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為天」,這是很重要的經濟思想。講這句話的人是二千六百多年前的齊國人管仲。管仲幫助齊桓公建立春秋第一個霸業,贏得一時,也贏得千秋。他的經濟思想值得我們省思與學習。
提倡禮義廉恥
當時齊國內政不修,國家亂了。管仲認為第一要發展經濟。這話講起來容易,可是怎麼個發展法?管仲提出「牧民」說,先把養活老百姓當第一優先,而且不光是養,還得提高人民的素質。管仲用四字真言來提高老百姓的水準,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禮義廉恥」。
當時是春秋初年,禮制崩壞。政治不穩定,很難安定百姓的心,所以管仲先從治人心開始。管仲不是冬烘先生,他說:「倉禀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他知道道德不能只是呼口號與說教,必須順著人性去發展,於是提出四順論:「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講白一點,他知道要提高人民素質,要先讓人民佚樂,讓人民富貴,讓人民有安全感,讓人民生育,才有辦法進一步講「禮義廉恥」。他這套想法和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很相似,只是管仲強調以國家的力量,從發達國家資本的角度去牧民。
發展國家經濟
管仲認為,國家是生財機器,是拿來賺錢的。只有國家有錢,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老百姓日子過好了,才有生活品質,人民素質才會高,國家富強了才能抵禦外侮,甚至成為國際強國,才談得上尊王攘夷。國家貧窮,那甚麼都談不上。
國家該怎麼賺錢?管仲提出「歛輕散重」,這個輕重就是關鍵,「賤買貴賣」,最基本的生意經。當時的齊國是農業國,做甚麼生意?怎麼做?第一個就是搞好農業,不能讓它崩盤。他有幾項政策,第一是控制糧價。他強行提高糧價,使農民耕作量大增。萬一糧價過低,政府再來收購糧食,以待荒年時出售,賺取價差,國家大賺一筆,同時平抑物價。還可以避免富商囤積居奇的炒作歪風。
其次,國家有錢了,就可以借貸給農民,包括那些閒置的人力。他讓人民務農,讓農民投資更好的農具,等到收成時國家可以收取利息。就是說,國家兼具借款放貸的經濟功能。
第三項,就是要避免分配不均的問題。管仲改革稅制,提出了「均地分力,相地衰征」之政策。周朝實行的是井田制,管仲改成私田,變成土地私有制。然後,根據土地的肥沃與貧瘠程度,課以同比例的稅賦。土地改革完成,農業當然迅速發展。
重農業也發展商業
管仲穩定農業後,便要發展國際貿易。首先他提倡社會分工,將人民區分為士農工商,國家有高額獎勵政策,防止人民頻換工作。其次,國家壟斷式的經營國有企業,就是著名的「官山海」政策。他把原屬於貴族經營的鹽鐵事業,全都收歸國有。可是,光收歸國有還不行,怎麼開採才是大問題。開礦是苦差事,不能搞得民怨沸騰。
怎麼辦?當然是以利使之。管仲把礦山的所有權收在手上,開採權給人民,讓民間去經營,國家收取三成的利潤,其餘的利得都歸百姓。這是官民一起大發財,藏富於民。當時是春秋時代,貴族高高在上,管仲讓利於民,可謂破天荒的先進經濟思想。
第三項,就是鼓勵消費。管仲是基本需求論者,他從人類的基本需求出發發展經濟,獲得成功。除了「民以食為天」的吃飯問題,人類還有色的需求。管仲設女閭,把風俗產業國有化。他的目的是:置女市收男子錢入官。清朝的褚學稼說:「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外,設女閭可以緩和社會矛盾,一方面讓無妻的男子有合法的發泄,減低犯罪,不至於讓良家婦女不敢出門;另一方面使大量女性的戰俘或奴隸得以適當安置,得到國家的保護,算是一種社會安全措施。除此之外,女閭還有外交功能。當時各國網羅人才,開布衣卿相之局,開設這個產業就成了吸引各國人士的一種手段。就像現代的酒家或夜總會一樣,促進外國與本國人士的交流與高端消費。
▲管仲選賢圖。《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
發動貿易戰
當時齊桓公想修理魯國與梁國,管仲想了個辦法。他要桓公當男模,穿起絲織品的衣服。同時下令齊國不准生產這種絲織品,結果帶動齊國的時尚流行,百姓紛紛穿起這種衣服。魯國與梁國百姓見有利可圖,於是廢耕去織絲。趁著這波流行,兩國人民賺了些錢。
之後,管仲要桓公改穿帛料的衣服。結果,流行時尚轉換,人人都穿帛料的衣服。這下魯梁兩國可慘了,由於廢耕兩年,糧食短缺,糧價飛漲。於是,齊國再外銷糧食去兩國,賺取近百倍的利差。這個手法一用再用,使得周邊其他小國都著了道。現代中國惡搞台灣的農產品與觀光業,約略也就是師法管仲的這一套手法。
九會諸侯 尊王攘夷
齊國要崛起,不能夠恐怖崛起。之前鄭國稱霸,搞得天下圍攻,最後連年征戰,民疲兵困。所以管仲認為要和平崛起,成為軍事大國。第一,管仲把軍隊國家化,伍長以上就是自願役軍人,由國家養。齊國獎勵人民從軍,士階層每戶一人當兵,可免全家田稅。如果當上軍官,全家就由國家養,立軍功還有額外獎勵。
此外,管仲非常重視兵器,講究軍事訓練的常規化與制度化。整軍經武後,就要搞「會盟」。之前的鄭莊公「小霸天下」,繻葛之戰中,擊潰了周王率領的多國聯軍。管仲逆向操作,高舉周天子的地位,成為春秋禮制的維護者,贏得了人心。他尊王攘夷,維護了當時的國際秩序。
管仲其人
說回管仲這個人,他是個現實主義者,絕對的利己。當年他輔佐姜糾,對手不是別人,就是鮑叔牙輔佐的姜小白,也就是日後重用他為相的齊桓公。當時齊襄公被殺,姜糾與姜小白兩邊爭取王位繼承權,比賽方法就是看誰先入臨淄。管仲在半路刺殺姜小白,可惜小白命大,僅以身免。姜小白先一步入城,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之後管仲逃到魯國。不過迫於齊威,魯國便把他遣送回齊國。結果,鮑叔牙為他說項,最後齊桓公不僅原諒他,還拜他為相。這說明鮑叔牙有識人之明,桓公有容人之量。
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這段佳話成千古絕唱,他珍惜自己,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他一旦掌權,不僅齊國獲利,全天下都有福氣。所以,他不能死!怎麼也得活下去,而且要開創一番福國利民事業。他把私利擴大為全天下人之利,這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
當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會諸侯,為天下人之大利。齊桓公為東方大國之王,齊國舉國皆富,並成就一代霸業,管仲之功不可抹滅。鑑古知今,不勝欷噓,這個時代也需要這種大政治家,可惜不得其一。撫今追昔,難怪孔子也讚嘆管仲,我不禁同此一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