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斯‧阿特金斯(Ros Atkins)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任職超過20年,目前是BBC主播,負責播報與解說全球重大事件,被譽為英國首屈一指的表達大師。他曾經和電視台總監敲定半小時會議說明新節目構想,後來總監行程延誤,只給了羅斯短短幾分鐘,但他成功地為對方打造資訊、讓點子成功被採用。
羅斯‧阿特金斯表示,這些表達,其實都是精心準備的成果。他將自己從面試碰壁到成為表達專家,這三十年來的經驗在著作《愈忙愈要會表達》中傾囊相授,總結了七步驟,從策劃到蒐集、篩選、架構、串連、濃縮資訊,到流暢表達,不僅能說了自己想說的,而且還顧及到了對方想知道的。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
作者:羅斯‧阿特金斯(Ros Atkins)
譯者:王曉伯
出版社:時報出版
類別:溝通、表達、影響力、簡報
出版日期:2025年3月28日
====================================================
在2017年英國大選期間,BBC派我回到家鄉康瓦爾採訪。雖然是熟悉的地方,我仍需要超越一般常識的深度資料來準備播報,於是開始蒐集資訊。
某天晚上,一家英國主流新聞快報播出了一則關於彭贊斯(Penzance)的報導。我心想:「太棒了!這是一則完全聚焦康瓦爾與當地選情的報導,不只談選舉,更貼近我需要的範圍。」滿懷期待地看完,我手中的筆記本卻仍是空白的。
我倒帶重看,仍然一無所獲。報導展示了當地的景色,聽取了幾位居民的看法,也提及了一些基本背景,但缺乏真正實用的資訊──沒有數據,沒有來龍去脈,更遑論分析。儘管報導充滿細節,但都不是必要的細節。這份報導對我的準備毫無幫助。
作為資訊消費者,我需要高效的方式了解康瓦爾的選舉。而這次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效率在表達中的重要性。當你能以效率為核心,為觀眾的每分鐘投入提供實質回報,他們會因此感到滿足,甚至心存感激。
除了讓人們覺得投入的時間有所回報,效率還提供了另一種資源──空間。為了說明這點,讓我稍微岔開話題。
2011年10月,我剛完成一部加勒比海紀錄片的拍攝,來到邁阿密。接著,我需要趕往佛羅里達西南部的邁爾斯堡(Fort Myers)主持一系列節目。於是,我租了一輛車,在夜間踏上漫漫長路。
75號州際公路筆直、平坦且毫無景色,四周靜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收音機作伴。當時,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剛剛去世,成了新聞頭條。我一路聽著對他的悼念與各種軼事。其中一則深深吸引了我:魚缸的故事。這是前蘋果員工阿米特‧喬德利(Amit Chaudhary)分享的經歷:
工程師在完成iPod的原型機後,將它拿給史蒂夫‧賈伯斯審核。賈伯斯把玩著這個裝置、仔細端詳,用手掂量它的重量,然後斷然駁回:它太大了。
工程師們忙著解釋已不可能再小了。賈伯斯沒有說話,他起身來到一座魚缸前面,將iPod扔進魚缸。隨著iPod沉到缸底,有些氣泡浮上水面。
「有氣泡,」他厲聲說道,「表示裡面還有空間,把它變小一點。」
你在史蒂夫‧賈伯斯去世後的那一期《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也可以讀到這則故事,標題是「歌頌暗黑史蒂夫」。
我無意評論「暗黑史蒂夫」或他的行事風格,但有一句話讓我牢記在心:「裡面還有空間。」解說也是如此,你幾乎總能找到「空間」。
新聞記者經常面臨這個難題。編輯常說:「內容需要再短些。」我們則抗議:「真的不能再短了!」每位記者都曾為爭取篇幅與字數絞盡腦汁。頭版的版面、新聞快報的字數,這些限制無可動搖;同樣地,你要演講、參與會議或訪談的時間也是固定的。你要如何應對這些限制呢?常見的三個陷阱是:倉促交差、填塞過多資訊或犧牲有價值的內容。這三種錯誤都會削弱表達的質量。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記者珍‧布萊德利(Jane Bradley)曾在推特上說過:「最棒的編輯是把你的文章刪掉了一千字,而你居然毫無察覺。」當我草擬解說時,我會反覆檢視並壓縮內容:哪裡有多餘的「氣泡」?哪些詞句或資訊不必要?能否用更簡潔的文字替代?是否有句子無法清楚表達我的意圖?這就是我所謂的「壓縮」過程。一遍遍掃雷,清除冗餘,表達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有效率的解說不等於簡短,而是善用有限的時間。Adobe Stock
最後要強調一點:有效率的解說不等於簡短,而是善用有限的時間。如同我們製作解說影片時,關鍵不是影片長度,而是內容是否有效傳遞訊息。提高解說效率,能增進表達的清晰度,也確保時間分配得當,讓觀眾的每分每秒都物超所值。
(以上節選自《愈忙愈要會表達》第1章〈剖析優質表達〉第64頁~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