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工業發展造成生活的舒適,但卻污染了地球環境,因而有了2050「淨零碳排」趨勢的推動。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八月份大師講座,邀請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蔡耀賢分享建築減碳良方,其以「邁向淨零建築的藍海策略」為題,從永續、健康、智慧三大面向切入,剖析政策引導下的技術革新與住宅設計實務,為業界揭示「綠色建築」的關鍵趨勢。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建築系特聘教授蔡耀賢身兼「永續建築設計工學研究室」主持人,亦為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理事長、台灣建築學會之研發會主委,長年積極參與制定綠建築、綠建材、建築能效、建築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EC)政策,是國內淨零建築政策的重要推手,他也將建築環境控制、模擬技術整合進設計流程。
蔡耀賢表示,除了研發減碳材料,建設業者還可從「源頭」進行減碳,「我要傳遞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就是減碳要由『設計』做起。建築設計一經定案、使用,排碳量就難以降低。」除了減碳建材的使用,建築體排碳佔比超過七成,合理的建築結構也能幫助減碳。
此外,設計端與施工方若能以建築資訊模型技術(BIM)進行碳排、室內環境品質、營建成本的最佳化,更能實踐高性能、低碳排、低成本的設計方案。
他同時推薦「台灣綠建築之父」林憲德投入二十多年、收集建置的千種建材碳排資料庫。蔡耀賢表示,國際上的資料庫會因國家環境不同,數據也略有差異,台灣業者可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中可找到台灣建材資料庫。
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建築產業佔全球排碳量38%,排名第一,加上法規驅動,台中開發商近年參與、辦理相關演講,以了解相關法令與減碳建築設計。
該會理事長楊志鵬近期則參觀了以水庫淤泥提煉燒製的陶粒,可用以取代輕質灌漿牆使用的混凝土材料之一「石子」,據廠商表示,陶粒約可減輕建築重量約五分之一,目前已使用於道路鋪設上,而楊志鵬正在觀察,未來是否可能運用於非結構體的建築上。
他表示,永續浪潮席捲全球,建築產業必須重新思考空間設計、能源使用的做法。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繼上月邀請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副理事長黃郁文,以及陸府建設副總經理蔣海芃與品牌總監康育萍,共同探討綠色生態趨勢下的不動產創新方向,本月也持續聚焦產業如何回應淨零碳排政策,不僅是淨零轉型的知識交流,更是一場產學政策合力下的未來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