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救的夢想正在實現

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門更名為「自由廣場」,也標誌著台灣自由民主的演變過程。
Fotolia
第147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整整五十年前的9月,台灣發生了一個爆炸性新聞:當時深得政府器重、曾被評為「十大傑出青年」的台大政治系主任彭明敏教授與兩名學生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結果三人被逮捕判刑。

五十年後回顧這個宣言,更令人感到,這是一份勇敢的宣言。在當時那麼嚴酷的白色恐怖下,彭明敏們竟敢喊出推翻國民黨專制,建立自由台灣。其勇敢,其英雄氣概,在嚴重缺乏英雄的今天再回首,更加倍令人欽佩。

這也是一份智慧的宣言。五十年後的今天來看,宣言內容不僅沒過時,反而更具前瞻性,可作為台灣方向的綱領文件。因為第一,它明確指出台海兩岸是兩個國家,「『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第二,它首次呼籲台灣人拒絕共產黨、推翻國民黨,在國共之外尋求「第三條道路」,即台灣人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第三,它強調普世價值,提出目標是在台灣「使人類的尊嚴和個人的自由具有實質意義」。它不是從國族血緣出發,而是信奉自由主義理念,這跟美國建國先賢傑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一個價值軌道。

半個世紀過去了,彭明敏等代表的台灣人民自救的夢想,實現了多少?

雖然那個逮捕彭明敏們的黑暗時代已經結束,台灣人民用選票「推翻了」國民黨一黨領政,但隨著對岸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崛起,中共對台灣的威脅和統戰更為強化。台灣內部的統派又跟北京遙相呼應。彭明敏們五十年前那個「台灣自救」的夢想,好像仍遙不可及。

 

外省人國家認同的變化

 

但透過表層的迷霧,深入觀察台灣這些年的變化,可清楚地看出,這塊土地不僅正發生巨變,而且是朝向彭明敏們的「自救之夢」。這從十年前(2004年)法國學者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在台灣出版的專著《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中的統計數字,跟今天的做個對比,就更可清楚看出。

這本書是高格孚根據在台灣做的問卷而寫的博士論文。該問卷調查跨度有十年(1987-1997年)。調查顯示,高達50.3%的受訪者認為,兩岸統一是政府應該絕對堅持的政策。問為甚麼要統一?有72%說台灣屬於中國,62%認為台灣太小,51.4%回答是為了讓中國在世界上揚眉吐氣。

雖然當時的台灣居民對中國的認同那麼強烈,但敏銳的高格孚還是發現了細微的真實之處。他預測台灣正發生「本土化轉折」,因為強烈的統派中,老人居多,越年輕的,越偏向本土化。即使統派人士,「也僅在表達政治理念時才出現統獨之爭;在日常生活中仍是以台灣本位為主。」例如問卷結果顯示,最主張統一的人士,他們心目中最優先的關切對象,還是台灣的經濟穩定、政治民主自由、台灣的安全。環保問題、生活質量、社會治安等則列為次要優先,與中國大陸統一等問題,則被列在優先次序的最末位。也就是說,生活與事實上的認同是一回事,到了選舉時刻,如何選擇又是另一回事,這有很大的差別。由此高格孚得出這樣的結論:「外省族群有無可避免的台灣化趨勢。」

 

柏楊的兒子「根在台灣」

 

當年在他這本新書的發表會上還有個小插曲,也印證他的預言:出席的作家柏楊致詞時說,他在台灣是「外省人」,但回到中國大陸,他又成了「台灣同胞」。柏楊認為「省籍問題早晚會隨著時間過去」。他說曾要求兒子到中國河南「尋根」,看看他父親的墳墓,卻被兒子拒絕,兒子說他是台灣人,「根就在台灣」。柏楊對此「憂喜參半」:「憂的是怎麼可以不去看我的父親、他的祖父墓呢?」喜的則是兒子認同台灣(雖然他本人到死都是統派)。

高格孚可謂高瞻遠矚,他的書發表距今十年,其預言已被現實證實。台灣過去這些年的民調,贊成兩岸統一的比例一路下降。今年有兩個重要民調,一是3月份《遠見》民調:只有10.7%贊成兩岸統一(其中4.4%認為先維持現狀再和大陸統一、6.3%表示台灣應盡快和大陸統一),高達61.0%不贊成統一。另一組問卷中,有49.7%贊成台灣最終應該獨立,31.8%不贊成。

今年7月台灣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發表的關於族群認同和統獨問題的民調更說明問題: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升至60%,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3.5%,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占32.7%。

高格孚做台灣民調的時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占80%以上,現降至3.5%。那時主張跟對岸盡快統一的占50%以上,現降至6.3%。這兩組數字,展示台灣的巨大變化。

 

「閾境性」與台灣主體

 

在高格孚做調查的90年代,即使那些贊成統一的外省人,涉及選舉等政治議題時,有強烈統派意識,但在平常生活中,仍是台灣意識優先。而今天,這種台灣優先、這是自己家園的認知,即使在外省人中也相當強烈。像柏楊的兒子那樣不去中國拜祖,而認為自己的根在台灣的年輕一代,更是普遍認同台灣。

高格孚2011年底又推出研究兩岸關係的新著《中華「鄰」國》,再發預言:台灣對中國具「閾境性」(閾是門坎的意思),因台灣的獨特歷史、人民認同變化、地緣位置(兩岸隔有海峽)等,使台灣跟中國交往中,無法被邊陲化或邊緣化。「閾境性」讓台灣可以成為自己決定未來的「主體」。也就是柏楊兒子所說的「根在台灣」。高格孚認為「根很重要」,這是主體,預示著台灣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這個選擇,不就是五十年前彭明敏等人提出的台灣自救之道嗎?

所以,雖然表面上國、民兩黨都在向中國靠攏,但在真實的台灣社會,在台灣人民心中,五十年前《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中所追求的夢想,不就正在成真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日劇《彼得的葬列》 探討良知問題
有沒有一種東西叫作「良心」?他長得甚麼樣?甚麼顏色的?誰曾經看過他?如果你是藝術家,你如何捕捉良心?你如何呈現他?你如何以良心為主題,…
春天的小菜
今年的冬天又濕又冷又長,讓保暖衣物總是不暖,電熱器總是不熱,甚至熱湯不燙,洗澡水不溫,總算讓台灣人領略什麼是苦寒的滋味。…
主廚談阿基師:敬業精神無法比
阿基師身為福容飯店行政總主廚,他的下屬 是如何看這位老師傅? 漁人碼頭福容大飯店主廚陳慶豐,有著27年的廚師經驗,曾在來來大飯店學藝,…
政黨輪替對尋租行為的影響
2016大選結束,我們又進行了一次政黨輪替。投資界的朋友見面免不了要談大選結果對股市和經濟的影響。許多好友都從藍綠的觀點提出精闢見解,…
文言文之愛恨情仇錄
教育部計畫大幅縮減國文課本中文言文的比例,我不贊同,不過莘莘學子面對古文的苦惱,我倒頗能體會。 高中時,我是國文老師眼中的冥頑之徒,…
大媒體小故事
16. 山雨欲來   新聞媒體最怕被別家媒體報導,因為總是沒好事。 東科媒體集團數個月前為了擴大報導面、加強即時性而進行的「全民記者」計畫…
馬利諾廚房 用愛烘烤手工麵包
位於台東縣東河鄉的「都蘭」部落,是東部海岸南段最大的阿美族部落。被觀光客戲稱「都蘭三包」的東河包子、都蘭國小書包和馬利諾廚房手工麵包,…
「地獄烈火」熔煉澳洲精神
2月7日那個週末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山火震驚了全澳,也震驚了世界,這場被稱為「地獄煉火」的大火災,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