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兩點,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的工程師張明偉關掉電腦。他剛完成台灣首座離岸風電水下變電站的模擬設計,卻接到合作廠商訊息:「新北三芝的漁會又抗議海底電纜路線,環評至少要延半年。」
同一時間,台北大安區的租屋族陳雅婷正刷著591租屋網,看著15坪老公寓開價4萬2的訊息苦笑:「再存五年,我連新北蛋白區的頭期款都湊不到。」
被法規掐住脖子的世代
這種場景不只發生在台灣。從加州到台北,從紐約到高雄,全球進步派執政地區正面臨弔詭困境──越是追求公平正義,越是陷入「經濟缺氧症」。最近兩本美國暢銷書Dunkelman “Why Nothing Works” 《為何一事無成》和Ezra Klein、Derek Thompson的 “Abundance”《富足》,意外戳中太平洋兩岸的共同痛點:
當法規變成鐵絲網,保護主義反成發展絞刑架。
經營太陽能板製造的李文彬最能體會這種荒謬。2016年他響應綠能政策返鄉創業,卻發現要蓋工廠得跑18個章,光是把農地變更成產業用地就耗時三年。「等拿到許可,外國競爭對手的產品價格已經砍半。」他翻出抽屜裡泛黃的文件苦笑:「現在我的訂單都被東南亞搶走了。」
這種困境在居住正義戰場更赤裸。29歲的陳雅婷打開手機相簿,裡頭存著五年來追過的12個社宅抽籤公告。「每次中籤率都比大學指考錄取率還低,」她指著螢幕上某社宅的1.3%中籤率:「想抽中社宅,就像帶著湯匙去撲滅森林大火。」
減少行政干預、土地活化、鬆綁建築規範才是解決之道
《富足》作者Ezra Klein曾比喻:「經濟就像吃到飽火鍋,與其糾結誰的湯勺比較大(財富重分配),更該確保鍋裡有足夠食材(供給側改革)。」比如政府可簡化產創條例:「法規不該還停留在眷村時代。該學荷蘭『逆向環評』——除非證明建設會造成實質危害,否則就應放行。」
這種思維轉變在能源轉型最明顯。台電工程師吳念庭參與過離岸風電案,他比較台灣與日本差異:「日本規定風場海域『原則開放,例外禁止』,台灣卻是『原則禁止,例外開放』。結果日本風電三年裝機量超越台灣十年總和,我們還在和拖網漁船協調補償金。」
台灣都會區至少有30%老宅該都更,但現行法規讓1%反對戶能癱瘓99%住戶的權益。如南京東路某危老案,有個屋主移民加拿大20年,我們花了八個月才透過視訊完成授權。這期間營建成本又漲了15%。」
體現在交通建設,高鐵延伸宜蘭案卡關多年,光是選址就換了無數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有人抗議,民主不是菜市場喊價,需要專業決斷。若當年李國鼎若被地方抗爭牽著走,新竹科學園區現在還是荔枝園。
這場富足革命沒有浪漫口號,只有務實的選擇:是要繼續當「擅長解釋為何不能做」的糾察隊,還是成為「找出辦法如何做」的工程師?答案或許藏在每個深夜加班的身影裡——無論是盯著風電模擬圖的工程師,還是修改第18版都更計畫的建築師,他們要的從來不是完美無瑕的藍圖,而是一個能讓努力開花結果的土壤。
作者許若菱,專職房地產研究分析多年,擅用數據丈量房市,以社會學和經濟學解讀地產,觀察數據背後的人文經濟紋理與各類社會現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