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崧看保健

速食麵與磚瓦場

Getting Images
第16期
白菘(寄自中國)
一些現代食品,很多都要經過高溫高壓,
再加上一些化學成分這樣的流程。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這些都是陰毒和熱毒,
每天吃著這些東西,與吃毒藥無異。

得八十年代初,一向跟緊時代潮流的姐姐從城裡帶回了兩個菠蘿(鳳梨)和兩小袋速食麵,我吃了一個菠蘿,從舌頭一直麻到了腮幫子,剩下的速食麵又引起無數味覺上的嚮往。媽媽總是把沒見過的東西統統當作好東西,將其做成了一道菜,一嚐之下,一股濃濃的人工粗俗香氣撲面而來,當時就沒有了胃口。從那時開始,就對速食麵沒有甚麼好印象。

方便中人工成分越重

轉眼到了九十年代,速食麵已成為大眾主要的應急食品,記得1998年看世界盃的時候,一日三餐之外,還要加一個夜餐,凌晨左右,所有的正餐都停止了供應,速食麵成了當時的主要替代食品。在那些日日夜夜裡,乾嚼、涼泡、熱燙、慢煮,不知將速食麵吃掉了多少,最終導致了輕度的口腔潰瘍和食慾不振等速食麵綜合症。

方便食品方便的代價是將營養物質破壞幾盡,人為加工的成分越來越重。比如說果汁,果汁為了保鮮,不得不進行高溫殺菌處理,遇熱即被破壞的維生素和酵素自然就丟失了。再如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植物油,為了讓油的顏色清徹、沒有豆味、方便長時間保存,在溶劑萃取後還以260度高溫高壓脫色、脫臭及脫酸,使得油品營養盡失。

與磚頭瓦片無異

速食麵的製作過程是通過高溫高壓,將麵條脫水壓縮成形,整個流程和磚瓦場裡製胚、晾乾、燒烤、出爐的過程極其相似。想想在幾百度的高溫高壓之下,還有甚麼東西能夠活著出來?不禁要問:我們吃的是曾經有生命的東西?還是吃的那些曾經有生命東西的骨灰?吃速食麵時的感覺的確與吃磚頭瓦片相似。

人的胃腸無法焚化和消化一切的鋼鐵鍋爐,只有常溫常態下的東西才容易吸收和消化,無論食物或是藥物都是如此。比較一下一個蘋果和一個蘋果果凍的分解腐爛速度就可以明白,那些人工產品是多麼的難以吸收消化。

不只破壞自然成分

一些現代食品,很多都要經過高溫高壓,再加上一些化學成分這樣的流程,要不就是經過低溫冷凍,天然綠色食品已經不多見了。破壞了自然成分不說,裡邊藏著的燥熱和陰寒之氣就足以給人體帶來不小的麻煩。記得有一次吃「旺旺雪餅」吃上了癮,吃著吃著舌尖上就起了一個疼痛難忍的小泡。還有一次是天熱口渴,多吃了幾個雪糕,居然吃出了感冒。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這些都是陰毒和熱毒,每天吃著這些東西,與吃毒藥無異。

方便食品違背了自然的特性,在自然界,天氣與人體的溫度超過40度,就是危險態。那些極寒的極地與極熱的沙漠非生命之物所能生存。濕熱的雨林地區,到處生長著大毒之物,所以屈原在《楚辭》中說:「魂乎無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山林險隘,虎豹蜿只。鰅鱅短狐,王虺騫只。魂乎無南!蜮傷躬只。」

順應自然而不改造

自然界如此,人體也是如此。宋朝張邦基《墨莊漫錄》裡說,張安道煉了一爐丹藥,用火養了數十年,煉成之後,不敢服用。有個叫張聖民的人堅持要這個丹藥,張安道百勸無效,只得給了他一個像米粒那麼大的丹藥,讓他藏起來,不能輕易的服用。張聖民一到了手,馬上就把它吞了下去。幾天之後,張聖民便血不止,五臟六腑都潰爛了,不久就死了。

自然是讓人揣摩不透的,正確的辦法是順應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古人的辦法是「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盡量地不以私智與私心干擾自然的安排。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中國四萬億救市錢流往何處?
從去年末開始,中國的4萬億救市大手筆曾激起世界各國無窮希望,不少不明中國真相的外國政治家與評論者,曾滿心巴望中國政府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重任…
月球熔岩洞穴 或可助人類移民月球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月球內部存在比預期更大、結構更穩定的熔岩洞。 據悉,月球熔岩洞穴是月球早期火山活躍期形成的…
柏南克來台的熱鬧和門道
台灣人喜歡請外國名人來訪並向名人請教。但外國名人多不了解台灣的問題,因此對各項提問常只能隨便答一些大原則。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席姆斯(…
人人來寫可愛ㄟ故鄉
已經推行近5年的彰化縣「大家來寫村史」目前總共完成26本。鼓勵「平民化」非史學家的作者來寫在地故事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但這也是它最大的挑戰,…
中國經濟黑雲壓城
近半年中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企業倒閉潮繼續蔓延,政府財政收入連續幾個月跳水,失業問題雪上加霜。除了一些素質低的「五毛」(編按:「五毛黨」…
最新黑心食品:泥巴製成假胡椒
中國「黑心食品」花樣百出,最近又有「新發明」。 廣東東莞最近發生一起民眾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裡買到了假胡椒的事件。據中國廣播網報導,…
當人工智慧進入股市
上一期提到,宇宙萬物乃至於人類活動,有很多奇妙的功能,並沒有一個中央領導,而是靠每個個體「自掃門前雪」的龐大力量。例如亞當‧斯密(Adam…
英倫橘子》寶寶咖啡館 來一客現榨母乳!
欄目簡介:我不是兒童教育專家,是一位平凡的母親。「英倫橘子」這個專欄,分享我與兒子飯糰在倫敦所觀察到的親子生活與教育,期望透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