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是全球出名的大汽車製造商,代表美國的汽車工業。美國是汽車王國,幾乎每家都有車。在3億人口的美國,有報導說,平均每100人就有60輛汽車。兩年前的一項報告說,連30%的美國貧困家庭,平均每家都有兩輛車。
但在這樣一個汽車王國,三大汽車公司卻同時陷入財務困境;如果美國政府不出錢救援的話,就得宣布破產。有百年歷史的美國汽車老店,怎麼會落到如此境地?美國人真的是聽了前副總統、環保宣傳家高爾的蠱惑,為了保護環境,改為步行,都不買車了嗎?顯然不是,因為同樣在美國開辦的汽車廠,日本的豐田、本田,還有德國的寶馬、南韓的現代等等,都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他們製造的車,仍在美國有買主,仍在賺錢。那是美國的工人和管理層出現問題了嗎?也不是,因為在美國的日本等汽車公司,用的也是美國工人,管理層也基本是美國人。那麼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問題出在美國汽車的成本太高,比對手公司每輛車成本高出幾千美元;這使三大汽車公司根本無法有市場競爭力,這種買賣,誰也沒法做下去了。
汽車工人年薪超過大學教授
美國汽車公司的成本怎麼會這樣高?因為工人的工薪和福利太高。2006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工人平均每小時工薪(包括福利等),竟高達73.26美元(中國車廠工人每小時1.5美元)。而在美國開廠的日本汽車公司,包括福利在內的每小時工薪,才48美元。美國汽車的成本,主要高在福利負擔上。因為每小時73美元的工薪中,有超過33美元(占46%)是福利開支(包括牙醫、眼睛等各項醫療保險,人身保險,退休金,還有名目繁多的補助等)。而在美國開設的日本豐田汽車廠,2007年每產一輛車的工人醫療保險開支,才是通用公司的十分之一。
在退休福利過高的情況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退休工人數量又越來越龐大。在通用公司,現役工人和退休員工的比例,已達1比4(現役工7.3萬,退休人員29.1萬,加上其家屬,約百萬)。而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又越來越長,2008年6月的最新統計,已首次超過78歲。這使領取退休福利的時間段大幅延長,汽車公司的支出當然遽增。
在2006年,美國三大汽車工人的平均年薪都已超過14萬美元(通用是14.1萬;福特14.6萬,克萊斯特15.1萬),而同年的美國大學教授平均年薪才是9.6萬。汽車工人的普遍學歷是中學畢業,而大學教授絕大部分是博士。汽車工人的年薪不僅遠超過大學教授,更超過絕大多數的美國人。
工會像插足婚姻的「第三者」
為甚麼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管理層,讓工人拿到這麼高的工薪和待遇?他們難道不會算經濟帳嗎?他們當然會算帳,但他們是被逼迫這樣做的;這個逼迫者,就是被稱為「第三者」的工會。
美國一家汽車公司的負責人曾形容說,企業和工人,就像場婚姻,只有兩者親密無間、齊心協力,才能發展壯大。但如果中間夾了個「工會」,就像一場婚姻中有個插足的第三者,情況一定會糟糕。因為這個「第三者」動不動就組織罷工,逼迫企業讓步,讓工人拿到更高福利和工薪;還不許企業解雇工人,成立所謂「工作庫」(Job Bank),那些該被淘汰的工人被放到這個項目中,他們每天只來廠看看報紙,甚麼也不做,照拿95%的工薪。
汽車公司當然不願這樣做,但工會組織的大罷工,逼得企業無路可走。1998年通用汽車屬下兩個部件廠罷工54天,就造成22億美元損失。2007年通用公司員工全國大罷工,30個分廠停工,造成28億美元損失。兩次罷工就使通用損失50億。而它每年支付給退休工人的各項福利也有49億美元。
在資本主義工業出現之後,就伴隨著工會問題。在資本原始積累的早期階段,工會起到一定的保護工人權益的作用。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會則越來越變成破壞市場經濟的一支負面力量。美國研究工會問題的一位專家曾一針見血指出,「工會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工薪從自由競爭的市場中抽出來,使之不受有競爭的市場決定。」所謂最低工薪,高福利等等,都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工會發動的罷工、威脅工廠生存的「人為因素」決定的。所以,只要是工會盛行的地方,自由市場就會受到限制,經濟發展自然滯緩。美國的工會,在西方國家中,還算是弱勢、呈下降趨勢的。在被稱為福利社會主義國家的瑞典,就業人數的70%以上都是工會成員(這也是瑞典經濟從1950年代的世界領先地位一路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在美國,全國性工會組織「勞聯產聯」(AFL-CIO),在上世紀高峰時,工會成員占就業人數的30%,近年則一路下降,1980年降至20.1%,到2005年,只占12.5%(約1,570萬人),多數是在國營領域,在私營企業只占8%。美國汽車工會也同樣,從1979年鼎盛期的150萬成員,現已降至46萬(截至2007年底)。
為何只要罷工,資本家多是輸家?
既然工會勢力在美國呈下降趨勢,為甚麼三大汽車公司的工會還有這麼大的罷工能量?這裡既有普遍因素,還有其特殊性。普遍因素至少有三個:
一是工會勢力一直得到美國左翼政黨民主黨的支持。民主黨主張照顧窮人,總願站在保護勞苦大眾的道德高地講話,自然支持工會。而工會也支持民主黨,是它的主要捐款和選票來源之一。據統計,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工會的捐款在各種行業中占第7位,其中93%捐給了民主黨。當年美國工會成員和他們的家屬總共有2,700萬人註冊投票(占當時美國全部投票選民總數的22%以上),其中60%以上投給了民主黨。另有報導說,2006年美國期中選舉(改選國會)時,民主黨之所以大贏而主掌國會,乃因工會募集了上億美元幫民主黨競選。
二是得到知識分子占主體的美國左翼媒體的支持。每有罷工,左翼媒體總是同情、支持罷工者。支持窮人、勞工階層,向來是知識分子占據道德高地、炫耀自己是人民代言人的絕佳機會。在媒體啦啦隊的鳴鑼開道下,那些同情罷工的報導,自然導引普通大眾同情工人,反對資本家。而反富傾向,歷來是人類不健康的嫉妒心理之一,在媒體煽動下,就更加強烈;於是企業一方,自然就成了道德的對立面。
三是得到法律的保護。左翼政黨的支持,媒體輿論的同情,更體現在法律層面。美國自1914年通過第一個勞工法〈克萊頓條例〉,到1935年通過的〈瓦格納法案〉以至今天的主要勞工立法,絕大多數都是有利工會、工人,而不利市場經濟。所以有經濟學家說,工會的存在和發展,主要得助於政府權力,是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結果之一。
在政黨、媒體輿論、立法等三重支持和保護下,可想而知,只要工人罷工,企業就只有「輸」這一種結局。所以,工人一次次罷工勝利後,企業就被迫簽了一個個讓步的勞資協議,把工人的福利一步步炒上了天,一直到今天債台高築、高處不勝寒的地步。
花1美元就可在底特律買棟別墅
除了上述普遍原因之外,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導致三大汽車公司目前的困境。這三家公司,都設在了底特律市。這個城市的黑人比例,近年已接近90%。底特律的城市環境一直在惡化,人口不斷下降,很多白人逃離這個城市。1950年代,底特律有180萬人口,現已降到89萬,成為美國過去50年來,人口萎縮最嚴重的大城市。有報導說,底特律市有多達12,000棟樓房,人去樓空,根本租不出去;有的房子甚至要白送人,因看不到出租前景,更沒人買,可房主還得交地產稅等。所以不久前美國一家銀行,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底特律的一棟兩層別墅,就是這個原因。底特律已成了衰敗的代名詞,《富比士》雜誌已把它列為將在2100年消失的城市。
但僅僅把它歸於黑人因素也不盡然。因為日本、德國、南韓的車廠,也多設在黑人比較多的地方,像阿拉巴馬、肯塔基、田納西等州。但這些南部州一向是保守主義占上風,聯邦議員和當地議會,多數是保守派的共和黨占優勢,左派勢力比較弱,所以工會很難打進去。而這些外國汽車公司在當地設廠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要工會。工人事先要和企業簽署不參加工會的協定。有報導說,目前有18家已簽署工人不參加工會協議的外國車廠,正在美國興建廠房。可見主要不是黑人問題,還是工會這個「第三者」的問題。
誰都知道婚姻中有第三者的日子很糟心。所以,美國的任何機構,只要有了工會這個第三者,沒有不糟心的,連教育領域都不例外。例如美國公共學校的問題惡名遠揚,也和美國教師工會有直接關係;他們通過罷工等,獲得旱澇保收的高福利,還不許解雇次劣教師。惡性循環的結果,就使美國公共學校越來越糟。當然啦,熱烈支持工會的民主黨總統柯林頓、奧巴馬的女兒們,都是上私立學校的。
「美國兩萬多地方工會,如同封建領主」
工會勢力不僅損害自由市場,導致無法公平競爭,也由於它擁有權力和金錢而嚴重腐敗。像美國汽車工會,每年僅會費收入就有2億美元,即使近年會員減少,他們還有超過12億美金的資產。幾年前一個報導說,美國工會的一個總部,就設在紐約第六大道的最昂貴的大廈頂樓,全是大理石地面,裝潢相當奢華。新澤西州一個工會主席的年薪超過40萬美元,是當時柯林頓總統年薪的一倍多。
2006年初,美國工會成員、調查性作家羅伯特‧費奇(Robert Fitch)寫出了揭露工會腐敗的專著《出賣團結:腐敗如何摧毀了勞工運動並削弱了美國的承諾》。這本長達412頁的報告指出,自從工會出現,就伴隨著敲詐、勒索、賄賂、內訌、出售就業機會、黑幫掌控、盜用福利基金等醜聞。「美國的兩萬多個地方工會,就像封建領主一樣,大多有自己壟斷的地盤;而且很多被黑幫滲透。」該書舉例說,1957年美國大黑幫頭目在紐約碰頭,在場的56人中22個是工會領導。在過去十年中,美國政治獻金最多的前十名中,7個是勞聯的工會;而其中的3個工會主席都受到聯邦調查局的犯罪調查。費奇這本書的封面就很能說明問題,它是著名的美加卡車司機工會(IBT)1986年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開會的一張照片:當時的工會主席普雷瑟(Jackie Presser)坐在交椅上,由扮演成古羅馬百人隊長的黑幫分子抬著歡呼,完全像黑社會老大。而事實上普雷瑟也是一身三職:工會頭子、黑幫合夥人、聯邦調查局的線民。2002年蓋洛普的民調顯示,只有14%的美國人認為「工會領導是正派人」。
在這種局面下,被工會勢力主導的三大汽車公司,無論美國政府給多少資金救援,都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福利、工薪過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美國前總統雷根說過,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它本身就是問題。別說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救濟私人企業,本身就荒唐;而這種救濟,只能給工會繼續存活的機會。只要這個「第三者」仍健在,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就會永遠糟心,直到被工會「滅」了,以破產告終。
曹長青網站:www.caochangq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