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是開獎嗎?不,現在才剛進入真正的談判階段。
美國今早終於正式揭牌,把對台灣的進口關稅,從原本的32%下修到20%,還延後7天實施。這個結果,看起來比想像中輕一點,但仍高於日韓與歐盟的15%,又低於對中國可能祭出的40%、甚至100%懲罰性關稅。台灣被擺在「中段位置」,透露出一個很明確的訊號:還在觀察中。
如果對照過去川普政府對日本、韓國的談判手法,這應該還不是定案,而是「暫時性關稅」,類似「期中考成績單」。從美方視角來看,這張「20%」成績單,是觀察台灣在三個層面的配合程度做出的結論:
- 是否真正做到對中國供應鏈的脫鉤?
- 原產地與轉運的把關是否確實落實?
- 是否在技術政策上與華府保持一致?
川普的關稅政策,早已不只是針對中國。他的目標是重整整個國際貿易秩序,對那些不守規則、挑戰美國經濟領導地位的國家祭出高關稅。而那些幫中國洗產地、開灰色通道的國家,也在制裁名單上。台灣的供應鏈角色,自然被列入觀察重點。
這次下修關稅表面上是讓步,實際上是另一種公開測試。台灣能不能往下調到15%,甚至更低?關鍵就在於能不能交出足夠的「制度誠意」與「戰略對價」。賴清德說20%只是「暫時性關稅」,代表仍有談判空間。這句話本身沒錯,但現實是:如果沒有主動出牌,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川普已經明講,對中國準備祭出100%的「二級關稅制裁」,甚至包含對那些購買俄羅斯能源的中國、印度與巴西也將連帶懲罰。此外,美國正在考慮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組織」,明訂只有市場經濟體才能加入,把中國與類似政體排除在外。這些動作背後的邏輯很清楚:新的經濟秩序已經在路上,規則是美方訂的,加入與否,看的是你有沒有準備好。
所以美方對台灣的要求,有三大重點:
- 全方位開放市場,尤其是農業與服務業;
- 擴大對美國的實質投資與技術配套;
- 在對中國政策上,與美方保持一致,包含出口管制、供應鏈重構與產地證明。
說穿了,台灣能不能進入美國主導的新經濟體系,關鍵在於願意讓出多少自主空間,換取深化安全與經濟連結。
有些人認為,台灣談判團隊要硬起來,不能什麼都答應、不能讓步太快。但從日本、韓國與歐盟的例子來看,幾乎所有國家最終都接受了美方的要求。你可以說這是「投降」,但我認為這就是「現實」。
對川普政府來說,這次關稅只是開始。真正的問題是:台灣是要成為制度同盟,還是只想維持戰略曖昧?是要爭取實質依賴關係,還是希望靠地緣重要性繼續撐下去?川普政府其實一直都在問盟友們同一個問題:「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