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市場找食材,不景氣的感受很深。除了原本的小販外,現在還多了很多新臉孔,姑且借用對岸用語,稱其為個體戶吧。個體戶多半有個特色,形單影隻,輕便短少,比起有設備的路邊攤還精簡,通常帶張折疊小桌子跟一大桶或一袋東西就開始營業,賣的量也不多,賣完了就回家。
個體戶們的年齡層不定,最傳統的個體戶是帶自己種的蔬菜或醃漬物來賣的阿公或阿媽,擔子放下,帆布一攤開就開始營業。不過也有年輕的小姐賣鹹水雞或滷豬腳、泡菜,有中年男子賣滷味,賣現包水餃的阿桑,也有銀髮族賣醃肉或手工饅頭,還有到處都見得到的早上在路口賣飯糰跟養生早餐的阿姨。這些個體戶們表情多半溫文害羞,銷售技巧也不是太熟練,大概「拋頭露面」的障礙還是有一些,不過大多很客氣。市場的小販們也多能體諒人家處境,也容讓他們在小小一隅拚拚家計。
我也會光顧這些個體戶小攤嚐鮮,偶爾會有驚豔,但大部分的意見還是「有待加強」。簡單來說,就是火候還不太到位,畢竟家裡吃的跟外面賣的還是不太一樣。畢竟人家商家賣了多年,掌握口味的經驗豐富,真要跟人家競爭,還真得要有幾把刷子才行。
擺個體戶小攤也是有敬不敬業的問題,就算是出來擺擺小攤賣自家做的東西,如果不是帶著「自慢」(日語,意指最拿手的事物)的信心,而只是抱著來賺錢的心理,大概不太容易做長久。台北街頭最常見拿著大臉盆賣鹹水雞的小攤,來源大部分都是淘汰的蛋雞,肉本來就澀,所以要做得好吃其實並不容易。我吃過有些雞肉根本只是用鹽水煮過加油拌,賣的時候再猛加調味料跟香油,乍聞之下香氣撲鼻,吃則柴而無味。上過當後,倒也不是從此敬謝不敏,而是學會招子放亮,一定要試吃再買。士林夜市裡就有幾攤滷汁還算下過功夫,只是這類小攤濫竽充數不少,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觀感。
通常個體戶小攤都會打游擊,所以很不容易在固定的地點找到,當然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在躲罰單。但這可苦了吃客,筆者有時在某處小攤邂逅了令人難忘的點心,但過幾天再去就杳無蹤影了。這種時候就只能搥心肝,後悔沒拿張名片甚麼的,往後也只能跟美味夢中相會。仁愛路某醫院附近偶爾有個阿姨在路邊賣山東大餅,那餅是用天然酵母發的,有嚼勁但是不會硬,蔥香四溢但不顯油膩,齒頰留香。雖然常常刻意去找,可惜很少遇見,大概是想到才會來賣吧。
個體戶當中有人做出心得或有口碑後,有些會轉成地上化經營,租個小店面正式落戶開張;也有些轉入地下交易,開了網路商店,請黑貓或大嘴鳥幫忙送貨。路是人走出來的,對於不景氣下個體戶的努力,我們應該要肯定,因為從小小的個人單位,要做到能夠成功營運,肯定是要歷經多次辛苦的過程跟挫折,而一家好店的誕生,也造福了吃客,也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