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觀察

澳洲人如何看待達賴喇嘛?

澳洲現任總理陸克文這次決定不和達賴會面,遭到了各界普遍的批評。
澳洲現任總理陸克文這次決定不和達賴會面,遭到了各界普遍的批評。
Getty Images
第52期
樊家忠(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研究員)

歲末之際,達賴喇嘛再度受邀訪問澳洲。這雖然是過去三年內達賴到澳洲的第三次訪問,但所引起的媒體效應卻一點都沒有減少,各主流媒體仍大幅報導關於達賴的各項議題。這些媒體報導呈現了以下幾個有趣的現象,充分呈現了西方社會普遍看待達賴以及中共議題的角度。

澳洲民眾視達賴為精神導師

第一,澳洲人普遍尊稱達賴為「your holiness」,例如《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所報導的,澳洲反對黨(自由黨)的新任領袖東尼‧阿伯特(Tony Abbot)於12月4日公開接見了達賴。會中阿伯特即多次使用「your holiness」來稱呼達賴。媒體在用第三人稱提及達賴時,也是用「his holiness」。這些用法,是英語國家對世界級的宗教領袖(例如羅馬天主教教宗等)才使用的敬稱,這充分反映了達賴在西方社會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各國民眾普遍地將達賴當作一位精神導師,而非宗教活佛或者世俗的名人來看待。前去聆聽他演講的民眾並不是想要探尋藏傳佛教的教義,而是希望能從他那學到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阿伯特在與其會面時即當場請益「如何獲致內在的平和(inner peace)」。相信許多人跟阿伯特一樣,雖然不是佛教信徒,但都期待達賴能在這些心靈面向上啟發自己。達賴這次來澳的十天行程中,排滿了各項大型的演講與會議。他在各種場合的演說,環繞著「我們的未來」這項主題,尤其是環境保護與氣候暖化的問題,鼓勵各國放棄自私的心態,先為他人著想。

總理陸克文不會晤達賴引發批評

第二,澳洲現任總理陸克文這次決定不和達賴會面,遭到了各界普遍的批評。上述的《雪梨晨鋒報》報導中,阿伯特與另一個澳洲在野黨──綠黨的領袖布朗,都對陸克文表示了批評。有趣的是,阿伯特在和達賴會面時,特意對所有的觀眾和媒體提到前總理何華德在任內接見了達賴的做法,所以他可以理解為甚麼現在一般民眾對陸克文的做法不滿。阿伯特的這個說法表面客氣,實為嘲諷。

面對各界的質疑,陸克文雖然透過總理辦公室多次對媒體及外界表示,不和達賴會面的決定和中共施壓沒有關係。但這種說法形同「此地無銀三百兩」,實在沒有人會相信。《時代報》(The Age)即形容陸克文的作為是在「羞辱」(snub)達賴,雖然達賴再三強調此行的目的是和一般大眾見面,而且他不在意是否有機會會見總理。自從今年8月中共殘酷鎮壓維吾爾族以來,澳洲民眾對中共反感大增,迫使所有的政治人物或者政黨必須在「討好中共」與「討好選民」之間做選擇,陸克文當然也不能例外。

對照今年8月達賴訪台時,某些台灣政治人物為了迎合中共,竟然刻意用各種不堪的語言抹黑、攻擊他。尤其年前台灣政府拒絕達賴入境,這些做法,都對台灣的國際形象有巨大的損傷。

中共大使館反常低調對待

第三,有趣的是,中共這次在達賴訪台期間極度的低調,除了大使館辦公室在回應媒體採訪時表達了兩句「反對分離主義活動」等錄音機式的語言,沒有任何高調的抗議。對照3個月前熱比婭訪澳時各種歇斯底里的干擾與抗議,簡直判若兩人。

造成這樣的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先前對熱比婭激烈的做法,是在測試澳洲政府與人民的反應。其結果是,不但激起了澳民眾普遍的反感,也沒有政治人物敢於違拗民意;不像台灣某些親共者一樣,甘心組成「第五縱隊」為中共賣命。

碰了一鼻子灰的中共,面對殘破的澳中關係,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策略,像童話故事「小紅帽」裡的狼外婆一樣,用帽子與化妝來掩蓋自己猙獰的面貌。

台灣的民眾應該要認識到中共這種紙老虎性格。兩岸關係如果不是建立在堅守民主自由的原則上,中共專制的力量就會跨海而來,破壞台灣多年立下的民主制度的根基。台灣人應該用強大的民意監督政府,防止災難性的傾中政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理想上司 中日觀點差異大
「我老闆沒有領導能力!」「部長根本就搞不清楚現場的狀況!」在居酒屋會聽到這一類對上司感到不滿的抱怨。但上司也是人,世上並沒有所謂完美的上司…
中國夢碎 旅中英商舉家回國
大半輩子在中國築夢,被喻為中國通的英國著名出版人馬克.基多(Mark Kitto),近來在一篇博文中傷感地向中國道別:「我的愛已逝,…
為情墮入凡間「天使之城」 走一趟回歸之旅?
《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台灣片名《X情人》,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講述由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633和黃金十年
馬政府說要提出黃金十年的政策已經兩年,總算在日前開了首場記明會。由於該說明會只有口號和目標,少有具體的政策方法,…
俄國知識分子禍害世界
最近有關俄國的一條新聞提醒世人:蘇聯八人幫政變被粉碎、大蘇聯解體迄今整整20週年了。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以色列SABON進軍台灣市場
傳統上,以色列人相信「洗手」能夠帶來祝福,因此SABON特別在其全球每一家店內,以著名的耶路撒冷石頭(Jerusalem Stone)…
文化的復仇:美國禁止德語的後果
在前一期的文章中,筆者提到印度的有線電視節目產生了提升農村女性的女權意識的效果。有讀者看到文章後覺得納悶,怎麼經濟學家竟然做起文化研究?…
小人物改變歷史:《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肅的政治議題,充滿了威權時代的莫名悲憤。這歷史的悲痛令人難以忘記,整個社會無法失憶。那麼,要如何看待那段血腥的屠殺與鎮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