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最近连续爆发几起食安事件,不肖业者把馊水油、工业用油经过混和、调配、除臭、脱色等手法,制成表面上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贩卖给社会大众和各个层级的食品业者,透过产业关联,让整个食品业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打击。现在的台湾,不仅「美食王国」成了一大讽刺,甚且人心惶惶,不知道究竟甚么东西可以吃。
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问题,自然有各界专家提出精辟的见解和说明,不需再画蛇添足,但我发现,这场食安风暴在概念上似乎与2008年的次贷风暴有些雷同之处,或许可以提出来讨论,虽不能针砭时事,却可以当作茶余饭后。
次贷风暴的起因,简单说,就是重量级的金融业者把「有毒的」抵押房贷,运用财务工程,打包成信用等级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商品,再转售给专业投资机构或是广大的投资人。
从某个角度看,这是财务工程上的创举,一方面让银行的不良放款有了去路,所以银行能够不断地承作,让更多信用不良的人买到房子。因为这些不良贷款,反正都被打包出售了,将来就算债务人无力清偿,也不关原始承作银行的事了。另一方面,投资人的烂头寸也有了去路,他们终于找到信用等级符合要求,利率条件又优厚的商品,可以放心买进。再怎么说,这些金融商品都是国际级金融机构所贩卖的,还加上知名信用评等公司的风险确认。
于是这些商品如滚雪球似地成长,量体越来越大,牵连越来越广,可以说全世界都参与其中。但不良贷款的原始风险并没有「实质」降低,只是被一层又一层地打包起来转售。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金融海啸就出现了。多年前我译的一本书《大债时代》,作者兰彻斯特(John Lanchaster)就用「灌香肠」来比喻这个打包过程:把一些有毒的下脚肉品,和正常肉品混和,做成符合卫生标准的香肠,投资人吃了不会立即拉肚子(或许还觉得美味可口),但日积月累,终究要出事的。
如今,这个概念上的比喻,已经实际出现在台湾的食品业!黑心商人就是这样混油的,他们的技术,与金融界的财务工程不分轩轾。人家有雷曼兄弟,我们的魏氏兄弟也不遑多让啊。经过混油之后,一方面有毒的馊水油、低劣油有了去路,解决了许多商家的废油问题;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油,这是多大的创举啊!只可惜有毒物质还是有毒物质,并没有因为混和稀释而消失。
和次贷风暴一样,这次的食品海啸,主管机关只能作事后的补救和查缉。许多人因此责怪政府无能,对于这点,我甘冒大不讳地说,这种事靠行政机关是没用的,他们能把善后问题处理好就已经不错了。美国前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曾说,美国的金融弊案,就他印象所及,都不是靠行政检查发现的,而是有内部、业界或相关人士的检举,不然就是等爆发之后再亡羊补牢。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敌暗我明,加上民间业者往往拥有庞大的政商关系,寄望政府有所作为,简直缘木求鱼。
这次事件虽然还在进行中,但可以预期,涉案人将被移送法办,行政部门也会对相关业务,订定一套更严格、更周全的办法来防堵,然后,等待另一个新风暴的发生……
如果不能依赖政府,那么,小老百姓该如何自处呢?我们要如何选择安全的食品呢?除了参考食品专家的意见之外,我想,还是要回归到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力量。就社会关系而言,好企业和坏企业的分别,绝不可以只看标章认证,特别是政府或半官方的认证标示,而是要认真打听其社会风评。企业的行为,会透过员工、上下游厂商、消费者、和街坊邻居等管道口耳相传,而有更准确的评价。而经济力量就是以实际行动去制裁无良厂商,很简单,就是不买!如果无良厂商透过低价促销或是哀兵姿态来突破,消费者便心动去购买,那么经济力量就破功了,黑心商品将继续存活。
最后,这次食品海啸的规模,和金融海啸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谈不上系统风险,更没有「大到不能倒」的问题。该倒的就让他倒吧,淘汰是正常、必要、且健康的过程。政府千万不能网开一面,更不可以拿纳税人的钱去拯救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