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疫情

▲由於美國特殊的社區發展型態,使得同一郵政編號的居民,有著極為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因而成為公私立機構大數據研究的寶庫。Adobe Stock
第234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今年3月,芝加哥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的研究人員在銀行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小研究:〈新冠病例和死亡在芝加哥郵政編號上的分布〉(Covid Cases and Deaths Across Chicago Zip Codes)。雖然這不是正式的官方論述,但從社會經濟面的角度切入,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觀點與思考方向。

疫情和郵政編號有什麼關係?

讀者可能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疫情和郵政編號有什麼關係?說起來,這正是有意思的地方。由於美國特殊的社區發展型態,形成根深柢固的社會區隔,使得同一郵政編號的居民,有著極為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包括教育、所得、種族、職業、犯罪等。另外,美國許多地區性的統計數字,通常提供到郵政編號的層級,因而成為公私立機構大數據研究的寶庫。

大量的研究顯示,美國郵政編號是個人健康的最佳指標,除了預期壽命以外,還可預測罹患慢性病機率,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中風,甚至中風後復健恢復能力等。總之,郵政編號代表了一個人的居住環境與生活習慣,這些後天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似乎更甚於基因遺傳。有人稱之為「郵政編號效應」(Zip Code Effect),或是更正式的專有名詞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OH)。

從「貧富不均」到「健康不均」

現代的健康問題和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已經大不相同。由於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很少出現飢餓、營養不良等問題,取而代之的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慢性病。慢性病不是傳染病,形成原因複雜,很難根治,卻耗用大量醫療資源,同時也為患者帶來極大的折磨。有一點很確定:慢性病和不健康飲食、肥胖、缺乏運動、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顯然又和貧窮緊密結合,成為難以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問題從「貧富不均」演進為「健康不均」了,不是花錢買藥給窮人吃就能解決的。

回到芝加哥這篇文章。以芝加哥地區2020年3月到2022年1月的資料分析,這段期間一共有五波的疫情爆發,雖然每一波的確診人數和郵政編號沒有一定關係,但死亡數卻和郵政編號有著獨特的關係。貧窮比率愈高的郵政編號,死亡數越高。此外,低所得區域的疫苗注射率較低,一部分解釋了高死亡數的因素。

為何貧窮區域死亡人數高?

關於貧窮區域死亡人數高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合理推論另外二個因素:第一、美國醫療費用高昂,所以沒有醫療保險的窮人可能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其次,美國許多統計資料顯示,慢性病和貧窮的郵政編號有關,而慢性病患者一旦染疫,就是高危險群。

但無論是不打疫苗、無力就醫或罹患慢性病,相關議題的探討,已經逐漸屬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而不只是單純的健康問題。窮人沒錢就醫可以理解,但為什麼他們打疫苗的意願較低?為什麼他們容易有慢性病?我們要如何導正他們的行為呢?按照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的「推力理論」(Nudge Theory),生活中的「默認選項」(Choice Defaults)至關重要。

如果窮人家普遍認為,打疫苗既麻煩又花時間,不如去工作賺錢或在家休息,那麼,他們的默認選項就是不打疫苗。打疫苗反而會被家人、朋友視為異類,需要相當的意志力和勇氣。如果住家附近的食物就有速食店和加工食品,如果家人、朋友的休閒就是看電視或開車兜風,從不運動,那麼,他們的默認選項就是不健康飲食和不運動。反之,健康飲食和充分運動對他們而言是昂貴的,而且非常突兀,會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簡單說,生活次文化就是他們的默認選項。而當他們的次文化是以加工食品為主食、沒時間運動、不戴口罩也不打疫苗時,短時間內,你很難改變這樣的行為。除非設計一套激勵措施,即所謂的「推力」,讓健康行為成為新的默認選項。

台灣人民健康也存在「不平等」

台灣的健康差距或許沒有像美國一樣反映在郵遞區號上,但根據2017年衛福部委託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所出版的《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最弱勢鄉鎮的預期生命比最優勢鄉鎮少了8年,差距相當明顯。主要的不平等項目來自教育程度、職業和所得,而且互相交雜。例如從事農、林、漁、牧勞動者,一般而言,所得和教育程度都比專業人士或經理人低。而慢性病中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盛行率和教育程度呈反向關係,即教育程度愈低,三高問題愈嚴重。尤其教育程度是國小(含)以下者,高血壓和高血糖比例竟然是大專以上者的5倍!

現在應該沒多少人教育程度是國小了吧?錯了!台灣15歲以上教育程度國小及以下的人數約有220萬人,他們的年齡多在65歲以上。也許拜健保之賜,健康弱勢族群人數遠比想像的多。當防疫模式改為與病毒共存時,災情將集中到患有慢性病又沒打疫苗者,而如果芝加哥新冠肺炎的健康不平等經驗適用於台灣,很可能,他們大多屬於低所得、低教育程度的弱勢族群。

本質上,這將是弱勢族群的保衛戰。比起一般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獨居有感
長假回鄉。茶餘飯後,我隨口講出的購屋想法成了閒聊的主題。 「房子不要買在海邊,」媽媽搖搖頭,「冬天那麼冷。現在年輕不覺得怎樣,…
中國大學生 搶當掏糞工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年年說年年難。近日一條「大學生掏糞工上崗」的新聞,又將這個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3月3日,…
用行動關注台灣農業 - 「炸彈客」炸開「台北綠色市集」
楊儒門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他就是六年多前轟動一時、在台北放置17次爆裂物來表達農業問題而入獄的「白米炸彈客」。…
鳥窩窩私房菜 創意與現代的美味感動
「鳥窩窩」,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好奇的名字。它是由劉美伶董事長創立,因為她在海內外辛苦耕耘,深知遊子之苦,希望讓這些鳥兒都能有個家,…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陰陽臉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宣布「中國實際上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GDP總量超過日本。這一官方當作是貼金的「經濟成就」,…
香港回憶錄之「末代港督」
(續前期)參與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港督是尤德(Sir Edward Youde),他是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
木工蓋新房
畫面中以手作方式整理木材的人是誰?沒錯,正是阿丹本人。 在今年5月5日出版的第200期《看》雜誌中,曾介紹阿丹以大型機具切割原木材,…
黑幼龍:找到「三個圓圈重疊」的工作
說起「改變」,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大半生的經歷,可說是最好的註解。黑幼龍從一個連高中都考不上、只好去從軍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