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有朋友找我去一些小團體或讀書會講投資的東西,這些小團體的成員不是事業有成的「人生勝利組」、就是積極進取的「年輕有為組」。對於資深的人生勝利組而言,說實在的,他們都老謀深算,會不會投資理財已經不要緊了;但對於年輕有為組,卻影響甚大。
這些年輕人其實不簡單,能在大環境不景氣之下,成功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當他們躊躇滿志,想要大展身手用錢滾錢時,往往會嚐到理財不慎的苦果,把辛苦賺來的資本輕易虧掉而心痛不已。他們最大的疑問是:「我已經很努力地把投資功課做好,為甚麼績效還是不好,甚至於慘賠呢?」
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我自己也是過來人,但有時連過來人也很難說清楚。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金融市場是個「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因果關係模糊而且多重,具有不可預測性,而且會自我調適、演化。(沒關係,大部分人都不看懂這段內容。)
簡單說,做股票和彈鋼琴不同。學鋼琴,一般人認真學個一千小時,大概就有一定的水準了;但做股票,就算你天天看盤研究,頻頻進出,也不見得有好成績。因為股市裡每個人都很用功,也很聰明機警,並隨時調整策略。每個人都想賺錢,每個人都不斷出招,但最後,總是有人輸、有人贏。長期而言,輸家居多。
不過以上的解釋,只能讓我們放棄天真的想法,明白股市不是努力研究就保證獲利,卻沒有指出可行的策略或方向。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思維導引。幸好,大自然生態系和人類社會都是複雜系統,經過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演化,產生一些大自然和社會的智慧,可以供我們參考。
舉例來說,一個基層員工如果表現優秀,公司會把他升為主管,但這位新主管如果沒有領導能力,馬上就會從優秀員工變成差勁的主管。表面上,這是簡單的管理技能問題,但本質上,這是社會學上的階級轉換問題:一個人從被領導階級變成領導階級,這是非常大的轉變!
根據韋布倫(Thorstein Veblen)的理論,這種階級的分化,遺傳自遠古社群,領導者從事狩獵、戰爭、祭祀等高階工作,而被領導者則負責耕作、烹飪、紡織等(低下的)工作。兩個階級之間的最大分野就是掠奪與被掠奪。
因此,當一個基層員工被晉升為主管時,相當於他必須從一個農夫變成軍官,以領導部屬作戰。很多人會因個性不合而適應不良,最後卡在企業的階級矛盾裡而大志難伸。但少數人卻能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一路升上CEO,從事企業購併、股票上市、開發新市場、或是組織改造、挖角裁員等轟轟烈烈的大事。
總之,羊是羊,狼是狼,一下子要變換角色可不是容易的事。
同理,當我們要用第一桶金去賺錢時,等於是從薪資所得者轉變成以利潤或租金致富的企業家或地主。這也是一種跨界的角色轉換,一點兒都不容易。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從被掠奪者變成掠奪者,從羊變成狼。這不只是角色的轉換而已,更是思維、習慣和生存策略的轉換。
如果我們只是一隻很用功的羊,卻跑去參加掠奪遊戲,其後果可想而知。當報章雜誌、股市專家、或是「朋友的朋友」告訴我們該買甚麼股票或投資哪種基金時,我們用盡了各種基本分析或技術分析知識去研判操作,卻毫無警覺性,不知道自己隨時會被猛獸所掠食,最後當然容易淪為別人的晚餐。
長期在股市上有所斬獲的少數人,一般來說都是掠奪者,像狼一樣地凶猛或狡猾。對他們而言,掠殺不只是生存之道,更是一種快感,他們絕不是「吃素的」。下次你碰到一位和藹可親、手戴佛珠的股市高手,熱心地教導你股市進出要訣,或更直截了當地報你一支明牌,你應該知道,這人不是假佛心、就是假高手,無論如何,都不該聽信他的話。
但這並不表示扮演掠奪者(狼)就一定成功,而扮演被掠奪者(羊)就一定失敗。因為在一個系統裡,狼和羊的數量消長,總是在一個動態範圍裡。當「狼口」過多時,必然會有些狼會因食物短缺而餓死;而當「羊口」過多時,當一隻狼是很幸福的,食物不虞匱乏。奧莫羅德(Paul Ormerod)在《敗部經濟學》(Why Most Things Fail)中用鷹和鴿模型來解釋掠食者與被掠食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並描述在何種狀況下有利(或不利)於掠食者(或被掠食者)。也就是說,鷹和鴿各有優缺點,你可以視情況採取鷹策略或鴿策略。
最後,回到一桶金的問題上,如果我們不是優秀的狼,倒不如安分地當一隻稱職的羊,並且遠離掠奪戰場──離股票市場遠一點──這樣或許能累積一桶又一桶的金。(諸君請放心,我手上沒有戴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