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戰,最終「誰」主沉浮?

▲全球資訊戰,近年來從俄烏戰爭初期的西方主導,變成以巴戰爭以來的平行格局。Adobe Stock
第251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俄烏戰爭之後兩年,世界發生的變化非常劇烈:一是政治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指北半球先進國家以外的發展中國家)興起,挑戰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主導的國際秩序;二是經濟上,以金磚國家(BRICS,或稱金磚五國,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為主的國家挑戰美歐經濟霸權;三是資訊戰上,從俄烏戰爭初期的西方主導,變成以巴戰爭以來的平行格局。

這種變化,表面上看,反應的是美國政治衰敗引發的地位衰落,但究其實質,是近十多年歐巴馬政府的價值觀偷換引發的價值觀重構。以資訊戰為例,左派主張的「認知戰」——不以事實為基礎,在「政治正確」名義下填充事實片斷行宣傳戰之實,終於開始反噬「認知先於事實」這一左派新聞原則的提倡者與踐行者。

 

曾獲普利茲國際報導獎的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摩.赫什,從「代表真相」到如今被「取消」並飽受攻擊,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Getty Images

▲曾獲普利茲國際報導獎的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摩.赫什,從「代表真相」到如今被「取消」並飽受攻擊,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Getty Images

 

俄烏資訊戰嚴重透支了西方媒體的信譽

俄烏戰爭中,以資訊戰而論,俄羅斯完敗。從戰爭開始的2022年3月一直到11月,從美英主流媒體中,人們只能看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節節慘敗,在美國啟動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制裁之下,俄羅斯經濟將立陷崩潰;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聲明要將普金政權擊垮的聲明;澤倫斯基更是以世界級英雄形象頻繁出現。概言之,就是俄羅斯必敗,北約與烏克蘭必勝。有心人只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一些真實狀況。比如從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及「非主流」英文媒體偶然披露一些國際軍團(歐美國家赴烏傭兵)的倖存者對戰爭殘酷狀態的描繪,以及西方媒體斥責中國在經濟制裁上不配合導致制裁效果不彰。

在道義上,當然俄羅斯也是完敗。一是戰爭的起因,西方媒體幾乎一邊倒地歸罪於俄羅斯,只有極少數媒體刊發了一些西方俄羅斯專家對這場戰爭起源的分析(多數人只能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指出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要對此負責。瑞士情報部門退休上校雅克.鮑德(Jacques Baud)2022年4月曾發表〈是否有可能真正了解烏克蘭的過去和正在發生的事情?〉(Is It Possible to Actually Know What Has Been and Is Going On in Ukraine?),他這篇文章對於戰爭溯源非常重要。鮑德的身分註定他離真相的距離比99.9%的觀察者更近,因為他是北約在烏克蘭訓練行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該文內容豐富,僅舉一例,他認為戰爭禍起烏克蘭違反《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早在2021年,烏克蘭軍隊就準備進攻頓巴斯(Donbas),在頓巴斯使用無人機進行空中行動,包括在2021年10月對頓內次克(Donetsk)的一個燃料庫進行至少一次襲擊。西方列強為了讓俄羅斯的干預在公眾眼中顯得完全非法,刻意隱瞞事實。戰爭實際上是在2月16日開始的。

年屆86歲的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對2022年9月發生的最大謎案「北溪2號」(Nord Stream 2)海底天然氣管被炸毀進行調查,並於2023年2月8日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調查,〈美國如何毀了北溪管道〉(How America Took Out The Nord Stream Pipeline),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但他的資歷與他發表這篇文章後的遭遇,足以說明美國現在的輿論環境有多惡劣。赫什於1969年揭露越戰期間的美萊村屠殺(My Lai Massacre)而獲得1970年普利茲國際報導獎(Pulitz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在歐巴馬時代之前,這個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在1969年、1973年、1974年、1981年、2004年,五次獲得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s),在美國新聞界,赫什被視為「代表真相」。但在如今美國的輿論環境中,這位集各種美國新聞獎於一身的資深記者,這篇調查報告卻無處發表,只能被迫發表於個人部落格,從左派陣營發出的種種謾罵讓人瞠目。一位獲獎無數的新聞界英雄,從「代表真相」到如今被「取消」(默殺)並飽受攻擊,本身就證明美國極左盛行時代的荒謬,也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

以上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在俄烏資訊戰中的遭遇,足可證明俄烏資訊戰的前一年當中,美歐政府主導資訊戰的能力。

以巴戰爭進入平行敘事

自赫什發表北溪被炸真相之後,外界慢慢失去對主流媒體敘事的信任,這種控制資訊的單方面敘事資訊戰透支了媒體信譽。但相隔1年又7個月後發生的以巴戰爭,美歐已經在全球內失去了按照自己意願主導敘事的能力。這主要表現在:

美歐媒體主流雖然支持以色列,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等禁止反以、反猶言論出現,但Twitter(已更名為X)卻不限制,這就開了一個視窗。

讓西方媒體深感無奈的是:創辦於1996年的《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成了阿拉伯國家媒體的中流砥柱,除了英阿雙語之外,還擁有土耳其語與中文頻道。因其提供阿拉伯視角,成為英國《BBC》、《CNN國際新聞網路》(CNNI)、《今日俄羅斯》(RT)和《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的主要競爭對手,這次在以巴戰爭的資訊戰中起了極大作用。

近年崛起的TikTok(中國背景)這一社交媒體早就成了美歐青年的愛物,這次也參與了以巴戰爭的輿論戰。11月上旬,TikTok上瘋傳蓋達組織(Al Qaeda)領袖賓拉登(Osama binLaden)20多年前寫的〈致美國的信〉(Letter to America),原本載於英國《衛報》旗下的《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引發以色列、猶太人與911家庭聯盟的憤怒。《衛報》在壓力之下不得不從該報網站上刪去原件,但TikTok上討論者甚多,都說明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事情,有1,400萬人瀏覽過原件。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再次提出對中國參與以巴資訊戰的質疑,要求禁止TikTok——以前數度要求立法禁止,但因青年人是民主黨的主要支持者,考慮選票影響,民主黨不同意。

以上事實說明,以巴戰爭發生於美國衰敗之時,以往由美國主導的西方敘事受到了嚴重挑戰。加上不少歐洲國家的政府本來就沒將哈馬斯(Hamas)定義為恐怖組織,媒體報導的空間比美國要相對寬鬆一些,這就導致以巴戰爭的資訊戰出現美國反哈敘事與世界範圍的反猶敘事這種平行狀態,即使在台灣這個亦步亦趨緊跟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島國,也出現反以挺巴遊行。11月18日,數百名示威者高舉巴勒斯坦旗幟,呼喊口號遊行到美國在台協會(AIT),呼籲以哈戰爭立即停火,表達對加薩地帶人民的支持。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賈茲敏.休斯指責以色列試圖「對巴勒斯坦人民進行種族滅絕」而被迫離開《紐約時報》。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賈茲敏.休斯指責以色列試圖「對巴勒斯坦人民進行種族滅絕」而被迫離開《紐約時報》。Getty Images

 

左派記者遇到政治正確困境

在美國,挺巴反以已經超出「左派」與「保守派」這種政治分野的傳統概括。即使美國拜登政府如此反覆彰明支持以色列的強硬立場,猶太人投資的美媒也禁止記者發表反以報導,美國媒體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叛將」。最先被解僱的記者當中包括《紐約時報》一位集政治正確光環(黑人+女性+酷兒)於一身、曾獲多個國家級獎項的《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賈茲敏.休斯(Jazmine Hughes)。以巴戰爭開始後,一個叫做「反對加薩戰爭特設聯盟」(WAWOG)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聲明說:「我們作為作家、記者、學者、藝術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表達我們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援……我們堅定地支持加薩人民,他們是美國政府繼續資助和提供軍事援助的種族滅絕戰爭的受害者。」並指責以色列試圖「對巴勒斯坦人民進行種族滅絕」。休斯是簽署公開信的7,900多名作家之一。《紐約時報》認定她違反了新聞編輯室政策,被迫於11月7日辭職。據報導,一共有三位LGBTQI+(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Queer酷兒(疑性戀者)、Intersex雙性人、無性戀等的縮寫)撰稿人因為簽署了上述公開信而被迫離開《紐約時報》。

在《華盛頓郵報》題為〈紐約時報作家因公開信指責以色列「種族滅絕」而辭職〉(N.Y. Times Writer Quits Over Open Letter Accusing Israel of "Genocide")的報導中,還提及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因報導和評論以色列-加薩戰爭而辭職或被解僱。報導列舉的人士有:在《藝術論壇》(Artforum)發表一封支持巴勒斯坦解放並呼籲停火的公開信後,大衛.韋拉斯科(David Velasco)被免去《藝術論壇》主編的職務。10月份兩名《BBC》記者因與該台戰爭報導存在分歧而辭職。諾亞.亞伯拉罕斯(Noah Abrahams)在電視網未能將哈馬斯稱為恐怖組織後退出。巴薩姆.布南尼(Bassam Bounenni)在Twitter上表示,「出於我的職業良心的要求」,他辭去了駐北非記者的職務。

由於以巴戰爭帶來全球撕裂導致左派媒體記者發生巨大立場分裂。11月9日,來自數十家新聞機構的750多名記者簽署了發表的一封公開信,譴責以色列在加薩殺害記者,並批評西方媒體對戰爭的報導。最新的這封信簽署者當中,包括來自《路透社》、《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華盛頓郵報》在報導的引言中評論說,這封信「因揭露新聞編輯室內部的分歧和挫敗感而引人注目」。

當媒體失去「事實先於一切」這個壓艙石之後

自從2016年以來,左傾非常嚴重的美國媒體一直會有記者因為黨派立場不夠堅定、政治正確不夠最正確而失去工作,比如《紐約時報》不久前被辭退的這位賈茲敏.休斯,前述《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曾談到她用「政治正確」之矛攻擊同事的一件往事:2020年,在該報發表了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敦促軍隊進入美國城市平定「黑命貴」(BLM)大規模騷亂的文章後,她大力批評該報的專欄編輯部,導致社論頁面編輯詹姆斯.班尼特(James Bennet)被趕出了公司。美歐文化界也如此,曾為左派宗師的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被攻擊禁言;左派標竿人物、《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作者J.P.羅琳(J. K. Rowling)因說「女性有來月經的性徵」被指為攻擊變性女,導致其作品被下架。作為一位研究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剝奪本國人民的言論自由的專家,我一直在思考:是誰剝奪了他們的新聞與言論自由?罪魁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多年奉行的「意識形態站隊高於事實」這個「言論自由新規則」害了他們,他們曾用這個新規則作為長矛去刺殺不同意見者時,已經為自己埋下了隱患,導致這把矛終於反刺自己。

本文標題中的「誰」,就是指「事實」與「意識形態」(立場)兩者當中,誰是新聞報導的首要原則。在2016年以前,被世界奉為楷模的美國媒體奉行「事實是唯一的,評論可以自由」這一新聞原則;2016年之後,「立場優先於事實」已經成為美國主流媒體奉行的首要原則,為了政治正確的目標,立場先行的片面報導幾乎成為普遍做法。

但左派運動的特點就是:左無極限,只有更左才能為左派運動提供養分。在左派的新身分政治中,等級序列的高低全看種族、性別、信仰何種宗教,比 如:BLM是新貴族;LGBTQI+次之;宗教平等則有點「1984情景」:所有宗教都平等,但伊斯蘭教更平等;女權很威風,但遇到變性女與伊斯蘭的女性習俗就必須讓道;很多一向以自己的膚色、性少數群體占了不少政治正確便宜的人,這次忘記了美國政治一個最大的禁忌:猶太人有不可侵犯的法律地位。自從2004年小布希總統簽署《全球反猶太主義審查法》(Global Anti-Semitism Review Act)之後,美歐的反猶主義辦公室尋求在全球禁止反猶言論。賈茲敏.休斯於2015年加入該報,是《紐約時報》精心栽培的愛將,集政治正確的身分「黑+女+酷兒」於一身,以前只有她打擊別人的份兒,這次被打擊,被嘲諷為「拿到主牌(政治正確)卻遇上了王炸(「挺以、挺猶「是政治正確中的王牌」)。

各位讀者,這樣一個只講究政治正確、將事實置於立場之下的媒體「美麗新世界」,會在某個時段因政治正確需要而不斷吞噬不夠「最正確」的親兒女,你們喜歡嗎?由這樣的媒體來充當「社會第四權力」,是不是離真相更遠?須知謊言之上的正義不是正義,雙重標準的道德標準離道德距離最遠。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牛耳藝術渡假村──結合文藝與自然
1987年成立的牛耳藝術渡假村,前身為牛耳石雕公園,是專為收藏素人藝術家林淵作品而成立的藝術公園。創辦人黃炳松表示,因為台灣三位名雕刻家…
台灣能做中國的中心和門戶嗎?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而台灣也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允許兩岸經貿往來之後,台灣該和中國發展怎樣的經濟關係,一直是台灣政策爭議的核心。…
香港回憶錄之「見趙紫陽」(下)
(續前期)中國媒體對這場會見的報導根據開放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千秋。趙紫陽在會見中所提出的今後任務是:價格改革、治理通貨膨脹,…
不能只怪馬英九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潰敗,外界和國民黨內部都把責任指向馬英九總統。馬總統當然要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停滯、食安危機、以及其他很多問題負很大的責任,…
南田石收藏家司木炎 玩賞東海岸雅石之美
開車沿著蜿蜒的東海岸行駛,帶點鹹味的溫熱海風吹拂臉龐。沿路上,時見幾艘漁船歇泊在慵懶的浪潮上、釣客守在釣竿旁打盹,十分愜意。繼續向南行駛,…
中小企業缺錢,怎麼辦?
在今日金融服務發達的時代,經營企業勢必要與銀行打交道;如果缺乏資金,更難免必須向銀行融資借款。台灣中小企業近140萬家,…
反送中運動豈止只是中國內政?
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暴力衝突因為警方的態度而一再升溫,也帶來更激烈的抗爭。聲勢浩大的反送中運動正在影響世界局勢,印尼、智利的學生,…
完成讓小孩「認同媽媽心意」的作品
花了三年完成攝影大師李屏賓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在決定開拍前幾天才意外發現懷了第二胎的導演姜秀瓊,是近年崛起的電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