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建經2025首場大師講座 陳麗卿傾囊相授形象管理秘訣

知名形象管理專家陳麗卿(左)受邀到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進行大師演講,右為理事長楊志鵬。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最受矚目的重頭戲「大師講座」,2025年第一場即迎來亞洲形象管理專家、Perfect Image形象管理學院創辦人陳麗卿。該會理事長楊志鵬指出,陳麗卿擁有30年形象管理經驗,為上萬名專業人士量身打造其個人品牌,也是知名企業競相邀請的形象顧問,會員相當期待如何「成為品味建築的代言人」。

「形象管理,就是角色的扮演。」若將人比喻為一塊土地,每塊基地條件不一,形象管理如同規劃土地上的建築,如住宅建築是提供民眾溫馨的家,每一角落都將呈現這樣的氛圍,公共建設、商業建築就不可能是如此的形象。

1

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2025年大師講座相當精彩。謝平平攝影

企業形象亦是如此,曾為台灣高鐵、LEXUS凌志、國泰世華銀行等進行形象設計,以台灣高鐵為例,從制服到服務人員俐落的馬尾,都是以高鐵「朝氣、速度、熱情」的企業形象而設計;肢體動作也是形象的一部分,如與乘客「眼神接觸」不超過30公分、可建立親切感。

若以個人形象而言,徒有內在美,但跳過外在美,而赤裸裸的呈現給客戶,「我想效果會打很大的折扣。」

外在美包括了肢體語言、口說、眼神、穿著等,從事建築行業者,多數都相當重視形象,但穿上西裝不代表就能呈現良好形象,她建議男性應將西裝視為「自己獨一無二的代表」,大約每10年、身形改變,即可另行治裝,「衣服是用來服務今天,別為了一件不適合的西裝,毀了你的今天。」

不只單品重要,出席不同場合還有不同小技巧可供補強,如今日狀態不佳又要上台演說,可以「三點法則」來「補氣」,一是衣著與講台背景主色呈現對比色,二、以眼鏡、耳環、項鍊、領口等進行擇二補強;但陳麗卿也指出,若能充分掌握穿著來呈現豐富的內在,則無需配件,「自信的表情,就是你最好的配件」。

而針對建築專業人士,陳麗卿表示,一個國家除了經濟實力,建築也反映了國家的文化實力;而單一建築則讓客戶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期待與想像,因此,建築師、設計師若能通過形象管理的「穿、說、做」三個面向,買方即可具體看到、聽到、感受到設計者的品味,進而締造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創感動心靈的生活空間。

這場演講於1月7日在台中林皇宮舉行,從事建築行業者,多數都相當重視形象,但穿上西裝不代表就能呈現良好形象,陳麗卿一一分析其中細節。楊志鵬表示,90分鐘的演講不只讓會員知道如何將品味展現於建築創作上,更能讓會員思考如何成為自己品味建築的代言人,實現買賣雙贏,一起推動社會美感素養的整體提升。

中部遲緩兒的尾牙盛宴「送愛心到人間」發光發熱26年

送愛心到人間活動現場,孩童好奇與拉布布玩偶玩耍。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所有員工翹首期盼的年終大事就是發紅包、吃尾牙,中部豪宅建商精湛建設舉辦「尾牙」的對象卻是弱勢兒童,也是中部遲緩兒心中大事——送愛心到人間。1月8日,近百名精湛員工換上拉布布、魷魚遊戲、公主等玩偶裝,迎接10個社福團體、超過300名的弱勢孩童。總經理陳志聲從粉紅色愛心氣球中蹦出,上台時不時來個笑話,一撇分析房市時的精幹形象。

32

「送愛心到人間」是中部企業界盛事。主辦單位提供

台灣特殊教育於1997年往下延伸至幼稚園,隔年彰化家扶籌備第一家特教幼稚園「宜智學園」,1999年正式招生。當時的黃督導邀請陳志聲請孩子們吃一頓飯,成為「送愛心到人間」的起點。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遲緩兒」,陳志聲飯後一一贈送每個孩子200元紅包,癱坐在輪椅上的多重障礙孩童,艱難開口詢問「叔叔,明年還有嗎?」陳志聲因而答應孩子每年如約聚會。他更表示,辦理聚會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家長、孩子都能在此受到尊重,不會被拒絕進入,燦笑開懷。

瑪利亞基金會組長洪瑞豐記得,20多年前約10來桌,孩子可以在此學習餐桌禮儀,還可與上百名同儕互動,增進人際關係的學習,往往時間還沒到,孩子就會頻頻詢問。

4

精湛建設總經理陳志聲辦理「送愛心到人間」慈善活動已26年。謝平平攝影

而陳志聲也在活動中感悟人生,當活動舉辦至6、7年左右,一位彰化家扶弱勢孩童的母親不幸罹癌,陳志聲鼓勵她為母則強,又包了個大紅包,「原本醫師說只剩下三個月壽命,五年後,她來現場,給我一個大擁抱。」另有一位母親在孩子病逝後,依然跟著陳志聲一起做公益。

2025「送愛心到人間」在台中潮港城餐廳舉辦,席開百桌,現場主、協辦單位加總超過近百家,捐贈物資超過750萬,其中包括5輛交通車,陳志聲表示,因許多重度遲緩兒無法乘坐機車,26年來已捐出83輛車給多家社福機構。

而今年也表揚了24位年度最佳志工,每人獲贈按摩小禮品、感謝小樹苗,期許每位小朋友在志工呵護下,不斷向上成長。

2

精湛建設沒有企業尾牙,而是舉辦「送愛心到人間」,已經持續26年。謝平平攝影

陳志聲感謝企業好朋友、精湛建設供應商多年支持,「我每年都給他們壓力,持續支持,才得以舉辦26年,我非常感謝他們。」

今年共襄盛舉事業包括:燕景基金會、利駿貿易、精銳建設、力璞建設、宏全國際、香港恆昱、味丹集團、麗明營造、龍寶建設、勝群金屬、台灣行動菩薩助學協會、新英機械、台灣引興、Largan、磐興建設、勝群金屬、秋雨物流、統立工程、鼎金國際貿易、歐印興業、台灣三菱電梯、松金工程、卓瀧助、卓伯源、欣向美牙醫診所、康博集團、寶輝建設、創泰投資、寶宇興投資、蕙禮公司、壕錀企業、簡森垣先生夫人、築跡建築師事務所、鼎霖國際、關中企業、臺麒投資、台昌彩藝、林祐廷、林拓安等37個主辦單位。

另有聯捷聯合會計師、楊惠玫、禾亞綠電、長堤貿易司、邱次雪、達芙妮國際控股、聖岱實業、聯齊建設、裕通汽車、上境設計、四季橫山工作室、大雅廚房器具、廖大蒼、馬珊珊、漢祥資產、傑芳廣告等67個協辦單位。

「國際台中會」帶動球證大漲 精湛陳志聲如何讓頂級客層買單?

陳志聲認為,「國際台中會」結合五星級溫泉旅館、酒莊、高爾夫球場,能成為裨睨全台的別墅特區。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2024年7月,味丹集團、精湛建設舉行「富貴天心特區」記者會,位於台中制高點的低密度豪墅「國際台中會」首次公開,該區為頭嵙山風景特定區第二類住宅用地(特二住),客戶先購入土地,由精湛建設提供建築設計,每坪土地開價12-15萬。12月開賣後,一週最高來客15組,不到月餘,已有14位企業主購入6,000坪土地;在年終媒體餐敘現場,記者眼見數組客戶前來選地。精湛建設多年不推案,總經理陳志聲究竟如何收服頂級客群的心?

3

精湛建設總經理陳志聲。謝平平攝影

》膽戰心驚925 此後只蓋別墅

1988年,25歲的陳志聲投入30萬資金,代理證券金融分析系統,有了接觸主流社會的機緣。後因幫朋友銷售建案,初試啼聲卻受到業界矚目;1994年,他與代銷業者徐日新共創「精銳建設」,隔年便在大里推出第一個透天社區;他親自到工地學習、跑建照使照,從繁瑣的日常累積專業。

當時台中推案熱區為四期、五期與美術館園道,他則從大里、南屯跨入西七期與南七期,推出多種透天別墅,光是惠來公園周遭就有四個社區;地坪也從20多坪加大至40坪以上。

2000年,台中新光三越百貨公司開幕,中科管理局接續成立(2003),招商成功,吸引台商回流;陳志聲在七期土地看漲前,就已購入大量土地,但他希望繼續興建別墅,而徐日新則認為要改走大樓路線,二人最終拆夥,各自成為台中豪墅、豪宅二大品牌建商。

陳志聲的主張來自他對生活的敏感度,當震驚全台的921大地震發生時,正逢其投資的首個大樓案交屋前四天,後雖投入百萬元改善、順利交屋,但他從此很難安穩睡覺,2002年成立「精湛建設」即專事興建別墅產品。

32

味丹集團在「富貴天心」特區進行基礎建設長達10年。謝平平攝影

》150坪到230坪 打造台中國際範

別墅興建工法雖不如大樓複雜,有土斯有財,能在市區「有天有地」的住戶,對家的需求、想法與市井小民不同,精湛建設以此重新打造品牌,從450坪基地、22地坪別墅逐漸擴大為42坪地坪規劃。

2008年,他將公園旁540坪的土地規劃為百坪上億豪墅,「業界都覺得我們瘋了,但這個案子預售就clean了。」

不多久,他又接到一個燙手山芋——「越南王」丁善里家族大肚山頭開發案。

陳志聲接連拒絕二個月,最後被「起碼去看看溫泉」說服上山。站在基地可以俯視大肚台地的萬家燈火,台中、彰化夜景盡收眼底——陳志聲被270度的廣角夜景說服了。

清新溫泉飯店步行可到、車程10分鐘的台中高鐵已開始營運——他很快擘畫出大肚山頭七公頃的開發計畫,第一期基地近6,000坪,只規劃30⼾頂級別墅,總銷20億,取名「台中會」。

2010年推出第二期時,最小單位跳升到230坪,最大一戶買下700坪土地,住家只蓋200坪,庭院比室內住宅更加寬闊。第三期更早早宣告完銷。

》不看景氣 推案看專業與膽識

除了漁樵耕讀,誰有這種閒情逸致,泡溫泉、賞夜景、笑談天下風雲?陳志聲知道。

早年,國外買家曾當他的面,數落其30、40坪的「別墅」只是「透天厝」,甚至看不起,立志在台灣蓋棟「不會被瞧不起的別墅」成了他的心願。七期破億豪墅牽起了他與寶成集團的深厚緣分,但他推案時大環境不好,房市存在一定風險,且台中別墅當時的天花板價約4,000萬,他的信心怎麼來的?

大肚山「台中會」亦是如此,前有監獄、旁是焚化爐、後為墓葬區,一般業者聽到直接擺手說莎喲那啦。

但陳志聲先將溫泉路的二側植滿五葉松、楓香,打造夏、冬不同景致的林蔭大道;再規劃「雙獨棟」設計,分別為住宅、招待所,地坪150坪起跳,外觀則以歐日建築融合國際風,大受歡迎。

企業主入住後,不但身體變好,事業還賺回不只一個資本額,「事在人為,只要我們有信念、有專業,沒有什麼做不到。」

11

「國際台中會」一期釋出15,000坪土地。謝平平攝影

》建商變代工?陳志聲:土地加價 對客戶不公平

在政府開始實施打房政策後,精湛建設就停止推案,直到2024年公開頭嵙山「國際台中會」,第一期預售土地15,000坪,最小購入單位250坪,精湛建設協助味丹集團銷售土地外,可獲營造優先權——業界都問,那精湛賺什麼?

陳志聲表示,從踏入地產界開始,對客戶承諾唯有「保值」二字;政府打房後,台中蛋黃區、蛋白區土地價格也大漲,營建成本每坪上漲至17、18萬之時,難以兌現承諾,所以不推案。

而「國際台中會」為特二住土地,建蔽率20%、容積率40%,換句話說,買下一個單元,土地費用佔絕大部分,如果買到賺了一手的土地,「對客戶並不公平」。即使精湛建設財務穩健、實力雄厚,不推案也不需裁員的情況下,他也不會買下土地、再轉售客戶。

陳志聲直言,自己在「國際台中會」賺取5%設計管理費、5%營造工程費,目前最小單元超過300坪,最大單元為1,200坪。

味丹集團在頭嵙山「富貴天心特區」投入百億進行基礎建設與大地工程,如:天然氣、電線地下化、種樹3萬棵、4萬噸滯洪池、日出380噸溫泉管線等。除了低密度別墅「國際台中會」,雲品飯店將在此興建溫泉villa旅館、引入米其林餐廳。

「富貴天心特區」鄰近的台中國際高爾夫球場球證在年7月為420萬,12月已經漲到505萬,目前市場預估該案將帶動球證持續漲至600萬。

陳志聲表示,數十年前出外打拼至今落葉歸根的台商,都已成長為國際性大集團,是台灣房市的亮點;2025年,精湛建設已從豪墅建商轉型為中小企業主建築整合顧問,「頂級企業主不會缺房住,他們缺的是夢想的居所。」

杜魯道下台:理想國政策讓加拿大陷入經濟困境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宣布辭職,結束他9年的執政生涯。曾經是國際間最受矚目的「政治金童」,以帥氣活力、自由進步形象著稱的政治領袖,如今狼狽下台,留下自由黨支持率跌破20%的尷尬局面。

加拿大人民為何從歡迎、期待他,最後變成厭棄、排斥他?

簡單來說,杜魯道的政治理想,並不符合現實。

2015年,當年43歲的杜魯道以「改變、進步」的口號當選總理,領導自由黨取得壓倒性勝利。

這位政治金童上台後立即推動他一系列政策,包括內閣性別平權、對移民與難民的友善開放、大麻合法化、全民牙科健保等。

細看每一個政策,確實都立意良好,充滿人性的真善美,接下來肯定全民都要幸福起來了吧?

結果證明並沒有。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政策的副作用逐漸浮現,成為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源頭。

廣納移民,對國內治安問題帶來挑戰,社會資源也無力負擔照顧所有難民的責任。這些移民的湧入,導致住房、醫療與就業資源嚴重不足,加大社會不滿。

大麻合法化及對犯罪行為的寬容政策,也同樣帶來不少治安問題。

曾獲得國際好評的加拿大全民健保,在政府未妥善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導致支出過高,資源分配不均。人民看醫生要排隊1到3個月,許多人連自己的醫生在哪都找不到,不是退休就是缺乏新血。

COVID-19疫情期間,杜魯道推行的救濟政策雖短期內舒緩了民眾困難,但最終導致國家財政赤字累累,難以紓解國內高通膨現象。

杜魯道過度信仰左派價值,樂觀認定政府「積極干預」下的社會主義政策會一路順風順水。當遇上時局變動,國際彼此間「蝴蝶效應」的情況下,理想終究敵不過現實。

2025年的加拿大,與杜魯道剛上任時相比,已陷入民生困境。高房價、高物價、低安全感,與十年前的加拿大已天壤之別。

杜魯道自己的醜聞爭議也成為他走下神壇的關鍵。

涉嫌施壓部屬干預貪污審查、多次接受廠商招待豪華度假、與慈善機構簽合約涉及圖利家人……杜魯道的人氣開始下滑,黨內也傳出雜音。

最終在2024年底,他的副總理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宣布辭職,與杜魯道公開鬧翻,表示不認同杜魯道明年度「繼續撒錢」的執政方式。

方慧蘭說:「加拿大應認真處理危機、減少開支,以備日後可能應對的關稅戰。政府應避免負擔不起的政治噱頭。」

政治噱頭指的是誰,話意很明顯。

最終,在全國民調探底、黨內同志完全不挺的情況下,杜魯道宣布下台,結束他的總理生涯。一代政治金童,證明了理想如果不能挺過現實的考驗,終究不算是值得稱頌的「理想」。

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寒食帖〉失意中見豁達

▲蘇軾被貶黃州,失意困頓中揮灑出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第263期
趙若蘭

東晉「書聖」王羲之於微醺中暢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唐代忠臣顏真卿在悲憤下用血淚鑄成天下第二行書〈祭姪文稿〉。接下來,我們欣賞北宋大文豪蘇軾死裡逃生、被貶黃州,在失意困頓中揮灑出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清《宮殿藏畫本》黃庭堅像。公有領域

▲清《宮殿藏畫本》黃庭堅像。公有領域

 

蘇軾宦海浮沉 「烏臺詩案」險喪命

蘇軾(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詩詞書畫全才。其書法成就斐然,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繪畫上和表哥文同創「湖州竹派」,開文人畫先河;才學極高,詩、詞、賦、散文,樣樣精通,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一門三學士」美譽。

 

〈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蘇軾小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蘇軾小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蘇軾才華洋溢,大名鼎鼎,令人崇拜。然而,他的一生宦海浮沉,命運多舛,絲毫不讓人羨慕。

 

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賢名人像冊》王安石像。公有領域

▲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賢名人像冊》王安石像。公有領域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動消除北宋積弊、富國強兵的「熙寧變法」。執行過程利弊互見,朝野爭論不休,釀成「新舊黨爭」。蘇軾因直言不諱,得罪新黨,屢遭詆毀、排擠。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蘇軾又被誣詩文「託事以諷時政」,捲入「烏臺詩案」,入獄百餘日,險些被斬。幸得太皇太后曹氏、弟弟蘇轍等人大力營救才脫險,被貶謫為虛職的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練副使。

人生屢遭磨難 〈寒食帖〉名傳千古

仕途重挫,被貶黃州,蘇軾潦倒落魄。所幸在摯友資助下,購得數十畝荒地,躬耕其中,並搭建雪堂以安身,自號「東坡居士」。

現在人們認為蘇杭名菜「東坡肉」堪稱美食佳餚,其實在當時,窮人才吃廉價的豬肉。據說蘇軾特地做了一首〈豬肉頌〉(一說為假託之作)記錄「東坡肉」的做法,提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以〈自題金山畫像〉概括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說自己一生哪有什麼成就?就是一貶再貶,貶到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海南儋州。聞之鼻酸!他是北宋官員中被貶得最遠的人,遠至海南島。

然而,正是人生諸多苦難,造就出蘇軾在文學藝術史上輝煌的成就。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寒食節,心境苦寒的他,寫下古詩〈寒食詩〉二首。其後寫成書法作品〈寒食帖〉,被譽為存世最佳書跡,名傳千古。

面對逆境人生 體現毀譽之外的豁達

宋 蘇軾 〈寒食帖〉卷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胭脂)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竈(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途)窮,死灰吹不起。

 

生活窘迫,連日苦雨。蘇軾身處「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竈(灶)燒濕葦」的清貧中,有「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胭脂)雪」、「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的曠達,亦有「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的無奈,和「也擬哭塗(途)窮,死灰吹不起」的悲涼。

蘇軾將眼前情景對照心境的低落書寫〈寒食帖〉,以側筆取勢,字體大小、疏密相間,跌宕生姿;筆墨變化多端,層次豐富;「年、中、葦、紙」等字的最後一筆拉長直下,形成趣味盎然的行間布白;全篇瀟灑俊逸,一氣呵成,精彩動人。

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是引領宋代「尚意」書風的大書法家,但「重意輕法」是不為法所拘束,而非不重法度。

〈寒食帖〉結合了詩文、書法、情感,充分反映出蘇軾官場失意的悲戚,也在自我調侃裡體現一種面對毀譽之外的豁達和人生體悟,似乎在困頓、荒涼的逆境中,還蘊含了一股潛藏的生命力,感人至深。

幽默論書的趣事

〈寒食帖〉卷後有黃庭堅的著名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題跋內容多為對作品的鑑賞、品評、考訂、紀事等,字體通常會小於作品,但黃庭堅此卷題跋字體卻罕見地大於〈寒食帖〉,可謂「雙美並具」,更添價值。

詩、書、畫「三絕」的黃庭堅,曾遊學於蘇軾門下,對蘇軾以師禮相待,亦師亦友,相知相重。

有一回,黃庭堅請蘇軾評論他的一幅書法。蘇軾語帶戲謔地說:「魯直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黃庭堅回應道:「公之字固不敢輕議,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說完,二人哈哈大笑。

蘇軾損黃庭堅瘦長的字好比「樹梢掛蛇」,黃庭堅則說蘇軾肥扁的字體彷彿「石壓蛤蟆」。幽默對話中,沒有妒嫉或「文人相輕」的貶抑,體現出他倆直率坦誠的個性和心胸寬大的好交情。

 

〈寒食帖〉黃庭堅題跋。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黃庭堅題跋。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的傳世奇蹟

〈寒食帖〉真跡流傳至今,堪稱奇蹟。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原收藏於清宮的〈寒食帖〉險遭焚毀。之後流落民間,由廣東人馮氏收藏,再遇火災,還好撲救及時,僅在手卷下端留下黑色的火灼痕跡。

其後,〈寒食帖〉輾轉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購得,遠渡重洋。不料,大正12年(公元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重創東京和橫濱,兩個城市都遭遇毀滅性火劫,幸虧菊池惺堂冒死將〈寒食帖〉搶救出來,才得以保全。

〈寒食帖〉屢經易手,最終落腳台灣,典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即使相隔近千年,展讀名帖,似乎還能看見一個才氣縱橫、官場落魄的大才子蘇軾,經歷風雨洗滌,豁達面對人生的瀟灑身影。

橫掃2024台韓暑假票房 《變身機長》頂天立地做自己

▲韓國全能型藝人曹政奭以令人驚豔的男扮女裝造型,笑翻電影院。車庫娛樂提供
第263期
楊秉芳

《變身機長》是韓國全能型藝人曹政奭繼《極限逃生》寫下亮眼票房紀錄後,睽違5年,再以令人驚豔的男扮女裝造型,笑翻電影院!

《變身機長》於2024年7月底首映日,即創下韓國2024年暑期檔最高票房紀錄。台灣於8月下旬上映3天,觀看人數破380萬;9月初,全台票房已突破1,000萬。如今雖已下檔,仍在影音平台GP+持續上架中。這部喜劇電影究竟有何魅力,能以5倍票房超越同時期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死侍與金鋼狼》,橫掃台韓暑假票房?

失言風波惹禍 明星機長跌至谷底再起飛

飛行實力頂尖的明星機長韓正優(曹政奭飾),炙手可熱。他頻上知名電視節目,受到媒體追逐吹捧、全民關注,堪稱「當紅炸子雞」。不料,因為一次失言風波被免職,且列入航空界黑名單;妻子也在此時提出離婚,帶走兒子,原本順遂美好的生活一夕間灰飛煙滅。

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韓正優努力求職,卻到處碰壁。此時,航空界「性平議題」發酵,公司刻意操作性平政策,陷入絕境的他走投無路,不得不另起爐灶,在身為ASMR美妝主播的妹妹協助改造下「變身」,終於以妹妹「韓正美」的身分成功應聘副機長。

然而,一場飛機失事的意外降臨,繼之而來的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天人交戰的艱難中,韓正優終於突破心結,許自己一個順利起飛的人生。

 

《變身機長》海報。車庫娛樂提供

▲《變身機長》海報。車庫娛樂提供

 

變身後換位思考 同理他人檢討自己

《變身機長》全片圍繞著獨挑大梁的曹政奭,緊扣觀眾目光。為了男扮女裝,敬業的曹政奭「不斷以指壓按摩的方式打造出下顎線條,也接受淋巴按摩療程,還進行了低碳水化合物節食」,成功減重7公斤,並塑造出女性光鮮亮麗的外型。

演什麼像什麼,身為演員的基本功含糊不得。曹政奭勤於觀察、揣摩、練習女性的各種姿態和舉動,造就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韓正美」。有時候,甚至連臨時演員也認不出是他。

當韓正優轉換性別,實際體驗女性在職場遇到的歧視、不友善、差別待遇,甚至騷擾,以及諸多辛苦、不便。換位思考,韓正優赫然發現自己在婚姻中唯我獨尊,長期冷落妻小,也驚覺兒子喜歡的是跳芭蕾舞,而不是開飛機。同時,透過「變身」,韓正優才得知別人對自己的真實評價,一點一滴開始思考、開始改變……

後半段劇情高潮迭起。飛航意外發生,副機長「韓正美」以精湛的飛行技術,和誓死達成「安全將乘客送達目的地」的使命感,驚險無比地拯救全機乘客,轟動全國。但一夕成名後,假身分卻帶來一連串糾結的難題。

醍醐灌頂:為自己而活 但不要活得羞愧

《變身機長》幾位配角的演技也相當出色,立體塑造出重要角色的個性鮮明。

首先說到戲分不多,但十分搶鏡的韓媽媽(吳敏愛飾)。她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後,跳脫大半輩子為生活拼搏的悲情,暢快做自己。看得開、拿得起,也放得下,成為追星一族,活出精彩的銀髮人生。

在兒子韓正優面臨重大抉擇、無所適從的頹喪時刻,她說出一句:「你可以為自己而活,但不要活得羞愧。」此言醍醐灌頂,讓韓正優撥開迷霧,找回幼時熱愛飛行的初衷,也使劇情急轉直下,帶動全場觀眾沸騰不已!

親情是一條似有若無的隱形線,牽繫一生。好似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溫潤綿延,在不經意間卻能發揮關鍵的救贖力量,直擊人心。

真正的韓正美(韓善伙飾)是一個老愛和哥哥韓正優拌嘴、「笑」果十足的角色,同時也是實質上給予落魄哥哥最大協助的人。互嗆是日常,但家人同在一條船上,手足有難,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的正是親愛的家人。

人海茫茫中,能夠生長在同一家庭,是多大的緣分。若能放寬心、不計較,珍惜患難中扶持的那雙手,許多家庭紛爭自然就消弭於無形了。

帥氣的徐賢錫(申承浩飾)本是崇拜韓正優的後輩,不料竟成為愛慕「韓正美」的前輩,也是失事飛機上的機長。他後知後覺、一臉純情樣,和「韓正美」的許多互動超級爆笑。

美麗、幹練、充滿自信和正義感,和「韓正美」同時進入航空公司的尹瑟琪(李宙明飾),因緣際會,與「韓正美」成為無話不談的「閨蜜」。然而,隨著劇情發展,卻意外曝光一樁令人震驚的祕密。

在網路資訊無遠弗屆的今天,社群媒體一刀兩面、帶動風向的輿論,既可以助人,也可以毀人。孰是孰非?不同的角度有相異的解讀,也許捍衛有理,也許反應過度,也或許始料未及,皆留待觀眾自行評判。

 

如何抉擇才能毫無羞愧做自己,《變身機長》提供反思。車庫娛樂提供

▲如何抉擇才能毫無羞愧做自己,《變身機長》提供反思。車庫娛樂提供

 

找回初心和善良 頂天立地做自己

電影是一種結合影像和文字、創意無窮的影音藝術。《變身機長》以一部虛構、誇張的喜劇片,寓教於樂,既讓觀眾開懷大笑,又能貼近生活,引發共鳴,甚至散場後省思人生,進而可能解決生命中類似的難題,著實不易。

人氣明星曹政奭「男扮女裝」,本身就是非常吸引人的噱頭,他豐富的肢體表現唯妙唯肖,令人激賞;配角群個個稱職,將各自的角色詮釋得十分精彩;全劇台詞幽默搞笑,劇情節奏緊湊,最終峰迴路轉,以一個讓人感動的結局收尾。

紅塵滾滾,諸多艱難。許多人汲汲營營,迷失在名利場中,忘記了同理、體諒與包容他人,也忘記了最單純的初心和善良。

當道德、良心對上利益、名聲,如何抉擇才能毫無羞愧做自己,活得頂天立地?《變身機長》給了答案。我想,這也是該部電影口碑卓著、票房長紅的重要原因。

蔡啟源精心手製礦物顏料 為膠彩畫增添色彩

▲「啟源堂」老闆精研礦物顏料18年,對品質要求極高,為台灣之光。謝平平攝影
第263期
謝平平

「膠彩⋯⋯我覺得用『礦物彩』比較精準。」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後,膠彩畫(東洋畫)成為美術主流,水墨彩繪等漸而次之。鑽研礦物顏料18年的蔡啟源表示,舊石器時代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Grotte de Lascaux)、中國馬王堆利倉夫人墓出土的帛畫、宮殿墓葬壁畫、西藏唐卡等,都使用礦物質顏料,也是植物顏料尚未發明之前的繪畫顏料來源。

 

珊瑚製成的礦物顏料。謝平平攝影

▲珊瑚製成的礦物顏料。謝平平攝影

 

中國礦物顏料只可言傳

中國的礦物彩繪畫高峰為唐宋時期,知名者如:唐朝李思訓〈江帆樓閣〉軸、宋朝趙昌〈歲朝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等,千年之後,這些作品顏色依舊鮮活。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宋朝李誡《營造法式》都曾提及如何「取石色」。

張彥遠寫道,唐時最好的絹布為「齊紈吳練,冰素霧綃」,上好之膠莫過於「雲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可以「千載不剝」。但在顏料上,除提到何處礦物顏料為佳外,對於製作方法僅留下「研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精簡十字。

李誡則在《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卷上寫下白土、鉛粉、代赭石、藤黃、紫礦、朱紅、螺青、雌黃等礦物顏料的做法,但也多是「先搗,次研,皆要極細。用熱湯淘細華於別器中,澄去清水,方入膠水用之。」等可意會但難以理解實作的字句。

 

「啟源堂」老闆蔡啟源說明如何碎石。謝平平攝影

▲「啟源堂」老闆蔡啟源說明如何碎石。謝平平攝影

 

蔡啟源「翻譯」如何製作礦物顏料

蔡啟源於十八年前開始製作礦物顏料,他「翻譯」如下——剖開石頭,慢慢敲成較小體積、製成粉狀,接著入水沉澱,一遍遍的洗去雜質、留下顏料,再將其歸類於不同等級,如:大綠、二綠、三綠、四綠等,淘洗最後一遍者,為極細的上等顏料。

每一句「翻譯」,他都花極長的時間研究,譬如「搗」之前的破石,他一開始拿工具慢慢敲成小碎狀,而後才在書中看到有機器可以馬達帶動碎石,但最難的還不是「碎大石」。他表示,礦石中有雜質與共生石,一般而言,雜質比重較輕、而顏料重,利用淘金去沙原理,就能獲得純淨的顏料。

 

天然礦石也可能缺貨,或不同產地、批次而造成顏色不同。左為2024年製成的緋色,顏色不如多年前的成品(右)。謝平平攝影

▲天然礦石也可能缺貨,或不同產地、批次而造成顏色不同。左為2024年製成的緋色,顏色不如多年前的成品(右)。謝平平攝影

 

過濾雜質「殺敵三千、自損八百」

理論上如此,但每種礦物的共生情況不相同,解決方式也不同。此外,現實中還會遇到各種情況,如原石很漂亮,但洗了50來遍,雜質還是繼續飄上來,「好像永遠洗不完」,最高紀錄,他曾花一整年洗去雜質,才製成顏料。

 

紫磷鐵錳礦因含有鐵、錳,最終製成的礦物顏色會是紫色或紫黑色,需靠運氣。謝平平攝影

▲紫磷鐵錳礦因含有鐵、錳,最終製成的礦物顏色會是紫色或紫黑色,需靠運氣。謝平平攝影

 

過濾雜質的過程中,「殺敵三千、自損八百」,雜質與顏料共生,當雜質被倒掉時,部分顏料也可能因此濾掉,一公斤石頭最後製成的顏料,或許只有600公克,更不理想者只能製成300公克。一聽到磁磚有特製的「保持捷黒」、「賓士黑」,蔡啟源擺擺手,「礦物顏料不可能,光是料損,就很難說給人懂,何況我還要製作自己的顏料呢。」

製作顏料的勞心、繁瑣,讓他由衷感謝妻子,「這個品牌存續到今,都是因為她的付出。」十八年來,他歷經試做、試賣,被瞧不起到訂單穩定,妻子一路相隨,即使過程再繁瑣,她仍認同蔡啟源堅持的「不能被人嫌」。也因此,許多畫家認為他的顏料「不輸日本放光堂」。

但50遍與100遍淘洗出的礦物顏料,差異真的很大嗎?

「你也可以不要淘洗,因為外觀看不出品質,回去調膠、下筆才知道好壞。」架上一瓶瓶的礦物顏料,多彩絢麗,如同珊瑚、瑪瑙、青金石、藍銅礦等原石的分身,很難想像「不淘洗」的顏料會有多可怕?

 

蔡啟源表示,大自然中可以製成黃、紫二色的自然礦石相當稀少。謝平平攝影

▲蔡啟源表示,大自然中可以製成黃、紫二色的自然礦石相當稀少。謝平平攝影

 

下筆才知道好壞

蔡啟源解釋,沒有淘洗乾淨的顏料與雜質混在一起,調入膠水作畫後,顏料上會浮上一層濛濛的灰,如同城市霧霾,生活步調縱使不變,也很難令人產生愉悅的心情。

他以宋朝帝王畫像為例,朱紅服飾至今鮮豔無比,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畫作距今一千年,綠、藍二色仍恍若有光,「他們使用的顏料精純度高,所以可以保存千年。」帝王家用料不但精純且原料好,如以大片硃砂製成紅色,就比一般尺寸的硃砂顏色更純、更亮。

如今的膠彩畫家可以直接購買顏料回家作畫,但古代畫家卻得身兼多職。蔡啟源表示,古代畫家就是在開美術工藝社,要畫畫之前,得先上中藥鋪子購買原料,回去自行製作成顏料——這也是為何代赭石、石綠、空青、扁青等礦物顏料竟會出現在《本草綱目》中, 如:「石綠四兩,輕粉一錢。為末。薄荷汁入酒。」「張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古代時空背景與今日差異甚大,且文字僅敘及藥方,未有藥理,提醒讀者請勿嘗試。

不只中國如此,日本也是如此。蔡啟源表示,明治維新是日本膠彩顏料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畫家需自行製作礦物顏料;在此之後,幕府解散,畫師便以製作顏料的技術養家活口,日本於是開始出現顏料鋪。

 

公眾計畫:膠彩自習室教育展區示意圖。北美館提供

▲公眾計畫:膠彩自習室教育展區示意圖。北美館提供

 

「啟源堂」開發MIT礦物顏料

「啟源堂」又是怎麼創立的呢?畢竟膠彩畫是日本國畫,台灣出現礦物顏料鋪,也頗令人意想不到。

原來,蔡啟源在攻讀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時,因研究木下靜涯,選修了東海大學膠彩畫相關課程,知名膠彩畫家詹前裕希望他也學習膠彩畫,而非僅是理論派,他因此接觸到膠彩畫家高永隆教授礦物顏料的製作。

原本只是一天的研習,他回家後立刻買石頭,埋頭開始製作,半年時間就做出數十種顏色,東海大學於是邀請他前去販售,「他們很有勇氣,我也是。」

當年沒有網路、沒有師傅,蔡啟源沒有猶豫往前衝,的確勇氣十足。遇到問題,他就上圖書館找資料,失敗次數不計其數。他笑說,現在即使有各種教學影片,但其中的許多經驗值、眉角是無法說清的,仍得靠自己不斷摸索。

他好不容易站穩腳步,卻面臨石頭價格大漲、買不到石頭的危機。蔡啟源說,顏料缺號並不意外,但若原料漲幅太高、吃掉利潤,他寧願不做,畢竟這行費心費力,只希望大家能用得起、畫得起;台灣膠彩畫可以持續發展,以高價原料製成的顏料,對賣家、買家都意義甚微,畢竟,現在還有價格較低的新岩可以選擇,雖然落筆、顏色可能與天然礦物顏料有微小差異,但透過嘗試,仍可能成為畫家愛用的顏色。

目前,「啟源堂」約有四、五十種天然礦物顏料,七十多種水干顏料;新岩約有十五種,蔡啟源將目標訂在開發五十種新岩顏色,現正緊鑼密鼓擴充色相,讓MIT礦物顏料未來能繼續發光。

北美館必看!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北美館提供
第263期
謝平平

台灣膠彩畫收藏中心有二,一為國立台灣美術館,二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後者近期推出之「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涵蓋台灣膠彩畫發展史。該展展出51位畫家、146件作品,許多早期畫家少見展出作品都是必看佳品,也有青壯畫家突破日治遺痕的創作。建議喜歡膠彩畫的讀者最少留下二小時觀畫時間,才不需跑第二趟。

北美館表示,膠彩畫清雅絢麗兼蓄,以紙、絹為底,透過動物膠來調和礦物質顏料,以及其他天然材質,如:水干顏料(以胡粉加入天然土質,再經過收乾成片狀的顏料)、土質顏料、金銀泥、胡粉(將牡蠣殼風化後再磨成粉狀的一種白色顏料)、明礬等,進行敷彩,有時亦會加入金屬箔的運用。

「台府展」奠定膠彩畫在台基礎

膠彩畫因日治時期的「台府展」──1927年起舉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台展)」以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而成為台灣美術主流,奠定膠彩畫在台基礎,許多年輕人也因此到日本學習,作品風格各異且多元。

其中最知名者如陳進、林玉山、郭雪湖,三人不到20歲年紀,便拿下大獎,被稱為「台展三少年」,開啟了膠彩畫在台的發展史。

 

〈悠閒〉,陳進。北美館提供

▲〈悠閒〉,陳進。北美館提供

 

陳進出身新竹望族,曾拜近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為師,代表作〈悠閒〉以大姐為模特兒,側臥雕花眠床,此作於2010年經北美館修復整理,重現了框裱側面、背後絹布折入的隱藏畫面,也可看出眠床兩側紗幔的延伸花紋、上方整排精細的彩色流蘇。

「啟源堂」負責人蔡啟源表示,〈悠閒〉品相佳,坊間畫冊照片遠不如現場觀賞。他更指出,陳進繪製的床架為「新竹體」,妝點細節為新竹眠床特有,如:梨、水族、萬字骨等。

 

〈圓山附近〉,郭雪湖。北美館提供

▲〈圓山附近〉,郭雪湖。北美館提供

 

第二回台展「特選」作品〈圓山附近〉,郭雪湖以寫生描繪台北圓山附近的劍潭山,並在畫面中安排種類多樣、布局繁密的植被綠蔭,蒼翠蓊鬱的細緻色調是日治時期特受喜愛的地方色彩。

此外,北美館也特意展出陳進、郭雪湖、林玉山三人的曇花作品,三人布局、手法皆有不同,讀者可前往觀賞,看自己己最欣賞哪一幅?

 

〈麗島名華鑑〉,鄉原古統。北美館提供

▲〈麗島名華鑑〉,鄉原古統。北美館提供

 

〈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鄉原古統。北美館提供

▲〈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鄉原古統。北美館提供

 

此次,也展出台展「東洋畫部」第1至9回審查員、奠基台灣東洋畫教育的啟蒙者鄉原古統所繪之〈麗島名華鑑〉,該畫作以優雅細膩的筆法記錄台灣的珍奇花草;〈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則借用江戶時代浮世繪的表現風格,呈現1920年代台北的地景與城市景觀。

民國時代的「膠彩畫」

膠彩畫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曾與傳統水墨並列美展「國畫部」,但在1963年,省展將其拆分為一、二部。

北美館表示,當時因水墨重新在台立足,有不少親傳統山水筆意的膠彩作品,嘗試墨、線表現的可能性。如陳敬輝〈東海邊色〉局部設色,但主要運用墨色與暈染繪出山巒疊嶂、水色朦朧的景致,以淡雅敷彩綴於海景之上,頗具詩意的筆墨趣味。現代主義興起,也讓藝術家嘗試不同的畫面布局,如溫長順〈形象風景〉滲入分割技法。

 

〈小閒〉,林之助。北美館提供

▲〈小閒〉,林之助。北美館提供

 

〈冬日〉,林之助。北美館提供

▲〈冬日〉,林之助。北美館提供

 

膠彩畫在東海大學復興

1972年中日斷交,1973年省展無預警取消國畫二部,膠彩畫眼看要被逐出台灣畫壇。林之助遂於1977年提出「膠彩畫」的名詞,認為其承傳自中國唐宋的「青綠山水」,試圖緩和膠彩畫的濃濃日本色彩。他也於1985年受邀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膠彩畫。此次,展出林之助六件作品,如:〈小閒〉筆線工整、構圖簡潔;〈冬日〉則以幾何形狀構成畫面空間,膠彩已經開始逐漸轉變。

膠彩畫在東海大學復興,除了林之助的努力,詹前裕承續該膠彩教學體系,並舉辦夏令營等推廣形式,令膠彩畫再次深耕台灣。

 

〈金色大峽谷〉,詹前裕。北美館提供

▲〈金色大峽谷〉,詹前裕。北美館提供

 

詹前裕的作品〈金色大峽谷〉表現其遊歷美國大峽谷的感動,天空、山水以金箔呈現絢爛光彩,山谷則以皴法營造肌理,創造出具當代精神的金碧山水。

而新一波的赴日留學者,也創造不少多樣技法,如李貞慧受林之助啟蒙,畢業後到日本筑波大學深造,其鑽研礦物顏料特性、金銀箔的特殊運用,在〈紅藤〉上盡情發揮,如將箔材融入畫面,再以擦洗成樹木肌理變化,紅、黑色調對比結合雲母,畫面突顯礦物顏料的晶體折映。

原主修水墨的潘信華在〈鋼筋花卉-咸豐草〉加入膠彩畫法,描繪長在鋼筋水泥中的小花,與常作為道德標榜、心靈寄託的太湖石相互對應。

 

〈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曾建穎。北美館提供

▲〈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曾建穎。北美館提供

 

曾建穎2010年創作〈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則融合白描、膠彩的「盛上」技法,將顏料厚疊堆高,塑造浮雕般的立體感,100幅情境各異的手勢隱喻人類各種欲望。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時間:2024年10月24日至2025年2月2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馬鈴薯的10個小知識

▲馬鈴薯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食材,富含澱粉成分,經過適當的烹飪後,能產生無窮的變化。
第263期
文☉愈粼粼 圖☉Adobe Stock
原產於安地斯山脈的馬鈴薯,經由大航海時代推廣至全世界,在各國的飲食文化中,成為眾人愛不釋手的料理食材。作為世界四大糧食作物的馬鈴薯,有著什麼樣的吸引力,讓大人、小孩都喜歡呢?

馬鈴薯(Potato)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食材,富含澱粉成分,經過適當的烹飪後,能產生無窮的變化。不管是蒸熟後加點鹽巴食用,品嚐澱粉純粹的甜香滋味;抑或搭配肉類作成精緻餐點,感受各種食材交融出的豐富口感,馬鈴薯不論扮演料理中的主角或配角、作為主食或零食小點,都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

以下介紹關於馬鈴薯的10個小知識,一起來認識這個有著眾多名字、營養價值高、足跡遍布全球的農作物!

1.名字眾多:洋芋、土豆、山藥蛋、薯仔都是馬鈴薯

圓滾的身形,一身灰頭土臉,埋藏於地下、外表樸實的馬鈴薯,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中,衍生出多種的形容與叫法。相傳馬鈴薯取名於其外型,「馬鈴」為古代繫於家畜身上的金屬鈴鐺,圓潤的銅鈴不論顏色與外型都與馬鈴薯相似。

中國北方大多將馬鈴薯稱為「土豆」;華北地區的某些地方,如山西則叫其「山藥蛋」;中國西部地區,如雲貴、兩湖一帶則稱「洋芋」;江浙則有「洋番薯」的叫法;山東稱其為「地蛋」;廣東叫「薯仔」。除此之外還有像土芋、土蛋、地豆、洋山藥等相似的叫法。觀察這些名字,會發現多取自其圓圓的外型,或生長於地下的特性,抑或質地近似番薯、山藥等其他根莖類而得名。

在台灣,除了馬鈴薯這個叫法,早期又稱其為「荷蘭薯」,因台灣的馬鈴薯是由荷蘭人引進的,這與日本早期稱馬鈴薯為「爪哇薯」有異曲同工之妙。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高,尤其富含維生素C,因而又有「地下的蘋果」之美譽。

 

「的的喀喀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地斯山脈,被認為是最早被栽培馬鈴薯的核心區域。

▲「的的喀喀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地斯山脈,被認為是最早被栽培馬鈴薯的核心區域。

 

2.馬鈴薯航海家:起源安地斯山脈到廣泛種植於全世界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智利、玻利維亞的安地斯山脈地區,其栽種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8,000至5,000年,其中秘魯南部的「的的喀喀湖」一帶,被認為是最早栽培馬鈴薯的核心區域。在平均高度約4,000公尺的安地斯山脈上,寒冷、乾燥的嚴峻氣候,極端的日夜溫差,當地的原住民不僅馴化了野生的馬鈴薯成為主要糧食,並發展出千種以上的馬鈴薯品種與多元的栽種方式。

1532年西班牙征服了印加帝國,並在南美洲拓展其殖民地。16世紀馬鈴薯經由西班牙人傳回歐洲,然而最初馬鈴薯因被認為有毒,歐洲許多國家僅將其作為一種奇花異草觀賞用。

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與農學家安托萬‧帕爾芒捷(Antoine Parmentier)舉辦了許多推廣活動以展示馬鈴薯的可食性,並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刻意在白天時派兵駐守馬鈴薯園,戒備森嚴,並對外宣稱這些馬鈴薯是為了呈獻給皇室貴族享用,以彰顯其珍貴性。到了晚上卻撤除馬鈴薯園的士兵,讓好奇的民眾得以潛入農地一探究竟。隨著馬鈴薯被民眾盜採一空,百姓也漸漸消除了對馬鈴薯的疑慮,逐漸普及。

15世紀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殖民,馬鈴薯也隨著拓展的貿易路線,被帶到了各大洲。日本的馬鈴薯約為16世紀、江戶時期由巴達維亞(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舊稱)引入,因此早期馬鈴薯在日本曾被稱為「爪哇薯」。台灣的馬鈴薯則是約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由荷蘭人引進。

 

馬鈴薯具有高含量的澱粉與營養成分,成為許多飲食文化中的主要糧食。

▲馬鈴薯具有高含量的澱粉與營養成分,成為許多飲食文化中的主要糧食。

 

3.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低熱量、高維生素C、富飽足感

馬鈴薯之所以能成為許多飲食文化中的主要糧食,與其營養成分息息相關。最受人推崇的莫過於其高含量的澱粉,在六大類食物中被歸類為「全榖雜糧類」,然而其熱量與白米相比,卻僅有米飯的一半。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之內容,每100公克的生馬鈴薯,熱量僅約77卡路里。馬鈴薯罪惡的是其烹飪方式,油炸、焗烤、加入起士與奶油的做法,會大大提升料理中的熱量。

除此之外,馬鈴薯的膳食纖維也較白米高,並擁有鉀、鈉、鎂等礦物質,最大的優點在於其豐富的維生素C;其維生素C受外層的澱粉包裹,因此單純的蒸熟加熱幾乎不會破壞其營養成分。馬鈴薯為優質的澱粉食材,與稻米、小麥、玉米列為世界四大糧食作物,是一種相對健康的能量來源。

 

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開出的花色亦不同,星狀的花朵小巧可愛。

▲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開出的花色亦不同,星狀的花朵小巧可愛。

 

4.根莖類植物:馬鈴薯也會開花結果!

馬鈴薯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與番茄、茄子同是茄科茄屬,我們食用的部位是馬鈴薯植株的地下「塊莖」,這種膨大的構造是為了儲存養分,將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轉化成澱粉,並儲存在塊莖中。

仔細觀察,會發現塊莖表面有一些小小的凹陷處,此為馬鈴薯的「芽眼」,芽眼會發芽,最後形成馬鈴薯的莖,從土中向地面生長成為地上莖,並逐漸長出葉片,開出花朵。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開出的花色亦不同,常見的顏色有白色、紫色、淺藍、粉色。在北海道的某些農業景點,能夠欣賞盛開的馬鈴薯花田,小巧的星形花朵綿延無盡,十分美麗。

馬鈴薯植株開花後會結出小小的綠色果實,帶毒性所以不能食用,形狀與圓形的小番茄果實相似。雖然馬鈴薯會開花結果,但在農業種植上,並不會採用果實中的種子來生產馬鈴薯。實務的做法會將發芽的塊莖切塊後,像種子般埋入土中,利用塊莖進行繁殖,這樣的方式在農業中更有效率。

 

我們食用的馬鈴薯為其植株的地下「塊莖」部位。

▲我們食用的馬鈴薯為其植株的地下「塊莖」部位。

 

5.台灣的馬鈴薯哪裡來?馬鈴薯的產季與產地

台灣一年四季都能買到馬鈴薯,除了本土產量,多仰賴進口。馬鈴薯性喜冷涼的環境,因此台灣的馬鈴薯產季落在每年的1月至3月,冬春之際採收後,部分生鮮供貨,部分則冷藏於往後陸續供應。速食業者使用的馬鈴薯多為進口,近年也有一些食品廠商與台灣在地農民契作,作為洋芋片等零食加工品之原料。

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日照時間長,因此產地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台中、雲林、嘉義、台南都有馬鈴薯種植,其中以雲林虎尾與斗南為盛產地。進口的馬鈴薯以美國為最大宗,另有來自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家。

6.蠟質 vs. 粉質:常見的馬鈴薯種類

馬鈴薯的肉質分為蠟質與粉質,蠟質的馬鈴薯澱粉含量較低、水分含量較高,因此質地緊實,吃起來口感脆口,用於燉煮不易崩解,適合用於快炒馬鈴薯絲,或帶點黏性的沙拉等需要塑形的料理。而粉質的馬鈴薯澱粉含量較高,烹煮後水分易散失,質地顯得鬆軟,適合製作綿密的薯泥,用做炸物能夠達到外酥內軟的口感,煮久了容易糊化的特性也常用在增加湯品的濃稠度上。

台灣種植供應於鮮食的馬鈴薯,最常見的品種為「克尼伯」(Kennebec)。克尼伯為美國育成的品種,外觀多為橢圓形,皮薄呈淺黃色,薯肉偏白,屬於富含澱粉的粉質馬鈴薯,在台灣被廣泛使用於各種料理中。其他品種還有像鮮食的「台農1號」,與用於加工薯片的「大西洋」。市面上進口的馬鈴薯則多為粉質的褐皮馬鈴薯(Russet Potato),長橢圓型的Russet Burbank為常見的品種之一。除此之外近年也買得到紫皮紫肉、紅皮黃肉、紅皮紅肉等彩色馬鈴薯,鮮豔的薯肉含有花青素或胡蘿蔔素,屬於蠟質的馬鈴薯。

 

發芽的馬鈴薯具有「龍葵鹼」毒素,食用會造成嘴麻、腹瀉等症狀。

▲發芽的馬鈴薯具有「龍葵鹼」毒素,食用會造成嘴麻、腹瀉等症狀。

 

7.馬鈴薯發芽不能食用,但變綠的馬鈴薯能吃嗎?

發芽的馬鈴薯帶有毒素不能食用,然而有時一不注意放太久,馬鈴薯沒有發芽,表面卻變綠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馬鈴薯變綠是因為受到光線照射,進而產生「葉綠素」,反應到外表就會變綠;與真正對人體有害的毒素「龍葵鹼」不是同一種物質。龍葵鹼又稱為「茄鹼」,是茄科植物產生的一種防禦物質,目的是自我保護,防止塊莖被吃掉。馬鈴薯在有光照的條件下,就容易生成葉綠素與龍葵鹼。雖然葉綠素不是造成人體不適的毒素,但變綠的馬鈴薯通常同時帶有龍葵鹼,尤其當整顆馬鈴薯都變綠,建議還是不要食用為好。

食用過多的龍葵鹼會造成人體不適,出現嘴麻、腹瀉、噁心等症狀。長時間受到光照,或者溫暖的環境溫度,都會導致馬鈴薯合成龍葵鹼,促使發芽。即使切除芽眼部位,也無法保證其他部位不含有龍葵檢,所以一旦馬鈴薯發芽,請不要吝惜丟棄。

龍葵鹼尤其在馬鈴薯的芽眼處、表皮含量較高,因此料理前,建議先將表層的泥土洗淨,再去除芽眼、削去表皮,因為即使沒有明顯發芽,仍要減少攝入龍葵鹼的風險。

8.如何挑選新鮮的馬鈴薯?

購買馬鈴薯時,最好挑選形狀圓潤飽滿、薯型完整且無傷口的,表皮細緻、摸起來質地緊實者較佳;若摸起來軟軟的,表示馬鈴薯已不新鮮或已變質;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代表水分含量高,水分愈多愈新鮮。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馬鈴薯有無變綠、芽眼有無萌芽,這樣的馬鈴薯帶有毒性切勿購買。

9.馬鈴薯保存術:馬鈴薯要放冰箱嗎?

馬鈴薯不耐保存,買回家後盡量以報紙包裹以避免見光,放置於通風陰涼處,約可保存兩週。但要注意不要放到忘記了,馬鈴薯在攝氏5度以上的環境都有可能生長,就算沒有光照,放太久一樣會長芽。

若想要保存久一點,可以以報紙或紙袋包裹後放入冰箱冷藏,可延長馬鈴薯的保存時間至三週。馬鈴薯若要冷凍保存,需先將其蒸熟或製成薯泥再冷凍,如此約可保存一個月。生的馬鈴薯不適合直接放冰箱冷凍,會造成薯肉變乾、變硬,食用風味不佳。

 

馬鈴薯煮熟後,若要壓成泥狀要趁熱進行。

▲馬鈴薯煮熟後,若要壓成泥狀要趁熱進行。

 

10.馬鈴薯健康吃:三種基礎的馬鈴薯烹調法

馬鈴薯的足跡遍布全世界,在各國的飲食文化中發展出多元的經典菜譜,在許多的料理食譜中,第一步都是要先將馬鈴薯煮熟後壓成泥狀,這樣基礎的馬鈴薯烹調方式非常實用,煮熟後的馬鈴薯也更方便與其他食材結合。以下就介紹三種基本的馬鈴薯烹飪法:

蒸熟:蒸熟的方式能夠更好地保留馬鈴薯營養,但若要整顆蒸熟,耗費的時間較長,可以先削皮後再切塊蒸熟。若家裡有烤箱,可以先將馬鈴薯蒸至表層軟化的程度,再放入烤箱烘烤,此時可以添加橄欖油、鹽、胡椒、香草等調味食材,或是搭配櫛瓜、甜椒、洋蔥等蔬菜,就是一道簡單又豐盛的料理囉!

水煮:將馬鈴薯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水量蓋過馬鈴薯,加入少許的鹽,即可開火水煮,煮的時候記得蓋上鍋蓋以減少烹煮時間;煮到以筷子可以輕易戳入薯肉內,既表示熟透了。剛起鍋的馬鈴薯很燙,要想快速去皮,可以準備一盆冰水將馬鈴薯浸泡冷卻,用刀尖稍微劃開表皮,就能輕鬆剝皮。

微波:將馬鈴薯洗淨後,表面以叉子戳上幾個小孔,以幫助馬鈴薯在微波時釋放蒸氣,如此即可放入容器微波。一次不要微波太多顆以免時間難以掌控,微波至以筷子能夠輕易插入的程度即完成,一樣可以採用泡冷水的方式去皮。

馬鈴薯烹飪完成後,若要壓成泥狀要趁熱進行,沒有壓泥器可以使用叉子代替,也能做出均勻的薯泥。許多馬鈴薯點心自己就能自製:切條油炸可以製作薯條;刨細絲裹粉後香煎,即成馬鈴薯煎餅;刨薄片油煎或微波就是大人、小孩都喜愛的洋芋片。

雖然馬鈴薯具有豐富的營養,但油炸或添加奶製品的料理方式都會使其熱量提升。再好的食材過量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要依照個人體質酌量食用,才能達到健康飲食的效果。

睡醒竟身在千里外 奇特的飛人事件

▲瞬間移動能力,至今仍是難解之謎。Adobe Stock
第263期
青蓮

上世紀七十年代,河北省農民黃延秋事件被稱為「中國UFO三大懸案之一」,也被列為「中國十五大真實靈異事件之一」。由於太過神奇,超越人類的認知範圍,至今仍然是個謎。

一覺醒來身處異境

1977年7月27日,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北高村,21歲的黃延秋完成一天的農事,回家後,晚上10點就睡著了。當他被喧囂聲吵醒時,從未離開農村的他發現竟然身在繁華街市。他慌忙站起來,看到眼前一個招牌寫著「南京XX飯店」,他對此情景感到很疑惑。

此時,兩個陌生人來到他面前。這兩人穿著白上衣、藍褲子,衣領兩邊有紅色肩章,這是當時中國鐵路和地方民警的打扮,還問他是否需要幫助。黃延秋就說了他的遭遇,他們說:「給你買一張火車票,去上海吧,那裡有遣送站。」

兩人將他送上火車後就離開了。當他到達上海,這兩人又出現了,好像在等他一樣。

黃延秋覺得有「民警」幫忙真好,就跟著他們去了上海市公安局第九遣送站,等待鄉人來接他。

黃延秋的老家在北高村,當時全村都在幫他家人尋找他。附近辛寨村有人送來一封遣送站誤送到該村的電報,上面寫著他在上海遣送站。村裡派了他的堂哥黃延明,和鄰居呂秀香(呂秀香的哥哥呂慶堂在上海的部隊)及她的姪子呂海生去接人。

黃延秋回家後,大家問他怎麼過去的?因為從河北邯鄲到江蘇南京至少有一千公里,而且從北高村到邯鄲還有45公里路程,那時的交通不發達,他如何從27日晚上10點到28日早上7點這9個小時跨越了一千公里?

黃延秋說不清楚怎麼去了南京,村人開始議論紛紛,說他是被小鬼纏身,他的結婚對象也因此悔婚了。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當此事漸漸平息時,黃延秋再次失蹤了。

二度失蹤「被人帶走」

9月8日晚上,村委會在黃延秋家裡召開生產動員會,村長讓年輕人早點睡,隔天要起早幹活。大家看到他回房睡覺了,第二天一早他又不見了。村民在他家南牆上1.5公尺處發現了一行像是用鐮刀刻出的文字:「山東省高登民、高延津,放心。」

後來,黃延秋說他被凍醒了,睜眼一看,他身在上海火車站北站廣場,車站時鐘顯示時間是午夜1點多。這次他比較冷靜,他想去找上次見過的的呂慶堂。

這時有兩位穿軍裝的人出現了,自稱是部隊的人,受首長委託在該地等候。兩人帶他去部隊找呂慶堂。他們渡過黃浦江,接著又換乘了幾路公車,輾轉來到郊外營區。

兩人帶著黃延秋進去時,持槍的站崗士兵竟然毫無反應。由於呂慶堂在外開會沒回來,他的兒子呂海生接待了他。

呂海生說,他接到電話說大門外有人找,他還沒出家門,黃延秋就出現在門口了。呂海生覺得,黃延秋能找到他家非常奇怪,因為部隊位於杜家祠堂,是杜月笙家裡的祠堂,連上海本地人都不容易找到。

呂海生後來回憶,他開門的一剎那,看到一個軍人站在黃延秋的身後,之後就不見了。

呂海山將黃延秋送到上海火車站,為他買了回鄉的車票,又給他一些零用錢。

黃延秋9月11日回到村裡,村民紛紛詢問他再次失蹤後的經歷,還詢問他牆上的「山東省高登民、高延津」是誰?和他是什麼關係?為何帶走他?不過,黃延秋無法回答這些疑問。

三度失蹤「神祕飛人」現身

後來人們還在持續議論時,黃延秋再次失蹤了。這一次,神祕人終於顯露了。

據黃延秋回憶,那天他工作結束後,回到家已是晚上10點多鐘。他剛進院子,忽然感到頭暈目眩,頓時失去知覺。醒來後,他發現躺在一家旅館裡,旁邊坐著兩個年輕人,告訴他當地是距離肥鄉一千公里以外的甘肅省蘭州市。他倆是山東人,上次在南京遇到的民警和送他到部隊的軍人都是他倆裝扮的,前兩次失蹤也是他們安排的。這次帶他出來,預計九天遊覽九大城市。黃延秋想到,這兩個人應該就是高登民和高延津吧。

吃完晚飯,這兩人就背著他朝北京方向「飛去」,1,200公里的路程,三人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到了,換算下來,幾乎每分鐘飛了20公里。

到了北京,他們三人沒買票就去了一家戲院,看了《逼上梁山》,還去了天安門廣場。晚上這兩人用「省級介紹信」在一家旅館登記房間。

後來他們還去了天津,看了一場免費電影《苦菜花》。後面幾天,兩個年輕人帶著黃延秋飛過了哈爾濱、長春、瀋陽、福州、南京,西安。在西安城南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下,兩人告訴他:「大雁塔高60多公尺,是由唐僧負責建造,用來收藏經書的。」之後,他們從西安飛回蘭州。

9月28日黃延秋醒來後,發現自己已經在自家的棗樹下。

對最後這次清醒狀態下的飛行,黃延秋說,有幾個令他難以理解的事,例如:這兩人似乎懂得各種地方的方言,到了哪裡就說哪裡的話;住旅館時,要哪裡的介紹信都能拿出來;每到一個地方,一個人看護他,另一個人不知去了哪裡取回三套軍裝讓大家穿上,離開時又脫下來並送回去;這兩人除了衣物,連個提包等都沒有,凡是能留紀念的東西一律不許帶,而且拒絕照相;他們身上的錢不多也不少,正好夠買一日三餐和住宿。

黃延秋曾經問過兩人,為何選中他?但沒有得到答案。他請求兩人教他飛行,不用靠他們背著他飛,結果被明確拒絕了。

這次特殊旅行後,高登民和高延津沒有再來找黃延秋,他也沒有再失蹤。

 

騰空飛行至今仍是人類難以想像的「不可能任務」。Adobe Stock

▲騰空飛行至今仍是人類難以想像的「不可能任務」。Adobe Stock

 

事件撲朔迷離

黃延秋的傳奇經歷讓人們津津樂道,也有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是他編造的。2002年12月,調查人員在醫院對他25年前的經歷進行特殊的催眠調查。

結果顯示,黃延秋的描述除了細節更清楚、明晰之外,沒有不實之處。過程中,還有警官根據其描述畫出了那兩個年輕人的畫像。調查人員拿著畫像到山東尋找這兩人,一直沒有找到。

2014年研究人員再次對黃延秋進行催眠,但中途他突然醒來,說是被高登民叫醒的,令整個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黃延秋的經歷非常奇特,有人說他是被裝扮成人類模樣的外星人選中後,帶著他穿越時空。但那兩人沒有使用飛行器,而是帶著肉身飛行,所以也有人說那是有神通的世外高人,想讓人類知道神仙的真實存在。真相到底是什麼,至今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