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冬,天氣漸漸轉涼,雲林縣水林鄉這塊默默無聞的土地上,卻逐漸熱絡起來。一群年輕小伙子駕著大型農機忙碌地採收玉米株(青割玉米),然後送進加工廠裁切整理包裝,準備趕在年底前出口輸往日本......
雲林縣以農立縣,農作物的精緻度與單價,長期以來卻相對低檔。這幾年來縣長蘇治芬打出「農業首都」口號,拚命為雲林農產賣力促銷後,有了突破性發展。不僅萵苣與小紅蘿蔔成功外銷品質要求與農藥殘留檢驗最嚴苛的日本市場,最近又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農作物「青割玉米──牧草」,異軍突起地打出漂亮一戰!
台灣牧草搶登日本市場
台灣怎麼會有牧草呢?而且還能外銷日本?其實,「牧草」就是青割玉米,指的是玉米株快要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時,整株採收下來然後整理成為草食動物的飼料,是最好的「芻料」之一。
取得日本牧草訂單的水林鄉「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指出,合作社於1997年成立,主要業務為推廣青割玉米專業栽培,採取機械化作業的代耕農機隊,為農民服務。
由於機械化生產的青割玉米成本低,產量高、品質優,因而贏得日本畜牧業者的青睞。第一批1,000噸青割玉米即將陸續出口,以後則每月固定有3,000噸的出貨量。恰似春雷般的訂單,打響了台灣牧草知名度!
劉國雄透露台灣牧草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勝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合作社成功突破青割玉米包裝運送時,一年不變質的保鮮技術。劉國雄1999年時就開發了高達500公斤裝的「太空包」包裝與運送方式,並取得專利,掌握獨特優勢。
「台灣最大」農耕隊現身水林鄉
劉國雄說,畜牧業並不是台灣重點推廣的農業項目,牧草需求量不大,可是國際上卻有非常大的市場。如果能藉由機械化大量生產,以台灣的土壤、氣候條件,加上玉米一年可輪種三次,台灣的青割玉米一定有競爭力。10年來「牧草生產合作社」默默耕耘、專業經營,如今終於開花結果。
提到外銷日本的大訂單,劉國雄喜上眉梢。但眼看這些年,台灣農業日益受到中國大陸貨低價傾銷而蕭條不振,還是不免唏噓。劉國雄認為,唯有提升競爭力才是生存之道。十多年來合作社持續買進各國先進農業機械,如整地曳引機、自動播種機、中耕機、翻土機、噴藥機、超大型玉米採收機等。「幾乎國外有的農機這裡都看得到,目前已經累積近50餘部重機具。」劉國雄相當有自信:「我們的農耕隊擁有的農耕機具,絕對比派駐國外的農耕隊壯觀,在台灣也可說是最多、最先進。」
「500萬的樓仔厝」在田裡跑
合作社的農業機具不僅多,而且很多是「超重量級」。指著剛進口的超大型玉米收割機,劉國雄開玩笑說:「一台造價就要500萬元台幣,動起來時就像『一棟樓仔厝在田裡跑』(台語),可是真是有效率、省人力又省成本。」站在收割機前,原本身材壯碩的劉國雄頓時也小了一號。
開車從台19線轉入水林鄉,一幕幕農村景象迎面而來,偶爾與各式各樣的農耕機相會而過。放眼田間,大型曳引機後飛揚的黃沙底下呈現出一大片平整的耕地;另一邊,超大型收割機飛快地在田裡採收玉米株。
如果沒有親自來到水林鄉,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一台造價500萬的農耕機在田裡工作的情形。拿鋤頭、帶鐮刀的農作方式已經落伍了,改變傳統耕作方式的新科技農業正在水林鄉醞釀。
「小地主大佃農」模範案例
因為有需要,合作社一步一步累積資金購買機具。另外,劉國雄也很慶幸政府恰好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釋放出大量休耕地。「有地,英雄才有用武之地;沒有地,有大機械有甚麼用?」一語道破他心中的企圖心與感謝。
目前台灣有接近2萬公頃的休耕地,2008年政府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是希望解決台灣農業所面臨的農地閒置、規模狹小、農業人口老化以及農業競爭力不足等問題;當然,也讓真正想參與農作的人有機會取得土地。劉國雄表示,牧草生產合作社在第一時間便響應政策參與試辦,而且比政府還積極。
這一年來,為了說服老農參與「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合作社多次邀請農政官員共同舉辦說明會,讓農民瞭解參與方式及收益。由於反應熱烈,有時一個場次參加人員就高達1,500人以上。劉國雄說:「鄉下地方很難得有這種人潮聚集的盛況。」
政府第一年預計「小地主大佃農」在台灣10個地區推廣試辦400公頃。結果不滿一年,單單牧草生產合作社就成功承租高達380公頃以上,效率堪稱第一。開著車「巡田」的劉國雄笑稱,他們擁有的可耕作面積已是台糖之外最大的「地主」了!這不僅解決了土地休耕、農業人口老化等問題,甚至開創了年輕人就業的新管道。
回到辦公室,劉國雄談笑間偶爾也透過辦公室裡的視訊設備監看農地動態。他表示,承租的三百多公頃土地是六、七百位老農民所有,超過1,600個小區塊的組合。因此唯有透過GPS衛星定位、劃界,才能做好管理。另外,監看系統也讓新農民在現場有問題時,可透過視訊在第一時間解決。劉國雄很自豪:「我們以最先進的設備來從事農業生產與管理。」
有土斯有「才」造就農業生力軍
「水林鄉」可能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翻開地圖大馬路沒幾條。可是這一年來卻經常看到許多外地來的青年,駕著超大型農業機具穿梭田間。年輕人不是都嚮往到大都會工作?這些人為何願意離開繁華都市來到「窮鄉僻壤」?
或許,年輕人的想法真的開始改變了!從去年開始,牧草生產合作社因應規模擴大而舉辦年輕伙伴招募會時,意外地獲得來自各行各業近百位年輕朋友的投入。仔細看看內勤的辦公室事務人員以及田野間開著農耕機的司機,果真都是一些年輕小伙子。
這些「草莓族」是否真的適合務農、是否禁得起考驗?
「很多人都認為年輕人不可能來從事勞力付出的農業工作,可是我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還有好幾位是碩士生。」29歲、已任職一年的合作社經理陳德祥表示:「這裡工作比預期的多很多。每天接受陽光、汗水洗禮,雖然辛苦,但是看到植物長得好就心滿意足。而且與作物、土地的互動,也經常讓我們感動。」
劉國雄表示,新進人員流動率很低,這也是出乎意料。他認為,主要原因是一開始就講明要對農業有興趣、甚至有點使命感,再加上牧草生產合作社提供社員穩定的收入與願景,才能有這樣的成果。
給社員「穩定的收入與願景」,不是口號,而是劉國雄的使命:「農作物豐收時,穀賤傷農;如果歉收沒東西可賣,那也很慘。所以,我們以契作方式,保證收購。」合作社除了注重生產,也積極推廣行銷、掌握通路,甚至整理出2、3公頃基地投資興建1,700多坪新式農產品加工廠房,落實一貫化作業與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
以青割玉米打響知名度後,合作社計畫繼續推動有機作物栽培。劉國雄說,友愛地球與促進健康,也是投入農業應有的期許及堅持。
除了傳統農產品,透過與台大、中興大學相關科系的合作,合作社還成功開發出「鹽磚」產品,預計明年上市。劉國雄表示,雲林大埤鄉是酸菜專業生產區,生產過程中製造許多廢棄的酸菜尾、鹽水,不僅浪費也污染土地,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農民與政府,現在終於可以回收再製成鹽磚販賣利用,可謂一舉數得。
歡迎城市青年下鄉做「快樂大佃農」
包括農業機具、新建廠房、管理設備與研發費用在內,劉國雄表示合作社的投資已將近3億元。單一企業在農業生產上累積如此高額投資,在許多人看衰台灣農業之際誠屬少見。「沒有大面積機械化生產、沒有好產品、沒有掌握通路,實在很難跟國際競爭。」劉國雄對自己的投資深具信心。
對於即將面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可能衝擊,劉國雄表示,台灣有些農產品本來就不具競爭力,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利基、建立自己品牌,然後以外銷為市場。他認為「小地主大佃農」是很好的政策,可是政府單位在很多方面其實沒有真正關心與輔導農民。對於政府提出500多項中國農產品不會開放進口,劉國雄則語帶保留,他鼓勵大家多支持台灣產品,「自己拚卡實在。」
看著穿著紅色制服的年輕人開著大型機具,帶著電腦、照相機忙碌於田間,可以預見劃時代的農業生力軍已經誕生。相信他們將以最新科技與管理觀念,打出漂亮的農業革命大戰,也為未來樹立新的生產操作標竿。
劉國雄表示,他對這些農業新移民是有責任的,希望他們在此快樂學習、安定生活與創造事業。劉國雄鼓勵對於農業懷抱夢想的城市青年下鄉築夢,一起來做個快樂大佃農,開創幸福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