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武東土法煉出超越荷蘭的精密溫室

遮陽、保溫、保濕與自動化控制灑水系統提供蘭花培育重要的「呵護環境」。
岳翔雲
第49期
岳翔雲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適合各類蘭花生長,無論是蝴蝶蘭、嘉德利亞蘭或文心蘭等,均享譽國際。2008年蘭花外銷總值達24億新台幣,素有「蘭花王國」的美稱。

 

台灣蘭界能擁有此一傲人成就,除了農民純樸勤奮、蘭花育種技術獨步全球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幕後功臣是台灣也有各種功能齊全的溫室,在蘭花培育過程中,提供良好的「呵護環境」。 

 

台灣溫室業者第一把交椅

 

台灣重要蘭花業者,如台糖蘭花、台灣蘭園、台大蘭園、世芥蘭業等溫室的搭建,都是來自人稱「五叔」的侯武東。中營蘭園李政賢說:「五叔可說是台灣溫室業者第一把交椅,也最認真打拚。」聽到業者讚美,侯武東謙虛地表示是大家「毋甘棄嫌」。 

 

不是「作田郎」,五叔每天依然一大早出門為台灣各地溫室來回奔波,兩年多來開車公里數已達50多萬,平均每天開車500公里。雖然台灣鄉間道路的地址很難找,但蘭花業者戲稱:「在南部地區開車,五叔根本不需要衛星導航。」

 

只有小學學歷的侯武東從事溫室製造已有25年的經歷。「會獲得肯定,主要是品質穩定,而且我們是提供一貫化施工與全面性服務。」從規劃、設計,到整地、搭架、配管、電腦監控等等重要工程與技術服務,侯武東團隊全部一手包辦,而且還可根據業者需要來設計施工。講起來就是提供客製化的建築師與營造。

 

談起全面性的工程,侯武東說:「我也沒讀甚麼書,一開始就跟著侄兒侯宗助學習,一切都是靠經驗的累積,從陌生中摸索,然後再到荷蘭等新進農業國考察。」

 

20幾年前,在台大蘭園賴本智建議下,侯宗助、侯武東是台灣第一批投入蘭花溫室搭建業者。當時台灣技術約落後荷蘭40年,現在許多技術跟設備已經超越荷蘭,尤其是在遮陽部分。

 

來到中營蘭園,指著三角形的屋脊與遮陽網,深具草根性、個性低調的侯武東也不免流露出信心,喜悅地說:「這就是超越荷蘭的精密溫室!」看似簡單構造,卻擁有多種的IC控制器系統,並配合感應器及定時控制來調整風扇、遮陽網、水牆及灌溉系統等,藉以控制溫室內部環境符合作物生長。另外也藉由機械式活動盤床來降低人力成本。 

 

蘭花「豪宅」協助業者根留台灣

 

其實一個高標準溫室的建造成本已經逼近每坪17,000元,簡直就是蘭花的「豪宅」。李政賢說:「不要小看這是農業,它也是高資本密集的行業。」

 

侯武東表示:「溫室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提供穩定適合的生長環境,提高蘭花培育的養成率,讓業者成本降低、收益增加。」

 

除了在台灣溫室界小有名氣外,侯武東的事業版圖也默默拓展到中國、越南、美國,最遠曾經到過哥斯大黎加。侯武東說:「我都是帶著台灣的資材、技術與人員過去搭建,很辛苦的,只是回想起來也很有成就感。」

 

談到中國的溫室市場,侯武東表示:「他們的規模都很大,尤其是有些地方政府投資興建的,根本就是『開免驚』(花錢不計成本的),其實,亂花錢是很危險的。」另外,侯武東也提到,台灣農民到中國種植蘭花也不見得成功,例如台灣第一個去的長穎蘭花的溫室,也是他搭建的,可惜長穎在投資12年後,因為地方政府介入而「收收起來」。

 

侯武東語重心長地表示:「蘭花是台灣人自己武起來的(打拚成功的意思),不要期望輔導。」就像許多有韌性的台灣中小企業一般,侯武東淡淡說出他的一生志業:「願意繼續投注溫室開發,幫助蘭花業者根留台灣,行銷全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中國樓市「金九銀十」今何在?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十餘年裡,每年的9月至10月都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被業內人士稱為「金九銀十」。然而2017年中國各地在限購、限貸…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令人神馳的花蓮海岸之旅
有句話說:「花蓮的土會黏人。」是壯濶的大山大海孕育出寬宏的特性來廣納異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 得天獨厚的海岸線,…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菫色的大稻埕碼頭
菫色的橋、菫色的微光、菫色的招牌,連空氣也充滿了菫色的紫羅蘭花語,這是大稻埕碼頭給我的夜晚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真切卻又感傷,…
排灣族迎親隊伍
這是阿丹記錄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原住民婚禮的完結篇。婚禮當天,排灣族新郎會率領載著禮物的轎子隊伍,浩浩蕩蕩地親自到新娘家迎親。畫面中…
香港關注溫州鐵路災難
由於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每發生甚麼大事件,香港市民都有「患難與共」的心情,覺得不知道甚麼時候,類似的事件也可能在香港發生。於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