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點

出售港中資產 李嘉誠惹揣測

聲稱自己「愛香港、愛國家」的李嘉誠,正在出售中、港的資產,究竟是看壞中國,還是以退為進呢?
Getty Images
第137期
林保華

9月17日,原本是長江實業集團執行董事趙國雄邀約媒體午宴,午宴近結束時,李嘉誠突然現身,滿臉笑容向各人握手打招呼,並且表示「無事不可問、無事不可談」。氣氛為之輕鬆,於是彼此之間便一問一答地聊起來了。

甚麼原因讓李嘉誠突然之間與媒體如此親近?當然是因為近來他出售香港與中國的資產,引發香港、中國,乃至全球的揣測,到底是甚麼原因促使李嘉誠這樣做?

李嘉誠出售資產的第一炮,是7月20日香港媒體報導李嘉誠要出售旗下的百佳超級市場,引發轟動。因為百佳是香港第二大超市集團,每天為李嘉誠的和記黃埔集團收取大量現金,只要不是虧損,一般不會輕易出脫。至於百佳的出價,《華爾街日報》說,上限是20億美元。

為何李嘉誠要出售百佳?一般的分析是認為,因為競爭激烈,百佳的純利率最多只有3至4%,即去年純利介於6.5至8.6億元,相當於和記黃埔集團去年全年261億元純利的2至3%,因此對集團來說,已經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但是也有其他說法,例如今年3月到5月,和黃旗下的葵涌貨櫃碼頭爆發工潮,李嘉誠被「不禮貌」地對待,因此有人說,他對香港心灰意冷。但如果這是理由的話,香港民間長期反對「地產霸權」的呼聲,早就讓李嘉誠走人了。身經百戰的李嘉誠豈是如此弱不禁風?

還有人說,因為梁振英出任特首,李嘉誠對他缺乏信心,這或者還有一些道理。作為香港之首,其權力在相當程度上會影響到香港前途,至少是他任內香港的政經表現,這是區區幾百個碼頭工人所遠遠、遠遠不及的。

出售中港資產 投資歐洲
看空中國政經發展?

但是讓人再跌破眼鏡的是,李嘉誠也出售在中國的資產。這就需要重新審視李嘉誠的這些決定了。被李嘉誠售出的中國資產,是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及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等,其中後者才開業不到一年,但是大部分均已租出。顯然,這涉及到他對中國政經發展的看法。而這一點,他是不會隨便表態,外界也紛紛猜測。

在這以前,有媒體報導,已經接受遺產的李嘉誠長子李澤鉅近年來以超過一千億港元資產大舉西遷,海外版圖遍及全球50多國,香港地區業務只占16%;因此被譽為「脫港入歐」。李澤鉅個人總資產約2,900億港元,超過三分之一西進,規模不能說不大。雖然在中港出脫的資產只有三百億港元左右,正如李嘉誠所說,只是小部分,然而他沒有說以後不再出脫。

李家父子為何會做如此重大的決定?從政治上看,我認為因為中國還保持人治傳統,可是與中國領導人的交情,李澤鉅遠不如李嘉誠,這是因為當年中國收回香港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而有求於李嘉誠;可是如今中國統治了香港,地位不同了,尤其是中資迅速壯大,輪到李家要看中國的臉色,尤其有的中國媒體已經不假辭色指責李家,當然也會使他們有些寒心。

中國的《21世紀商業評論》雜誌在網站就發表題為〈李嘉誠被指脫港入歐:玩不轉未來香港政經格局〉的文章說:「這似乎顯示,他判斷自己處於壟斷地位的商業王國,在未來的政經版圖中將不能再占據主要位置,如果遲早要離場,不如早點趁價位高拋棄資產。」文章還指:「李嘉誠應該明白,站在內地的角度看,作為華資商人的他不過是個民營企業家。五星旗下,國企要進占的陣地,民營企業家的去向都有著清晰的軌跡。改朝換代風雨欲來,李氏父子定下的歐洲策略,當屬上策。」只有瞭解到這樣子的中國「政治經濟學」,才會瞭解到李家與其他中國民間企業家的心情,李嘉誠到底是從中國來香港的第一代而清楚這一點。

前中國首富、中國著名食品企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也在此時表示,在中國經營企業要花太多時間跟政府打交道,因此有可能把企業遷出中國。沒有多久,宗慶後遇襲受傷,再度引發這個話題。

另外,從單純的經濟觀點來看,這恐怕也是西進的最佳時機。中國未來的經濟是上走還是下行且不去說它,然而歐洲的經濟剛剛擺脫歐元危機開始復甦,自然也是入市的良好時機。看看〈2年首見歐元區製造業逆勢壯大〉、〈消費信心連月衝經濟回穩不遠了〉、〈衰退轉擴張歐元區衝啊!〉等報導,一向投資眼光精準的李嘉誠怎麼會放過?

鍾愛法治英國?亦或以退為進?

李嘉誠最鍾意的是英國。2010年、2011年,李嘉誠先後以700億港元與30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與水務業務,2012年7月,又耗資235億港元收購英國管道燃氣業務。Markit編製的英國今年7月服務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升至60.2,高於6月的56.9,指數超過50以上代表景氣擴張,是連續7個月上升,也是2006年12月以來最高水準。英國6月就業人數也勁升,新訂單激增達2004年4月以來最高水準,企業信心也升至15個月來高點。可見李嘉誠投資的成功。

而李嘉誠喜歡英國,當然還是因為英國法治的完備,在香港發家的他,也最熟悉英國法律,投資就倍感放心。雖然英國媒體說李嘉誠要「併購整個英國」,但英國不會出現義和團對李嘉誠進行口誅筆伐,甚至打砸搶燒。政府也不會發布黑箱的「政策」來暗算他。

9月14日,在第一財經網站上,出現〈李嘉誠撤資連環計:等待中國危機到來歐洲只是跳板〉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評論李嘉誠的撤資:認為李嘉誠此舉很可能是一個連環計,包括了以退為進、隔岸觀火、趁虛而入等多項考慮,而且很可能一舉多得。

文章說,李嘉誠從香港起家,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而言,情感是不可能脫離香港的。所以,他的撤資不是不愛香港,也不算不愛中國,這都是商人的商業算計。而中國在金融危機時因為4兆投資,導致經濟的風險沒有釋放完全,加上經濟發展的週期性,因此李嘉誠在等待中國的危機到來,無論是由樓市泡沫崩潰導致的經濟危機,還是由地方債務危機造成的金融風險,只要是危機發生,就是他回來投資的好機會。

而在那場餐會上李嘉誠回答媒體的提問時,也坦承他無法看通香港未來4至5年的樓市,顯然,他已經深有戒心,又怎麼會在香港繼續投資?問題是中國政府不會喜歡李嘉誠「看空中國」,李嘉誠也不敢明說,所以主動對媒體放話,表示自己愛香港、愛國家,有生之年都不會遷離香港,但會出售一些資產。這些話,是對這篇文章的呼應與政治上的表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啟動減支 專家:增稅傷害更甚
就在美國兩黨縮減財政赤字的爭議不斷下,3月1日的「自動減支措施」終於啟動,但是民主、共和兩黨仍忙著指責對方毫無退讓之意。…
腦海中那憨厚的笑容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毎個人的小學作文都曾這樣寫過。只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又如何能理解光陰似箭? 日前同窗好友的一通電話,…
什麼是魂魄?什麼是精神?
  人們經常會用這樣的詞彙,如「神魂飛揚」、「魂不附體」、「體魄」,這個人的「精神」很好,那人的「意志」堅強。常用這些字和詞,…
全球金融危機 誰是罪魁禍首
不論是天災或人禍,災難發生後,總少不了究責之聲。這波全球金融大震盪,讓歐美等各國央行忙於救災,而且損失慘重。但央行「損失」的資產,…
地主與富農的逆襲!
中共建政後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先後進行了多次政治運動,其中最涉及財富重分配的當屬「土改」與「文革」,…
俄羅斯邁入高收入國家 中國尷尬?
俄羅斯Ridus新聞網7月初發布消息稱,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俄羅斯每人年平均GDP達1.27萬美元,被認為已經步入「人均高所得國家」行列。…
紐約攬勝 石溪海灘觀雲隨想
以前因為工作的緣故,去過兩次位於紐約長島的石溪大學,但是由於行程匆忙,沒有時間欣賞周邊的大海與藍天。2012年初夏,…
日劇《東京家族》 誠摯說一個兩代互動的故事
《東京家族》這部電影改編自小津安二郎所執導的《東京物語》。導演山田洋次向逝世滿50週年的小津導演致敬,於是翻拍了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