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地改革的真相(一):375減租條例篇

很多人以為375減租是遙遠的歷史,與現在無關,其實是很大的誤解。Fotolia
第181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戰後土地改革無疑是台灣近代經濟史上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可是對於這樣重大的體制變動,不論是學界還是民間至今都還存在許多誤解。本文嘗試整理近年來台灣經濟學家的研究,並針對這些常見的誤解進行討論。

這一期我們先集中討論1949年實施的「375減租」政策,下一期我們將焦點放在1953年實施的「耕者有其田」改革。

 

375減租是定額租(fixed rent),不是分益租(sharecropping)

375減租政策在1949年實施。顧名思義,該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實施一個佃租額度的上限(rent ceiling),將這個上限設定為每年收穫量的37.5%。但是,這是一個誤解,而且正是這樣的「顧名思義」導致了這個誤解,甚至連維基百科上的「三七五減租條例」這個條目的內容都沒能避免這樣的誤解。

375減租政策對於租金的設計並非所謂的分益租,其佃租額度並非隨著每年收穫量調整的,並不是今年收穫1,000斤的稻穀,佃租就是375斤;而明年收穫2,000斤的稻穀,佃租就變成兩倍750斤。

事實上,375減租後的佃租上限是一個固定的額度,而且逐年不變。佃租的上限是根據當時各縣市的「375地租委員會」所制訂的「標準收穫量」的37.5%來設定的。當時政府將所有的土地依據其所在縣市、水田旱田以及農地等進行分類,然後用每一類土地的主要產物在1948年的收穫量,或者1948先前2到3年的平均主要產物收穫量,製作出一個標準收穫量的表格(見附圖)。每一塊佃租地則依照其所屬類別的標準收穫量乘上37.5%,作為其地租的上限。



▲375減租所根據的標準收穫量的表格。苗栗縣政府網站

由於部分水利設施在戰爭時遭到破壞,以及戰後初年缺乏肥料的緣故,1948年以及之前幾年的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1949年以後,尤其是1950年美援來台之後,每甲田地平均產量開始快速增加。陳誠在他的《台灣土地改革紀要》一書中就用數據顯示每甲平均產量從1948年到1952年成長了20%。這代表標準收穫量嚴重低估以後各年的產量,而且佃租占收穫量的比例在1949年以後逐年下滑。

更驚人的是,政大徐世榮教授在《土地正義》(2016)一書中指出,標準收穫量在1949年制訂完成後,至今從未改變過。

 

日本時代也是定額租,不是分益租

一個更少人知道的事實是,日本時代主要的租佃制度也是定額租。這一點在台大經濟系葉淑貞教授(2013)的《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一書中已經明白指出:「日治時代習慣上只有新開墾田、看天田、河岸田、低地田、浸水田、果樹園、山地等佃耕地才行分益租制度,一般的佃耕地多行定額租制度。」

換句話說,375減租政策並未改變定額租制度這個傳統,只是用強制的手段將租額降低了。

19世紀末經濟學家Alfred Marshall的理論認為,跟分益租比起來,定額租制度下佃農可以拿到租金以外的產出,所以生產意願較高,對促進農業生產比較有幫助。因此,將分益租改成定額租可能對促進農業生產有幫助。不過,既然375減租政策只是將定額租改成租金較低的定額租,顯然不會具備改善農業生產效率的效果。

 

375減租是價格管制

經濟學家對於價格管制政策一向抱著比較負面的態度,主要是因為價格管制容易造成市場的扭曲,而且價格管制施行困難、執行成本高,管制效果往往不彰。375減租政策作為一種價格管制,也免除不了這些問題。

第一,減租實施的當年以及次年都有大量的租佃糾紛案件出現,而根據葉淑貞教授的研究,日本時代租佃糾紛案件並不多。1920年代中期以前每年的個案都只有數十件甚至個位數,1920年代中期以後雖然糾紛增多,但幾乎每年仍然占全部佃戶的大約0.1~0.5%。減租後一年內光是退租糾紛案件就多達8,849件,其他案件大約有兩倍以上,占全部佃戶大約9%。到了1951年,退耕案件更增加到17,000件。

第二,更嚴重的是租金管制讓農佃市場萎縮,尤其是減租條例讓地主收回耕地非常困難,更是讓地主即使自己無法耕作也不願出租土地;而佃農即使不適合耕作也不願意退耕,因為退耕之後再難以租到農地。這使得台灣的農業土地與勞動力無法達到有效率的配合。

 

375減租條例一直到現在仍有效

很多人直覺上以為減租政策是遙遠的歷史,與現在無關,這也是很大的誤解。事實上,375減租條例一直到現在仍然有效。該條例對於租佃契約有許多嚴格的管制,其中一項規定業佃的契約為6年一期。所以一直到了近年,每到了6年一次的租約到期年,例如最近的2015年,各種租佃糾紛仍然頻傳。

例如依據375減租條例規定,即使租約到期,若佃農的收入不高,地主就無法收回耕地。另外,若地主的收入是負的,則因為懷疑地主收回土地之後會出售,則退耕案必須透過「耕地租佃委員會」調處。

因此,過去68年以來,減租條例的種種管制讓有農地的人不敢出租,沒有農地但有能力的人也租不到地,台灣整個農地出租市場就這樣被減租條例破壞無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13年全國美術展揭曉 國美館展出113件精彩作品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辦理之「全國美術展」(簡稱全國美展),2024年(民國113年)邁入第14屆,為台灣藝術界指標性賽事…
萬象更新話過年
炮竹一聲除舊歲,「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過年,新年好。過年,慶賀新年,說吉利話,討好彩頭,已成為世界各國、…
乾淨新能源 頁岩氣嶄露頭角
頁岩氣是從頁岩層中開採的天然氣,屬於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由於全球對天然氣的需求日漸增大,使成本更高的頁岩氣變得有利可圖。在北美成功開採後,…
南極洲的史前文明與神話
5月12日,中國的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半個中國為之震撼,山體滑坡,大地搖晃,生命的驚慌與呼喊震動了整個世界! 人們關注著那裡的災情,…
到埔里觀賞飛行傘 編織美夢翱翔藍天
為了編織一個展翅高飛的美夢,我們前往南投縣埔里鎮的新興景點──飛行傘起飛場──近距離觀賞,想像玩家們鷹揚萬里、超越巔峰的意境。…
習近平的夢:八方來朝
中共兩會後,習近平當局展開新一輪外交攻勢,繼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5至7日訪問北京後,時隔12年再次擔任巴西總統的魯拉(葡萄牙語:Luiz…
乞丐的最高境界
讀了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述的這個真實故事,才知道甚麼是乞丐的最高境界。 獻縣有一個乞丐名字叫王希聖,從小雙足殘疾,…
雲南菜館人和園 精緻小巧的人情味
創立於民國四十五年的「人和園雲南菜」,由當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雲南漢人共同集資開店,以傳統雲南漢族料理為主,希望能一解同鄉的思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