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排擠我的錢

政府的補助可能產生「排擠效果」,也可能產生「帶動效果」。
Thinkstock
第159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經濟學家常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各項公共政策的效果」。探討這個效果有兩個目的:第一是了解該政策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第二是該政策實施有沒有造成「意外的效果」。

關於政策的意外效果,筆者曾經介紹過兩個台灣的例子:老農津貼與全民健保兩個政策。前者的意外效果是當政府發給65歲以上老農一筆現金津貼時,會使得子女原本給予老農的私人撫養金減少。這是因為子女們可能會考慮到父母既然已經得到了政府的補助,就不需要再給他們同樣額度的撫養金了。這就是公共津貼對私人撫養產生的一種「排擠效果」(crowding-out effect)。

全民健保的意外效果就更加奇妙了。過去的經濟學家發現,全民健保的實施會使得無子女的人提早退休,使得人們降低儲蓄、增加消費,甚至還會降低已婚女性的就業率。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另一個公共政策的意外效果:政府補貼對私人善款的排擠。

善心捐款有外部性

講到外部性,抽煙往往被視為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一個吸煙者產生的二手煙會對身邊的非吸煙者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就是負的外部性。抽煙有外部性很容易理解,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捐給慈善團體的善款也有外部性,這就比較奇怪了。

如果你想要捐款,應該會希望將錢捐給需要的人或者慈善團體。如果一個慈善團體已經得到了很多善款,你大概會覺得這個組織已經不那麼需要你的捐獻了,於是你的捐助動機就會降低。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某慈善團體的捐獻,將會降低其他人對同一個團體的捐獻,這就是善款的外部性。

政府補助排擠私人捐款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慈善團體得到一筆政府的經費補助,可能也會降低民眾捐獻的動機,這就是政府補助對於私人捐款產生的排擠效果。

早在1989年,美國的經濟學家Bruce Kingma 就利用美國的資料研究後發現,政府給慈善團體的補助會排擠掉私人的捐款。他也發現這個排擠效果不是一比一的,也就是說一塊錢的政府補貼所排擠的私人善款少於一塊錢。經濟學家將這種程度的排擠稱為「部分排擠」(partial crowding-out),有別於「完全排擠」(complete crowding-out),也就是一比一的排擠。

是善心減少,還是募款不力?

原本學者們認為排擠效果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政府的補助讓人們捐款的動機下降了,也就是善心減弱了。但James Andreoni 跟Abigail Payne 兩位經濟學家卻發現了另一個原因。

兩位學者研究美國的慈善團體,發現那些收到政府補助的慈善團體會比較不努力去募款,也就是比較會「打混摸魚」。他們的估計顯示,每收到政府1,000元的補助,平均一個慈善團體會減少265元在募款活動上的花費,也會減少雇用專業的募款人員。

換句話說,政府補助的排擠效果有兩層:善心人士們可能會減少私人捐獻,以及慈善團體本身也可能會怠惰。政府雖然是基於美意來補助慈善團體,但這些負面效果應該是出乎政府官員意料之外的。

有擠出去也有擠進來

不過,人的行為決策過程往往反映了各種複雜的動機與條件限制,學者們也發現到並非每一個政府補助的案例都會發生上述的排擠效果。在某些案例上,經濟學家就發現政府的補助不但沒有發生排擠效果,反而出現了「帶動效果」(crowding-in effect),增加了私人的捐獻。

Jyoti Khanna 以及Todd Sandler 兩位經濟學家研究英國政府對各慈善團體的補助,就發現了這樣的帶動效果。他們的解釋是,政府如果給了某慈善團體補助,等於向大眾宣告這個慈善團體的信用,這產生了一種正面的「標籤效果」。同時,民間的捐款者們可能會覺得該慈善團體收了政府的錢之後,政府會對該團體施以監督,這反而使得捐款人更相信該團體的弊端會減少,於是他們的捐款不會被濫用。

John List 跟David Lucking-Reiley 兩位學者則是研究另一種「標籤效果」,這個效果來自於募款單位的起始資金(seed money)。他們設計了一個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來比較以下兩個募款案例哪一個更容易募款:第一個案例說募款已經完成了65%的目標,另一個則說只完成了10%。結果顯示前者能夠募到後者六倍的捐款,不但捐的人較多,平均的捐款額也較大。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捐款人比較願意捐錢給一個比較有希望達到目標的項目。換句話說,大家比較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我的前半生》 浮華世界的生命難題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北京剛下檔的熱播劇《我的前半生》替這句話下了最佳的註腳。這部都會時裝劇演的是老哏:外遇、三角戀等,…
H1N1新型流感傳播太快 世衛不再統計
根據世衛組織網站最新發表的公告,H1N1新型流感病毒的傳播速度幾乎是其他病毒的10倍,創下流行病毒傳播速度的最快紀錄。…
始終如一的「正藍營」 程凱力不願妥協的反共之路
在台灣民眾掀起大罷免行動的時刻,一位來自深藍體系、卻選擇自我突破的政治人物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他是程凱力,現任「中華保台反共復國黨」祕書長…
羅孚慶壽 龍蛇混雜
1月6日晚,香港有一宗為報壇前輩羅孚92歲的祝壽活動,除了家人與舊部外,還有經歷過「否定之否定」的明報創辦人查良鏞(金庸),愛國世家出身、…
《厲害了,我的國》vs.《看見台灣》
展現中國「舉世矚目成就」的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3月初在中國一上映便登上中國票房冠軍。這部影片運用大量空拍畫面展現所謂中國特色,…
分配不均和權貴資本主義帶來的危機
近幾年,分配不均的問題在全球早已引起高度的重視和紛爭,反全球化運動、占領華爾街運動,乃至於我國的太陽花學運,都和分配不均的問題有關。…
那一年 我們一起走上街頭的「自由之夏」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陳為廷,7月28日在電腦前氣憤地看著那幾天的新聞,「走路工」事件正鬧得沸沸揚揚。他在臉書上看到一篇轉貼文,…
在地攝影師陳柏銓記錄鄉土「讓年輕人回家」
這堂課,陳柏銓教你──「人生的路並不窄,生命有無限可能。」 翻開厚厚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一張張雲林鄉土照片映入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