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家韋立君 癌末康復散記

學生時代曾任惠群社社長的韋立君,最近重拾吉他和歌本,用音樂製造歡笑、溫暖人心。
龔安妮
第143期
祝家琦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儘管罹癌讓韋立君少了三分之二的胃,但也因此激起他用減法過生活的意識。「改變」,成為五十歲的他健康步入人生下半場的關鍵字……

初春時走訪陶藝家韋立君,幾番峰迴路轉,來到了他坐落於苗栗三義的三合院老屋新家。韋立君熱情招呼,「每個人來都跟我說,你這邊好適合中秋節烤肉喔!」他說門前的廣場已被朋友預約,自己則相中廚房外的一方空地,哪天興致一來,放個泡澡桶,就可以看著天空望向遠山,一個人靜靜地在戶外泡湯。

站在寫滿歲月痕跡的舊房舍裡,除了斑駁的紅磚牆、厚實的老木門,他不忘提醒大家抬頭欣賞木製天花板與屋瓦,「我想把這間全部清空,變成一個茶屋,當成專門泡茶、接待朋友的地方。」韋立君開心分享每一個房間的用途與計畫。

很難想像眼前興奮說著話、開朗的他,兩年多前才剛走過與癌共舞之路。如今,康復的他,總不忘在為病友及其家屬加油打氣時,帶上一句──「我已經多活了兩年。」

兩年的新生活,他有著深刻的體悟……

 

兒童美術陶藝教師是韋立君的另一個身分,工作室的層架上擺著幼稚園小朋友手捏的南瓜名片夾,模樣樸拙可愛。

陶豬表情各異,空心的身體裡放了一顆陶珠,可拿在手上把玩、搖出聲響。珠豬系列是韋立君早期的作品,一度因供不應求而遭仿冒。

錯誤的飲食方式 癌症找上門

2011年9月23日下午兩點半,在不知道害怕的情況下,韋立君進了開刀房,一覺醒來,已經過了午夜12點。那時,簽下手術同意書的是韋家長子韋立澎。在安寧療護與動刀治療的兩難中,因著對上帝的信,韋立澎選了後者。他盼望被醫生宣告只剩半年好活的弟弟,能經由手術換取加倍的時間,乃至蒙受更大的恩典。

時光回溯到韋立君的少年時期,國三就得了胃潰瘍,自此生活落入胃痛、求診、服藥的循環。25歲於台東服役期間,生平第一遭胃出血來襲,韋立君不以為意,並沒想到要尋求檢查,僅以打針吃藥做為治療方式。

爾後,病情每下愈況,直到食不下嚥、內出血、暴瘦等情況同時出現時,他才警覺到事情不對勁,「我原來體重75公斤,那陣子洗澡的時候看著自己的腿,『咦!今天怎麼比昨天細?』『腿好像又瘦了?』」

照完胃鏡後,醫師幫韋立君寫了轉診單。他轉進台中榮民總醫院,準備切除惡性腫瘤。

只是,那時的他,並不知道病房外的長兄正面臨著「開刀,大約活一年;不開,勉強拖半年」的天人交戰。韋立君以為很簡單的小手術,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生死未卜、來日無多,彷彿當時命運的寫照,家屬與好友們都在祈禱奇蹟出現。

不菸、不酒、不熬夜的韋立君,想不透胃癌從何而來?直到住院期間參與榮總飲食習慣問卷調查,回想自己平常到底吃甚麼和怎麼吃時,才驚覺原來身體的毛病是被自己養出來的。

 

「我很喜歡吃炸的跟烤的東西,五點半學校下課,回家路上買個雞排就是一餐了。」除了拿雞排當晚餐,鹽酥雞成了宵夜良伴。「算一算,我一個禮拜可以吃五到七餐的雞排和鹽酥雞,頻率很高。常常早上不吃,中午隨便吃,然後晚上就這樣吃。」韋立君也長期忽略蔬菜水果的存在,攝取量一直偏低。

樂在廚中的韋立君端出一個彩色拼盤,準備打每日必喝的蔬果汁讓眾人品嘗。

笑談人生,活著真好。

三餐一手包 少油、少鹽、多汆燙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儘管生病讓韋立君少了三分之二的胃,但也因此激起他用減法過生活的意識。「改變」,成為50歲的他健康步入人生下半場的選擇。

出院後,韋立君立即告別外食族身分,三餐料理一手包辦。他從資深媒體人陳月卿協助罹患肝癌的先生、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進行生機飲食治療法的著作《每天遠離癌細胞》獲得啟發,開始落實全食物飲食、重視營養均衡,青菜、水果、穀物等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肉類的攝取比例則降至日常飲食的兩成左右,採取少油、少鹽、多汆燙的烹調法,先求健康,再考慮美味。對原先不忌口的油炸燒烤食物學會保持距離,偶爾吃一次。

韋立君回憶,手術後第一年,有不少時間是在南投度過的。他上玉山草坪頭,借住好友家,每天晨起深入原始林吸收芬多精,「因為看一些書,書上講乾淨和大量的氧氣可以幫助身體的活性增加。所以那陣子我常去,台中南投兩地跑,六點多起床後就去林子裡面散步、呼吸。」

生性開朗的韋立君沒把自己當病人看,總開玩笑對別人說,他懷疑自己是被「誤診」。情同手足的工作夥伴如如老師也常常鼓勵他,「不要把它想成癌症嘛,就當是去做了縮胃手術,還變帥了,背後看起來像大學生。」

從別墅到平房 展開輕簡新生活

「許多慢性病和癌症都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累積所導致的,不是說我昨天吃了一塊炸雞,今天就會得癌症。一個人如果一直延續以前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光靠藥物就想要治好疾病,那是不可能的。那些藥物只是把我們的病情壓制住而已,難保沒有再發作的一天。」完成化療後,韋立君改變了飲食習慣,安然度過兩年無痛的飲食革命。

受到一位營養師好友的影響,2013年韋立君興起轉變生活環境的念頭。當時還不明白自己整體的病情有多嚴重,自認恢復良好的他,在和醫生討論後,老大不情願地接受了終生不得停藥的醫囑。爾後為方便定期回診,他決定就近在中部租房子。

今年2月底,韋立君搬遷至心目中理想的落腳地──苗栗三義,搬進了可遇不可求的三合院。這令一些喜歡老屋或鄉間生活的朋友欣羨不已。移居三義雙湖村後,他入境隨俗,稱自己為三義人。搬家時,他刻意捨棄原先社區型四樓別墅裡的大半物品。新家每月的房租、水電、瓦斯費,通通加起來萬元有找。輕簡新生活正在眼前展開,房貸的壓力也大量解除。

花器早在心中成型,韋立君專注眼前,忘卻一切。

韋立君每燒完一窯,都會留下幾件作品自用和欣賞,並為有朝一日的回顧展鋪路。

學建築的韋立君以鋼板形象設計壺把,表現光影及變動之美。光線游移間,當影子自然形成梅花圖案時,令人大呼驚豔。

燒窯中偶爾不經意出現的「窯汗」,更能增添作品的趣味。

這只茶碗以一凹一凸、有短有長呈現陰陽與光影,並採削的技法加以表現。此法看似容易,實則不然,作者不知削了多少碗,才終有滿意之作。

摸索上釉柴燒 師法老祖宗

揮別病痛,韋立君立志將下半生獻給陶藝,打算告別「阿伯級」老師的角色,從幼稚園的美術教育舞台淡出,自己開路走。「以前我想到甚麼就做甚麼。」康復之後,韋立君開始學習說「不」,減少代工訂單,把更多的時間保留給創作和思考,「過去,人家找我做杯子,開口就說我要五十個、一百個,你幫我做。現在,我要做自己想呈現的東西。」

韋立君從二十年前開始接觸陶藝,近五、六年全心投入創作,有朋友認為大病過後的他,作品比以前有生命力。「感覺有掺感情。」如如老師附和著。最近因為搬家的緣故,韋立君的創作數量比先前減少許多,但他已想好未來的創作計畫,待工作室整理完成便可專心投入。

拿起一件有著均勻兔毫絲的斜口碗,韋立君興致勃勃地說:「其實,我很想玩的是上釉的柴燒。宋朝運用柴窯時,就是在裡面燒柴燒、燒青瓷、燒釉藥,而不是在燒落灰。我覺得古人做的那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東西。」未來,他將在釉藥方面下功夫,師法老祖宗。

如人們所知,一把壺的完成,往往得歷經構思、繪圖、製作、燒造、觀察、把玩、檢討、修改、重做等諸多步驟與試驗。然而不管茶壺的造型如何,若達不到「東西好用,茶湯好喝」的標準,便過不了韋立君自己這關。「因為茶壺畢竟是要用來泡茶的嘛,那你就要符合它最基本的條件,泡出來的茶湯一定要好喝。還有,我們創作的人最怕的就是壺被人家供在那裡不用。」

當你用到一只好壺時,可曾思量過,陶藝家創作時在想些甚麼?在開刀前受洗為基督徒的韋立君,把對上帝的仰望融入某一系列的茶壺、茶海作品中,分享給愛喝茶的教友們。


移居苗栗三義雙湖村的三合院,令喜歡老屋或鄉間生活的朋友欣羨不已。圖為韋立君在門前廣場彈奏吉他。

把握「空閒」 想做就快去做

這場大病讓韋立君重新詮釋「有空」的定義,改變了做事的習慣跟節奏。「寶貴的時間不光留給自己,也包括親友。」他舉例,「如果跟同學、朋友不期而遇,碰到面我們一般會說:『有空去看看你喔!』這種所謂的有空去看看你,就等於是:『再說。』對不對?大家說的有空,就是等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兩個月、兩年,真的是想到再說。」

「可是我生這個病之後,所謂的有空去看看你,就是兩天內我就會去做,因為我不知道兩天之後我還有沒有空?」

有人告訴他這樣想很消極。韋立君卻認為恰恰相反,「這不是很現實的問題嗎?我是因為生了這個病之後才開始學會體認,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應該這樣體認嗎?你覺得有空再弄,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不能確定的,所以我很大的一個改變是,我想做的事我會很快去做、去完成,不會拖時間。」

下次,若你來到韋立君的陶藝工作室,除了欣賞作品、了解他的創作理念,不妨也坐下來一起泡泡茶、聊聊天,聽他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述說耶穌復活的故事,動動腦找出暗藏的圖騰……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器官等待病人」 美國會揭開中共恐怖黑幕
在中國,移植患者並沒有等待器官,相反的是器官在等待著病人,這一現象揭開中共不可告人的黑幕。據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
來去「火星」探險
位在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地形特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更是土耳其的超知名景點。…
製造業全球大洗牌 中國風光不再
7月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四川成都市主持五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公開承認,「我國經濟還沒有形成穩定回升態勢,…
新銀髮市場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早年談到銀髮市場,我們總是聚焦在安養、醫療、照護、生活輔具等所謂「老有所終」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推出了養生村、…
誓約
石雕藝術家雕鑿了一座母猴哺乳的石雕,小猴子抱著母猴的乳房,睜著兩顆圓滾滾的大眼珠,猛力吸吮著。母猴則閉著雙眼摟著小猴子,一臉欣慰的神情。…
長庚養生文化村 不只是養老
老人照護問題,近年來漸由家庭轉向社會,不同銀髮機構適合的對象與年齡各不相同。台塑集團創辦的「長庚養生文化村」,占地34公頃,…
中國年輕人為何不敢結婚?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結婚率持續走低,從2013年開始結婚率出現五連降,引發國內外人士的持續關注。到2018年,中國全國結婚率只有7.…
美眾院卡關TPA 波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首輪談判鋪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