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庸時代要改變人類行為

一些大牌經濟學家現在主張要擴張貨幣及財政支出來提高經濟成長率。然而這些政策並不能解決長期的問題。
Thinkstock
第169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最近幾年很多人都在談世界經濟難再快速成長的問題,如新平庸、新常態以及長期停滯等用語,都是在談成長率變低的問題。很多國家所擔心的人口成長率乃至人口下降問題,也大部分是在擔心經濟成長率因而下降的後果。

 

全球需求不足,擴張政策有效?

全球成長率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請參閱陳博志,〈世界經濟還能快速成長嗎?〉《看》雜誌,125期,2012),而成長率下降後就不再需要那麼多投資,因此投資的需求就會減少,而使總需求和經濟成長率進一步下降。這可能造成經濟成長率長期下滑的惡性循環,也可能在短期就使經濟暴跌而出現硬著陸的現象。也許是因為擔心這種問題,有些大牌經濟學家現在主張要擴張貨幣及財政支出來提高經濟成長率。然而這些政策並不能解決長期的問題。世界還是需要為長期成長率下降的問題做更根本的調整。

長期使用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振景氣和經濟成長率是難以成功的。經濟成長率若只是一時低落,採用這些政策把成長率拉高之後政策即可以功成身退。然而若基本面上經濟成長率會長期處於較低水準時,要用這些政策長期持續把成長率拉到較高水準時,政策不只必須一直不停,甚至還要愈用愈強,累積下來的貨幣擴張和政府負債將超出政府和經濟所能承擔的程度。結果不是政策不能持續下去,就是其副作用造成更多經濟問題。

而除了需求不足之外,全球經濟成長也受到資源不足的限制。資源不足的問題不只在於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不足的限制,二氧化碳和全球暖化等過多的問題更可能使世界必須限制成長。很多人談到二氧化碳和暖化時都義正辭嚴,也提出很多減碳的目標和策略。但少人敢指責經濟和人口成長太快這兩項明顯的原因,而以降低這兩項成長為政策主張。

 

面對自然資源有限、極端氣候產生,人類很少自我檢討是「經濟成長和人口成長太快」這兩項明顯的原因。Thinkstock

 

技術提升,經濟必定成長?

有人以為技術的進步能降低甚至解除資源的限制,但現在技術進步仍未能解除資源限制,卻已很可能進一步先擴大需求不足的問題。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產業4.0這些發展很有可能使大量人力被取代,也許二十年後用目前一半的人力就可生產出和現在一樣多的生產。這並不表示我們的產量和所得可以加倍,因為總產量一方面仍受到資源數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需求不足的限制。

生產量增加一倍而沒有增加很多人們喜歡的新東西的話,需求不可能也增加一倍或更多。所以我們極可能面對的是生產能力提高很多,產量卻沒提高那麼多,不少能力因而未能投入生產,也就是失業率可能提高的狀況。而這也表示所得分配將更不平均,並且因為高所得者之邊際消費傾向常較低,以致可能使總需求更為不足,經濟也將更難順利成長。

 

政客為何追求高速經濟成長?

面對這種成長的障礙,經濟學家和各國的領導人士不該再用各種政策一味想維持高的經濟成長率,而應該更努力思考調整人類行為來因應低成長的可能性。但他們更清楚經濟成長率下降所可能馬上帶給他們的麻煩,因此他們仍採用各種長期而言是不好的政策。

高經濟成長雖有破壞環境和房價上漲等等不良副作用,但它更能解決或掩蓋仍多當前的經濟問題。如果GDP能快速成長,政府大量舉債來用時也不會使負債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銀行放款可快速增加而把呆帳占放款的比率拉低,各種建設很快就不敷使用而改建並將偷工減料的工程在出事前就拆掉。得到較少好處的人認為很快就可輪到他拿好處而使社會較安定,年金等制度可以寅吃卯糧或占下一代便宜而維持下去,快速成長也可以提高投資而有股讓經濟持續成長的衝力,很多錯誤的政策也會被成長的衝力和更高的GDP掩蓋掉。

由於快速成長有這種種好處,它通常可以使執政者更容易繼續掌權,也使經濟學家比較不會被認為沒甚麼用。因此領導人物和學者常努力想得到高成長,而較少去想怎樣在低成長時仍能使經濟社會順利運作,並使大家更幸福的方法。這類方法都不可能是速效藥或萬靈丹,多方面和長時間的努力及改變才能轉變目前這種追求高成長的習性。以下幾段只簡單說明其中四個可能努力的方向,即提高資源效率的生活方式、縮小供需差距的機制、文化精神和心靈的投資消費以及直接解決低成長之副作用的方法。

 

更多公園和更好的公共環境,能夠取代私家豪宅。圖為美國紐約中央公園一隅。李唐峰攝影

 

低成長時期,穩定社會四個努力方向

面對資源對成長所構成的限制,到目前為止較受重視的努力仍是要提升技術以降低每單位產出所需之資源,而想藉以維持高經濟成長。但如何在生產成長率甚至生產下降的情況下,透過資源更好的運用而提高人民福利,也是很值得思考的方向。我們若在制度和生活方式上能讓人們共享更多東西,同樣的資源和生產也可帶來更大的全人類福利。例如以公共運輸和共乘取代自己開車,以更多公園和公共環境取代私家豪宅,更方便的租賃、維修、回收、和二手貨市場,以及不必常修改或拆除重建的都市及建築設計等等,都可以在相同資源及生產量之下提供人民更高的福利。

目前全球需求不足的問題多靠擴張貨幣、赤字財政以及提高成長率以提高投資等近乎飲鴆止渴的方式在解決,或者把過剩的產品出口而變成出超來造成其他國家的困難。但各國也可透過金融管道、退休制度以及社會安全體系之改革和相互配合,而讓儲蓄不必過多,儲蓄資金也能轉成必要的投資財源,從而減少儲蓄太多而總需求不足的問題。

由於有錢人的消費傾向通常較低,將部分所得移轉給較窮的人也是縮小需求不足現象的方法之一。慈善行為和累進稅制及對窮人的濟助都有這種作用。若未來技術進步真的如前述讓很高比例的人難有工作,我們更須有一套制度把工作分給更多人做,以及對有工作的人課更高的稅來幫助沒工作的人。我們也須要求沒工作的人要做某些事情才能得到政府的移轉支付,以免這些人怠惰、自卑、甚至成為社會問題。

這幾十年的高經濟成長也有太高之物質成長傾向。這一方面消耗物資和自然環境太多,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物質欲望得到甚大滿足,而不知道還有多少東西可買,以致只好儲蓄太多或做誇示性的消費和金錢遊戲。如果我們能發展更多文化、精神、和心靈的生活,不僅可有較多消費支出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活品質,也可以較少耗用資源。物質成長減緩之後,發展文化精神和心靈生活應該也是歷史上人類文明提升的機會。

至於物質生產或金錢所得的成長減緩所可能造成的退休金準備不足,以及政府無法再大量舉債等問題,其實都有一些直接解決的方法。那些方法也許並不容易,但這些問題既然已不易甚至不可能再一直用高經濟成長來拖延不真正解決,我們還是該認真去想直接解決之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中國大學生 搶當掏糞工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年年說年年難。近日一條「大學生掏糞工上崗」的新聞,又將這個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3月3日,…
完成讓小孩「認同媽媽心意」的作品
花了三年完成攝影大師李屏賓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在決定開拍前幾天才意外發現懷了第二胎的導演姜秀瓊,是近年崛起的電影工作者。…
淚醒
父親!生命中曾經的恨,卻也是永遠的愛…… 父親在學校任教,嚴格教導之餘,也毫無保留給予我們最好的一切。要知道,現在許多人欣羨的軍公教,在三…
見證台灣奮發有為的年代 走訪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下)
(續前期) 不料,民國73年2月24日凌晨,命運重擊孫運璿。當他熬夜準備第二天立法院施政報告時突發腦溢血倒地。這致命一拳也重創台灣…
戈巴契夫獲俄勛章 民間感謝推動民主
二十多年前,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在高壓冷血的共產大本營蘇聯,啟動民主和自由化,…
小間書菜 從農村長出來的二手書店
拿一本書,換一把蔬菜?沒有看錯,這是宜蘭一間小店的創意二手書收購方式。開車駛入宜蘭縣的鄉間小路,兩旁田園風光讓人不由得心情愉悅,一不小心,…
側寫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
初見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時,腦中閃過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影像。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有那麼一點相似性。兩位都出生台北,…
ISIS囊中羞澀 籌資手法讓人瞠目
由於美國所領導的聯軍接連不斷的空襲,伊斯蘭國(ISIS)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緊張。ISIS控制的石油精煉廠、油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