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難敵數位化網路 《紐約時報》將停印

難敵數位化網路 《紐約時報》將停印
《紐約時報》發行人蘇茲柏格近日承認:《紐約時報》將於未來某時停印,日期尚未決定。
Getty Images
第72期
李強

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9月8日報導,《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發行人蘇茲柏格(Arthur Sulzberger Jr.)當日在倫敦的第9屆世界新聞報業峰會承認:「《紐約時報》將於未來某時停印,日期尚未決定。」該報未來將主推網路版報紙訂閱業務。

新聞網引入計量式收費牆

蘇茲柏格表示,2011年初,《紐約時報》網站將推出一個「計量模式的收費牆」(metered-model paywall)。他說:「這讓數以百萬計通過搜索引擎而來的讀者,能順利尋找我們提供的內容。」

《紐約時報》正在與有「社交媒體孵化器」之稱的Betaworks合作,開發個性化的社會新聞服務News.me。Betaworks公司包括TweetDeck和Bit.ly。前者是推特(Twitter)桌面軟體,後者是可縮短網址或URL的工具。Betaworks首席執行官博思威克(John Borthwick)稱該項目已進行六個月之久,計畫2010年底正式向公眾推出。News.me預計在今年稍晚推出,初步先發展蘋果iPad應用軟體,稍後可能推出網路版。

網路數位化日盛 印刷媒體業漸衰

隨著網路快速發展,其即時性、消息來源廣泛性及個性化的優勢,令民眾紛紛改用網路獲得資訊。包括報紙在內的印刷媒體不斷失去讀者及廣告客戶。2008年以來,《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西雅圖郵報》、《洛磯山新聞》等百年老報有的破產停刊、有的縮減發行、有的轉成純網路媒體,紛紛吹起熄燈號。美國報業協會9月7日稱,2010年第二季度美國報紙廣告收入下滑5.6%,只有64億美元。報紙在線收入同比上升14%,但無法抵消其廣告收入的下滑。

即使是1851年起家、發行量全美第三(僅次於《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曾贏得104次普利茲獎並已成為美國新聞權威標準的《紐約時報》,也無法倖免。該報首先於2009年3月將總部大樓中的21層樓賣給一家投資公司,以緩解高達10億美元的負債。接著在該年6月逼迫旗下《波士頓環球報》的員工同意減薪,並在8月份宣布尋找買家,接手持續虧損的《波士頓環球報》。

這是三週來第二家美國大報宣布「棄印刷改網路」的策略。美國第一大報《今日美國》(USA Today)8月26日宣布,將裁員9%,並將業務從傳統的印刷方式向數位化全面轉型。

棄印刷改收費網路 前途難測

據前華爾街首席分析師布勞吉特(Henry Blodget)估計,《紐約時報》目前一年的新聞製作費用約2億美元,其網路收入1.5億,如果收費牆模式能成功吸引100萬訂閱者,將再增加1億營收。這2.5億的歲入或可支撐編輯部門的開銷,否則《紐約時報》就必須要削減預算。

布勞吉特表示,除非《紐約時報》能找出一種「數位式奇蹟的新收入來源」,它最終將不得不進行精簡和重組,或出售給資金雄厚並且願意將報紙作為愛好而繼續虧損下去的經營者。

目前美國大報中採用新聞網站收費牆模式較為成功的有《華爾街日報》,有近100萬收費讀者,年收費6,500萬美元。而另一家美國大的日報《新聞日》(Newsday),2009年10月在其網站以每週5元的收費推出三個月後,只有35人訂閱。

《紐約時報》也曾在3年前嘗試推出過付費版新聞服務,未如預期般成功。本次《紐約時報》從中吸取經驗,2010年1月將推出的為個性化改進版的收費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中國樓市「金九銀十」今何在?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十餘年裡,每年的9月至10月都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被業內人士稱為「金九銀十」。然而2017年中國各地在限購、限貸…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令人神馳的花蓮海岸之旅
有句話說:「花蓮的土會黏人。」是壯濶的大山大海孕育出寬宏的特性來廣納異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 得天獨厚的海岸線,…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菫色的大稻埕碼頭
菫色的橋、菫色的微光、菫色的招牌,連空氣也充滿了菫色的紫羅蘭花語,這是大稻埕碼頭給我的夜晚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真切卻又感傷,…
排灣族迎親隊伍
這是阿丹記錄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原住民婚禮的完結篇。婚禮當天,排灣族新郎會率領載著禮物的轎子隊伍,浩浩蕩蕩地親自到新娘家迎親。畫面中…
香港關注溫州鐵路災難
由於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每發生甚麼大事件,香港市民都有「患難與共」的心情,覺得不知道甚麼時候,類似的事件也可能在香港發生。於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