社會矛盾與經濟代價,恐怕還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