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經驗

產業創新條例應有創新

知識經濟時代的重點策略已不是單純的研發,而是要做出別人沒有的新知識或技術。
知識經濟時代的重點策略已不是單純的研發,而是要做出別人沒有的新知識或技術。
Getty Images
第60期
陳博志

國家和全球經濟一直在轉變,因此不同階段的產業政策也該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一、產業政策要有基本理念

在獎勵投資條例的時代,台灣經濟發展程度仍低,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增加生產。當時經濟學界流行的是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經濟成長理論,例如羅斯托(W. W. Rostonw)的經濟起飛論。因此我國把政策重點放在獎勵投資,而由於當時稅負甚重,所以獎勵投資的主要辦法就是租稅減免,從降低成本及所得稅著手來促進投資。

這樣的做法到了1980年代已經不太適當。面對國際競爭,不能只靠投資,而是要產業升級,於是我國制定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當時自由化已成為國際潮流,經濟學的理論主張只有在市場失靈的情況政府才可介入,所以促產條例也就採取所謂功能性獎勵,而對研發和人才培訓等可能具有外部利益的企業行為給予獎勵。

現在促產條例已經到期,多年來促產條例也受到不少批評,政府必須提出另一套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政府所提出的產業創新條例,卻沒有以前那兩個條例的清楚理念,條例內容看不到對全國新發展趨勢以及新思潮的對策,有些辦法沿襲促產條例,有些新增的辦法甚至道理不通而受到許多批評。 

二、產創的創新理念模糊

條例叫做創新,表示政府把創新當作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則。這樣的大原則雖然沒錯,但卻有所不足。產業需要創新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以前的促產條例中最主要的獎勵也是對研發的租稅獎勵,所以這不是新的方向和策略。20多年前我國企業還不太重視研發創新時,促產條例對研發的獎勵可以鼓勵企業朝這大方向努力。但在現在的全球競爭下,我國的企業若不努力創新,已不容易存活。所以現在政府不能只像以前那樣籠統地獎勵研發,而應該有更具體的方向以及更精緻的做法。可惜產創條例草案卻大致沿襲促產條例的獎勵辦法,未能提出更精緻的政策。

在更具體的方向方面,我國現在已不能像20多年前那樣有研發就好。當時我國技術仍較落後,哪怕有些研發只是學習模仿外國既有的技術,對我國也一樣有益。但現在大量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競爭,外國人若把技術拿到開發中國家生產,我國即使學到同樣的技術也無法與其競爭。所以10年前我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時即特別強調,只要開發中國家會做的東西我國都很難競爭,我們必須要發展別人沒有的知識,生產別人不會或不易生產的東西。換句話說,知識經濟時代的重點策略已不是單純的研發,而是要做出別人沒有的新知識或技術。可惜產創條例只是沿襲促產條例,只要學習別人的研發一樣可得到獎勵。

三、產創未致力營造良好的創新與發展環境

我們即使可以期待多數廠商會以「發展別人沒有的知識」做為努力方向,但廠商的努力卻可能遭遇各種障礙。10年前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就是要營造出一個知識創新較好的環境,以方便企業發展知識經濟。但產創條例卻沒花工夫在塑造創新環境上,只想藉助租稅減免來鼓勵研發。這種以補貼成本做政策工具的思維,和目前普遍認為政府的責任在於塑造環境的自由化思想並不一致,做下去也會事倍功半。

但另一方面,產創卻花大量的篇幅和未來的預算在幾個和創新幾乎無關的問題上,包括補助中小企業僱用勞工、獎勵營運總部以及開發產業園區。即使在這幾個政策,產創也都是用租稅獎勵、政府補貼,或者給企業特權做手段,而不是用創新或塑造合理的環境來達成目標。這也就使這幾個政策未能有一致的理念,也未能配合當前的國內外新趨勢。 

四、創造就業應是創新的重要方向

產創條例用補貼的方式來鼓勵中小企業僱用員工,可說一點創意也沒有。補貼僱用通常只有不景氣、失業率偏高時有採用的道理,在產創條例這種長期產業政策中納入這種不景氣的政策,可說不倫不類。它可能長期補貼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造成國家的損失;它也會在景氣好時仍然補貼僱用而讓勞工更不足。

從長期發展的觀點,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其實有很多相互配合的必要。政府應該瞭解國內的人力供給情況,把產業引導到可以吸收可能閒置之人力的方向。政府也該根據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預測和規劃,朝這些新方向培養人力。但產創條例完全沒做這方面的努力,直接就要用補貼來增加就業,可說非常偷懶或外行。

單就創新這個層面來說,以往人力不足時的促產條例都知道要鼓勵自動化,未來我國就業問題必較嚴峻,有些低技術勞工的工作很可能會被開發中國家搶走,因此政府當然應該特別鼓勵能保住這些工作的創新。例如很多傳統產業若強化其歷史文化特色和創意、新式的設計,少量多樣化生產,以及結合電子和奈米等等新技術,都可以提升其競爭力而維護乃至增加相關就業機會。有些產業也可能研發出多用人力反而更有利的生產方式。然而產創條例完全未注意這些藉創新來創造就業的方法,只會花錢補貼。

五、產業園區創造新的土地炒作管道

科學園區最早的政策目標是要做研發的聚落,是創新導向的園區,但後來卻是以得到特別優惠之工業區的方式,靠生產發展起來。目前產創條例的產業園區卻和研發創新沒有關聯,而是以將非都市土地變更做工業區及商業和住宅用地為目的。

當年科學園區的陳義也許太高,但「取法乎上,得乎中」,科學園區總算有一些成果。現在的產創條例在產業園區的相關條文若說和創新有關,那就是創造了大財團和政府更多變更地目來圖利的新空間。原來只有工業主管機關可以核定的園區,現在各主管機構都可以做;以往只限占地10%的住宅區,現在放寬由主管機關核定而無上限。但這種政策創新對真正的產業創新不只沒有幫助,而且會讓企業因為追求園區土地開發的利益,而較忽視長期該做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在財團乃至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爭取土地開發利益的引導下,我國已經因規劃管理不佳而被破壞的國土,很可能更失去整體規劃,以致更雜亂無章乃至更傷害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MR JAMIE林之晨 先做了再說
提起林之晨,不見得人人聽過,但若提到「MR JAMIE」這號人物,想必常接觸網路產業或行動軟體創新服務應用的人一定不陌生。…
中國股市:政府與國企的提款機
北京一直聲稱要大力推行金融改革,成為「市場經濟體制國家」,與國際接軌。但今年的中國股市讓國際社會大跌眼鏡:因為政府政策作用,…
美全球戰略布局 華為首當其衝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將正式對外宣布ISIS已被徹底擊敗,這表明美國超過17年的反恐戰爭即將落幕。但同時,…
來自天堂? 「木鱉果」大解密
聽過「木鱉果」嗎?光是名字便令人感到好奇。再看外觀,紅通通且滿布小刺,簡直像是外星來的;剖開後,蹦出的是橙黃色的果肉與大量紅色籽。…
雪掩半中國 如「明天過後」真實上演
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一部災難影片,劇情演的是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引發地球空前災難。…
星空、稻浪、大坡池 遠離塵囂的池上漫遊(下)
▲一望無際的稻浪。楊櫻淑攝影   在大自然的包圍中一夜好眠,早起一走出客房,就被眼前驚人的美景所震懾──…
新銀髮市場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早年談到銀髮市場,我們總是聚焦在安養、醫療、照護、生活輔具等所謂「老有所終」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推出了養生村、…
日本震後供電不足 開啟省電新時代
日本大地震後3個月,面臨全國性的電力不足,致使日本經濟負擔沉重,關西電力公司也在6月要求省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