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雞不著 泰國米價栽跟斗

泰國稻米典押計畫失敗,導致泰國米價失去競爭力。
Getty Images
第141期
萬厚德

泰國總理盈拉的「稻米典押計畫」再度成為泰國政爭的焦點。由於典押計畫失敗,迫使原本支持盈拉的農民因為破產壓力而走上街頭,反對陣營領袖蘇德也號召農民加入示威行列,並呼籲捐款挽救農民生計。加上可能被判無效的選舉結果,農民生計不保讓泰國政局陷入更嚴重的對峙僵局。泰國市場分析師表示,長期看來,這樣的政治對峙恐為常態。

保護政策「偷雞不著」

在2012年之前,泰國稻米輸出位居全球第一,品質也深受市場肯定,泰國米價因此成為全球稻米報價基準。2008年,因為埃及稻米禁止輸出6個月,導致全球米價漲幅近50%,來到每公噸1,000美元。其後,隨著各大稻米生產國產能快速增加,價格日趨滑落,至2011年,泰國白米米價已跌至每公噸約500美元。

盈拉為兌現選舉時對農民的承諾,自2011年10月起,展開「大米保證價格收購政策」的典押計畫,普通白米最低保證價格是每噸500美元,優質茉莉香米為每噸667美元,由政府負責收購囤積,以哄抬國際米價,再伺機高價出脫以賺取差價。一時之間,農村收入大增,但一夕暴富的農民開始消費、貸款、購物,全國家庭負債金額因此快速飆升,甚至超過國內生產毛額80%。隨著國際米價持續下探,不依市場機制的典押計畫讓泰國米在國際市場喪失價格競爭力。

國際農糧機構分析指出,以盈拉當局的收購價格計算,其離岸出口價格必須達每噸700至800美元才不會虧損。然而,越南白米當時的平均出口價只有400至450美元。數據顯示,2011年泰國輸出大米1,000萬公噸,2012年銳減300萬公噸,並首次失去世界頭號大米出口國地位,落後於印度和越南,越南甚至成為全球米價新指標。2013年,泰國大米輸出持續下降至650萬公噸。

內外失據「蝕把米」

典押計畫的囤積策略也造成泰國米倉「米滿為患」。根據統計,2013年全球前五大稻米輸出國外銷總量為3,800萬噸,前五大稻米進口國輸入總量約為3,550萬噸,目前泰國的庫存已超過1,800萬噸,一旦釋出,足以讓原本就供過於求並已跌破每噸400美元噸(普通米)的國際米市一夕崩盤。

最讓盈拉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買主因為盈拉的典押計畫涉貪遭彈劾,為了避嫌取消向泰國購米120萬噸的計畫,數量占泰米2013年外銷總量的18.5%。中國2013年輸入325萬噸米,為全球第一大稻米輸入國。

分析指出,由於中國耕地面積銳減,美國農業部推測,2013年中國稻米需求應會短缺100萬公噸;同時,北京當局訂出的稻米收購價格又遠高於國際市場,造成農民賣米給政府,糧商則是低價進口高價賣予消費者賺差價的現象。因此,中國稻米輸入已從2011年的60萬噸快速竄升至2013年的325萬噸,2012年自越南輸入量占總輸入的50%,對泰米輸入則呈現下滑趨勢。

盈拉的典押計畫初步估計損失高達120億美元,拿不到錢的農民只能借貸度日,最近還傳出有農民因此而陷入絕境走上自殺一途的悲劇,讓這些死忠的基本盤開始鬆動。

曾擔任過兩任總理的阿南指出,政治僵局若持續下去,可能導致國家經濟衰退,得不償失的是將讓政治與民主改革的推動更加困難。他悲觀地認為,這場風暴不會很快結束。官方與國際金融界對於泰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已自4.5%至5%下調到2.5%至2.8%。一位分析師無奈地表示,這將會是一場反覆無休的政治對峙,只能將其視為一種常態去面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新竹的彩虹
▲Nick攝影 2019年歲末的台灣,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間。大選即將到來、國際局勢詭譎多變。人心能否安穩、安定? 就在這歲末之際,…
台灣鯛料理達人李宗銘 變出200多道佳餚
近幾年,台灣鯛已成歐美重要又美味的食材,也是日本人用來取代黑鮪魚生魚片的新鮮貨。可是,周遭卻好像很少聽到對於台灣鯛的掌聲,甚至覺得「…
新通貨膨脹時代到來?
疫情爆發以來,消費品價格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能源價格上漲、晶片價格上漲……全球當前物價上漲比預期更快。…
騰行雲端 漫步鼻頭角山稜線
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廣納東北沿岸得天獨厚的景致。位於台北、宜蘭濱海公路上的鼻頭角步道,全長3.5公里,不僅因臨海而動人,受海洋侵蝕、…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欠缺宣導?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於2009年6月26日未經立法院追認即「自動生效」。…
書香揉合咖啡香 在蔦屋書店沉醉美好時光
在網路書店問世後,實體書店日漸式微。然而,實體書店的存在意義,或許不僅止於「買賣書籍」,其文化意味與歷史價值,除了成為人們的心靈寄託,…
2015 年3 月台灣大事
中國強行通過M503航路 中共民航局1月12日未經中華民國同意,逕自透過國際民航組織單方面在台灣海峽中線西側劃設新航線,…
制約中共的美國戰略
在台灣內部為要不要跟對岸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而激烈爭論之際,美國學者卡普蘭(Robert Kaplan)在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