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人才?不,台灣缺的是環境!

美國矽谷,全世界科技人才的聚集地。
Getty Images
第149期
劉佩絨

專訪慧榮科技總經理苟嘉章前,記者在慧榮公司公告牆上看見了大大的「徵才訊息」,裡頭羅列了數名職位需求,最後則是寫著「介紹成功者將有獎金」。早有耳聞慧榮科技員工待遇不薄、獎金名目眾多,沒想到的是,連介紹新進人員都有獎金可拿!難道目前台灣的科技業,真的那麼缺人才嗎?

台灣「人才出走」已經是不斷被討論的熱門話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2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外移人口中,高教育者(大專畢業)比率達61.1%,是世界第一,遠高於第二名印度的50.9%。可見高階人力外流情形嚴重。此外,英國牛津研究機構和國際知名人力資源管理顧問韜睿惠悅(Towers Watson)所發表的《全球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報告顯示,到了2021年,台灣可能是所有調查國家中,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

台灣在過去三十年間,從以中小企業貿易為主體的經濟體,逐步變成高科技製造代工的矽島,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半導體強國,更培育出全球晶圓代工冠軍的台積電、全球第二大IC設計的聯發科技,靠的就是高科技人才日以繼夜的打拚。今日,科技產業各領域的規模已經建立,教育水準、生活環境也比幾十年前好,為何人才卻因此不見?

 

智研科技總經理鍾鼎邦。丹尼爾攝影

 

固守代工 走不出低薪漩渦

台灣的歐洲商會,最近發布一項《2014台灣薪資與就業預估》調查報告指出,受到中國對台灣人才的磁吸效應影響,有四成企業認為台灣今年仍將面臨專業人才短缺情況。報告中直指,薪資偏低是台灣人才外流主因。

根據主計處統計,2012年台灣實質平均薪資為44,739元,比起15年前1998年的44,798元還要低。台灣的實際薪資不但凍漲,甚至倒退15年。從名目薪資來看,台灣從2002年至今,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增加約1%,但韓國增加了超過50%,目前韓國大學畢業新鮮人的起薪已經是台灣的2.6倍。

數十年的產業轉型效果不彰,是造成薪資低迷的主因之一。早期台灣的產業定位是世界的代工廠,用低廉勞力賺取微薄利潤,等到工資上揚、環保意識抬頭後,就只能遷移到更廉價的勞力、土地與租稅優惠地區。

慧榮科技公司總經理茍嘉章觀察指出,台灣企業長期幫大廠代工,已經嚐到低風險、高收入的甜頭。「所以過去高利潤的訂單一大堆,這些老板賺得不亦樂乎。」但是今天的PC產業萎縮,利潤越來越低,「代工」不再是有賺頭的行業。茍嘉章說:「台灣缺乏的是真正國際觀和整體布局的視野。」

智研科技經理鍾鼎邦認為,台灣人的素質和教育程度都不差,在正常的環境下台灣應該會逐漸進步,但問題就出在當年產業面臨轉型時,正好中國有現成便宜勞工,於是許多中小企業便放棄升級選擇西進,失去了提升的機會。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加上全球景氣至今未能好轉,未來電子代工廠毛利率恐怕將會從「毛三到四」(毛利率3%至4%)轉為「坐二望一」(毛利率1%至2%)。即便產業重心已從傳統產業轉向電子業,除部分業者轉型成功外,多數仍擺脫不了代工宿命,想的還是如何取得便宜勞力、土地、租稅優惠,持續深陷在降低成本的遊戲規則中,薪資自然難以上漲。

 

關於台灣大學教育是否有學用落差,各界有不同觀點。圖為台大校園。Getty Images

 

學用落差 誰的責任?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公開強調,台灣企業需要更多創新人才,但創新人才需求,並非絕對要博士生。他強調,台灣不需要148所大學,也不需要三十多所研究型大學,台灣需要的是技職型學校以及更好的教育文化,而非靠背誦來學習及通過考試的人。對此,苟嘉章抱持相同看法,他也認為政府除了從教育著手外,更應協助產業建立健全的產業鏈,形成聚落,市場機制自然就會形成,人才交流才會正常。

2013年OECD公布2012年國際學業評比分數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台灣15歲學童平均數學分數在65個國家中排名第四,閱讀能力排名第七,《經濟學人》雜誌將之歸功於亞洲人勤奮的特性。這也顯示台灣的教育體系,事實上是可以培養出優秀人力。

面對產業界的呼籲,台大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洪士灝認為,應該是企業要主動關心人才的培養,而不是將責任推給政府和學術界。他說:「企業開出來的條件很多,要畢業生態度好、要吃苦耐勞、要有學習能力、要馬上可以解決問題,又要他們甘願領不高的薪水,坦白說學校沒有辦法訓練這種人才。」

智研科技經理鍾鼎邦的見解和此相呼應,他認為台灣的學用落差現象並不嚴重,「以公司的角度來講,還是要花公司的資源訓練人才,對企業主來講這是必須要付出的基本成本,要得到員工的反饋,就必須要先付出。」

洪士灝以微軟、Google這些知名科技公司為例解釋:「他們知道在這個科技業裡面,只要放鬆一陣子沒有回到領先的地位,很可能就萬劫不復,所以他們知道要好好利用人才,要去搶人才。所以美國很重視人才的培育,而且企業是集體性地去這樣做,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可以為產業所用。」

目前亞洲公司大規模培養人才,以韓國三星最為知名,洪士灝說:「有位在IBM研究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訴我,韓國三星一直希望能夠由他們出錢,送一些工程師到IBM實習幾個月。但是台灣的學術界是問IBM研究中心要不要出一些錢,讓我們能夠送一些學生去學習,作法完全不同。」

慧榮科技設計協理錢昱瑋也提到在與韓國三星開會時,發現十個韓國人當中有六個會說中文,「而且光從口音就分辨得出這些員工之前是被派到哪個地區,結果他聽得懂我們的話,我們聽不懂他們的。」競爭力落差,顯而易見。因此苟嘉章也強烈建議新鮮人應「多出去闖闖,增加視野」。

 

新竹科學園區面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強力競爭,近期陸續傳出陸資IC設計公司以二到五倍的薪資挖角的消息。Getty Images

 

台灣人才 全球搶著要

今年6月底,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相關部門指出,未來將成立1,200億人民幣(約5,900億台幣)的投資基金,扶持中國半導體產業。其中台灣人才成為大陸企業最優先爭取的對象。隨後,新竹科學園區便陸續傳出陸資IC設計公司以二到五倍的薪資挖角的消息。面對搶人如搶錢的陸資,洪士灝警告,台灣企業如果還不轉型,未來將會失去產業主導能力。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目前台灣每年移出約三萬名人口,絕大多數是專業領域的白領。這些人才流失到哪裡去呢?不外乎是薪水更好、市場更大、升遷發展彈性更大的中國;或者是所得稅率更低的香港,以及移民政策與環境對外國人更友善的新加坡;又或是所得稅率雖重,但生活品質比台灣好的美國、加拿大跟歐洲等。

誰說台灣人才沒有競爭力?這些國家正極力向台灣人才招手,只要有心克服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幾乎都找得到機會。

然而面對低薪環境與惡性競爭的產業,我們可以怎麼做?前清大教授彭明輝認為,在學界被論文綁架、政府官商勾結的情況下,民間的力量此時格外重要。「現在台灣非營利組織要有能力做政策研究,沒有的話,只有呼口號要求政府,哪能落實?不能只有要求、主張,卻看不到未來的政策。」他強調社會環境應培養不同非營利組織(NGO),有各種主張、政策,才有可能促成改變。

「政府的美跟醜,是企業與公民團體在較勁。如果公民團體贏,才有辦法把政府法律制度糾正過來,讓財團跟雇員之間得到平衡。」如何將NGO成功組織化以對抗組織化的企業體,則是要仰賴台灣目前正在萌芽、發展的公民力量。

 

相關文章:


慧榮科技攻占全球第一的祕密

從矽谷到台灣 苟嘉章寫下一頁傳奇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CEO 印度裔為何完勝華裔?
他們有搞笑的口音,在電影、電視劇裡常常被模仿;他們吃辛辣食物,不辣不爽;男人戴著大大的包頭,女人穿著鮮豔的紗麗。他們,…
南橫公路頂端的人間仙境
想體驗漫步在雲端,和雲霧攜手共譜森林舞曲的夢幻滋味,海拔2,320公尺的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應該是最佳的選擇了!…
江鳳英背後生生不息的愛
楓樹社區的靈魂人物江鳳英常說,自己只是一根繩子,把願意付出的人串在一起,就像樂曲演奏,只要起個音,把各種音符串起來,…
三國戰將趙子龍勇冠三軍的奧祕
古代的三國雖然是動亂的時代,但在這個時代中出現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感動了後世許多人。尤其是現代的商人更看出其中的商機,推出了許多電玩遊戲,…
補助托育政策是不是政策買票?
二十多年來我國出生率逐年下降,少子化問題嚴重,但政府一直拿不出有效的對策,近年來甚至連百萬徵求一句口號這種方法都弄過而沒有甚麼效果。…
外界對中國的三大誤判
過往國內外對中國的觀察經常是「中共團結穩固、中國經濟崛起、中國社會穩定」等樂觀說法,可是事實上,早已有所轉變。…
透視四大奧運女將關鍵成功特質
運動員在競技場上激烈地競賽,體能與技巧表現得好或壞,完全反應出競技場外辛勤付出的多寡。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運動員的汗水背後,…
暌違兩年 中美重啟人權對話
中斷了兩年多的中美人權對話於5月13日和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這是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雙方首次舉行人權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