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師,前台大法學院長及經濟系主任華嚴教授一百年前(1925年)出生北京,1947年來台灣,就留在台灣教書,35年前剛退休不久就逝世,一輩子都為台灣的教育付出。今年我本來就想寫一篇懷念文,恰好立法院決議要把9月28日定為全國放假一天的孔子誕辰紀念日或教師節,所以本文剛好可藉華老師的一些往事來顯示,傳統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其實只是教師的一部分職責,對學生的關懷照顧更為重要。放假則沒意義。
▲前中央銀行總裁梁國樹1998年主編《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老師。陳博志提供
華老師過世後,梁國樹老師(前中央銀行總裁)主編了一本《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1998年,聯經出版)來紀念華老師,書中對華老師的介紹寫道:「華老師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她對學子那份無盡的愛,以及公正果決的處世態度。」「她關懷學生,甚至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兒女。當她提起某位學生時,總是說『這孩子……』。在她心目中,這些『孩子們』是不分男女、不分乖順與頑劣,更沒有省籍地域之分,一樣都是她的學生,一樣關心。」
教師的必要修養:包容和欣賞學生的不同意見及作風
當年我就是那種不乖順的學生。1970年林霖教授逝世,華老師繼任經濟系主任。也許因為我不是乖順的學生,所以華老師也認識了我。那時大三的我曾在課堂上直接向某位老師說他的說明不正確,也曾寫文章說另一位老師書上的用詞不恰當。曾在華老師手下當助教的劉鶯釧教授後來告訴我說,有教授帶著一疊書去向華老師說:「妳的學生陳博志罵我。」但是華老師沒有責備我,也沒有告訴我教授們對我的批評。而這些教授後來也都對我很好。
我開始教書和參與各種研究時,有位前輩似乎不認同我的作風,對我有些批評。知名企業家、太平洋電線電纜公司創辦人孫法民先生,聽到這批評後甚至把我找去,鼓勵我不要在意這些。而當這位前輩向華老師說我太有野心時,華老師就直接回他說,「年輕人就是該有野心。」那位前輩後來也了解我不是他原來想像那種有爭權奪利野心的人,所以也變得對我不錯。
在現代社會,包容和欣賞學生的不同意見及作風,應是教師們幫助社會創新與進步的必要能力與修養。以前那種以道統自居而要學生只能接受其教條的傳道思想,已不適合現代社會。而教師們因此也須更了解學生的差異。
我在大三、大四時就熟悉不少學長。有一次在全系的晚會活動中,我和華老師談到某些學長,華老師跟我說了他們的一些優點和限制給我參考學習。過了很多年之後我再看這些學長的發展,華老師當時的分析果然相當精準,可見她對學生們的深入觀察和關心。後來華老師負責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事務,我在審查研究計畫和獎助時,有時會對某些學者的表現有些負面的評語,華老師也會提醒我這些人也有的優點。但華老師只是廣泛了解各人的長短處,而不是鄉愿。雖然不會公開講,但私下她也會說,某某人很好,但一腦子漿糊,或者說某個德高望重的人做的某件事是不恰當的。
華老師對學生的關懷照顧最為人稱道
華老師最為人稱道的可能是她對學生和其他學者的關懷照顧。她的關懷不分背景和表現,而是依她對大家的了解而有不同的做法和建議。我在大學畢業後當兵時,面臨出國或在國內唸研究所的選擇。我寫信和華老師討論,她不像當時多數人那樣以出國為優先,華老師考慮我的志向而告訴我在國內唸也有好處。過了近三十年,華老師逝世後她的祕書丁靜宜小姐整理遺物時,還找到當年我寫給華老師討論此事的一封信。
1988年華老師當台大法學院院長時,經濟系因林大侯主任任滿而要派一位新主任。當時她和我商量,在我這輩教師中最年長和有經驗的可能是薛琦教授,但他剛被借調去中央大學當院長回來,馬上接系主任可能會引起對他不好的批評;而陳師孟教授已是極具正義感領導各種改革運動的學者,若能讓他直接負責一些行政和決策工作,經驗必能使他成為更圓融的領導者。所以華老師要我去勸陳師孟教授當系主任。
可惜陳師孟教授答應後又因學校發生一件他不能同意的事而婉拒。不得已華老師只好要我當系主任。我跟華老師說不好,因為我可能會去幫當時仍被不少人敵視的民進黨助選。華老師說:「有什麼關係,我也想去。」華老師在安排人事以及在國科會審查研究計畫和獎助時,都不會去考慮政治立場或對華老師個人的影響。
但政治似乎曾對華老師造成一些傷害,只是她也不介意。我甚少去認識老師們的背景和家庭,當華老師的學生三十年我都不知道師丈是做什麼工作,也沒見過他。只有一次和幾位老師一起聊天時,華老師說:「他們說老孫妨礙了我,我一點也不覺得。」我是後輩,也沒再去問為什麼有那種說法。
華老師逝世後我才知道師丈孫志煜(又名孫達人)先生是四六事件的受害人之一,曾被恐怖拘禁一段時間(請參閱同是四六事件受害人的張光直院士所著《蕃薯人的故事》,1998年,台北,聯經出版)。在當時白色恐怖的氣氛下,後來華老師仍和師丈結婚,確有可能使華老師的某些發展受到阻礙。但華老師仍秉持學者的立場,公正無懼地談論政治和政策相關的議題。
▲知識經濟時代,人民要能夠接觸各種思想學術,特別要有創新能力,才能幫助國家和人類更快進步。華老師欣賞和支持學生有不同想法,進步的現代教師都該效法。Adobe Stock
讓教師們能關愛學生 是目前教育最該努力的方向
華老師令人懷念的很多故事,顯示了目前不少教師及有關教師的一些想法可以改善的方向。很多教師都有貢獻而值得尊敬,但其他很多職業也值得重視和尊敬,為教師特別訂個國定假日並不符合職業平等不分貴賤的觀念。
中國過去對教師的尊敬至少有一部分是要藉教師來限制思想的發展,也就是所謂「傳道」,要讓有知識的人都只知道和相信一種思想而方便統治者管理人民。獨尊孔子和儒家的結果卻形成醬缸文化,而使中國思想和學術的發展遲緩。現在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和道德主張。獨尊孔子已不符合現在自由和多元思想的時代。現在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民要能夠接觸各種思想學術,特別要有創新能力,才能幫助國家和人類更快進步。華老師欣賞和支持學生有不同想法,進步的現代教師都該效法。
傳統說的授業、解惑,雖然仍是教師的重要責任,但現在這些事情書本、網路以及AI都可以某種程度代替教師。教師現在要讓學生能產生惑,而且自己或在教師協助下解決那些惑。這絕非獨尊孔子、儒家或其他古思想所能辦到。華老師和很多老師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就有更好的做法。現在有些政客和教師還在獨尊孔子和儒家那些教條,太貶低教師的功勞和責任了。
而華老師對學生的關愛,現在可能更值得強調。現在的經濟壓力和生活方式,使多數學生不易由家庭得到充分的愛和關懷。年輕人在學校及和老師們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教師們的關懷不只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更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能力及德行。但我們卻仍常看到不適任、不關心、霸凌,和欺負學生的教師。教師節放假和尊崇孔子解決不了這些問題,讓教師們能關愛學生,應是目前教育最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