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

大同鄉泰雅部落 山林彼端的質樸

木頭雕刻的獵人和山豬,指引著原住民部落大同鄉。
木頭雕刻的獵人和山豬,指引著原住民部落大同鄉。
曾漢東
第63期
曾云

一走進泰雅聚落,視野似乎特別遼遠。街邊、建築圍繞的圖騰裝飾詔示著身分差異,提供了想像空間。這裡的空氣,清新靜謐得彷彿能聽見遠山的嘆息。

大同鄉位於宜蘭縣西南,居民以泰雅族人為主。鄉內的十個村落,皆在力圖保有民族傳統文化外,各自努力生活,發展特色。以位於崙埤村的大同鄉公所為中心,大同國民小學、衛生所、鄉立圖書館相互毗鄰,方正的街角像擺設正好的棋盤,清晰座落;與山林垂直的柏油大道,筆直而寬闊地通往那一山的熟悉。

泰雅生活館 保存文化增進瞭解

山豬形狀的路標,指引我們來到泰雅生活館。建築外觀充滿南島民族的海洋特色,還留有一片廣場空地;館內各處精心設置,以各種媒介展示與我不同的文化:按鈕即可聆聽泰雅族的幾種方言和幾段竹編樂器吹奏的樸質樂音,並投影出台灣原住民與南島、世界部落的地緣關係。除保留呈現泰雅族民的文化傳統,意圖增加地方部落的活力外,也提供理解與反思的可能。

特別的是,生活館內的文字介紹多是泰雅母語,應是以成為泰雅族公共空間為主要目標,能藉此保存自身的語言文化並增進認同。同時更能透過實物蒐存、文字整理、影片展示等發聲,告訴大家甚麼是泰雅文化,這是一支怎樣的族群。正在展出的原住民與貝殼故事特展,充分突顯原住民與海洋間的緊密聯繫;無論是食物、服飾或身分的象徵,各種貝器成為其最具代表的牽掛和雕琢,也是與大自然之間最生動的言語。

櫻花點綴野花鋪疊

觀看館內的小劇場後,對泰雅族的禮儀習俗有了初步理解。離開泰雅生活館,我們循著長崙健行步道而行,這一條本是產業道路、幾乎荒無人跡的健行步道,竟兀自美麗著。盛開的櫻花,緋紅地綻放冬季的冷冽,在平遠的山裡點綴遍野。這裡的山不特別高聳,卻那樣寬遠清淡,放眼遠望,幾個渾圓的山頭連綿疊嶂而去,隨之遙遠的眼光,讓這個世界看來格外廣闊、格外不同。

行於這一條沒有岔道的山頭稜線,途經兩座瞭望台和一處觀景台。簡單的涼亭也綴以圖騰,用紅色的字體隨興寫出指標;一望無際的蘭陽平原、晴朗時的龜山島盡入眼簾。途中,更巧遇一座茶園,步行至丘陵之巔,又是一幅美妙的景緻。蜿蜒而上的石子路,帶來整座山坡的深綠,隨之稍點其間的檳榔樹,繞著小徑扶搖直上,竟讓茶園看來高低層次各不相同。在陽光的映照下,這座山頭百轉千迴,與青天唱和,美不勝收。

步道其實有些雜蕪,路況並無特別好走,卻處處都是驚喜。各色野花叢叢鋪疊,繽紛雜沓而來,在黃土山泥上更顯可愛。總覺得這個世界的山野,似乎沒有他處的神祕可怖,反而有些可親,朝向所有尊敬者敞開。這是否是他們眼底的山與林呢。

滿街圖騰紋飾 手作坊承傳編織技術

以狩獵和山田燒墾維生的傳統泰雅部落,迫於時代變遷和近代各種文化與政治分類的訴求,族類分立,遭逢各種內部與外部的困境。然而,當企圖放下所有,走進泰雅聚落,通往他們的世界,襲來的強烈感受卻讓我難以忘懷。對傳統文化的依賴和認同、迫於無奈的生存方式和少知世事的單純笑容──對他們認識不深的我,被深刻觸動著。

繞行步道一圈,回到大同鄉公所前,街上的原住民小朋友嬉鬧玩耍,似不明白世界以外的渾沌;幾間小吃部正飄香,熱情地以傳統佳餚款待外來旅人;工作室和手作坊則將泰雅族女子知名的編織技術不斷承傳,不僅為求裝飾美觀,更是泰雅族人認祖歸宗的標誌之一。

我走在此些滿是圖騰紋飾的街道,原住民小朋友笑得開懷一擁而上,好奇地追問:「你們是從哪裡來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中國樓市「金九銀十」今何在?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十餘年裡,每年的9月至10月都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被業內人士稱為「金九銀十」。然而2017年中國各地在限購、限貸…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令人神馳的花蓮海岸之旅
有句話說:「花蓮的土會黏人。」是壯濶的大山大海孕育出寬宏的特性來廣納異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 得天獨厚的海岸線,…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菫色的大稻埕碼頭
菫色的橋、菫色的微光、菫色的招牌,連空氣也充滿了菫色的紫羅蘭花語,這是大稻埕碼頭給我的夜晚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真切卻又感傷,…
排灣族迎親隊伍
這是阿丹記錄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原住民婚禮的完結篇。婚禮當天,排灣族新郎會率領載著禮物的轎子隊伍,浩浩蕩蕩地親自到新娘家迎親。畫面中…
香港關注溫州鐵路災難
由於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每發生甚麼大事件,香港市民都有「患難與共」的心情,覺得不知道甚麼時候,類似的事件也可能在香港發生。於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