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阿里山樂野部落的鄒族勇士方政倫,透過自我摸索種植、加工咖啡豆的技巧,在全國咖啡豆評鑑勇奪冠軍,帶動阿里山一波種咖啡熱潮。
雖然八八風災將阿里山道路毀損得柔腸寸斷,方政倫的咖啡館「鄒築園」開幕後僅七天就慘遭波及,災後的半年沒有一個客人上門。但咖啡熱並沒因為風災而降溫,越來越多的部落成立了產銷班,開始自己種植、銷售咖啡,方政倫也會到各部落上課、分享經驗,希望進一步促使阿里山的咖啡產業走向成熟。
方政倫分析,阿里山地區最主要的茶葉產業,由原住民自己後製加工的很少。原住民大多投入種植工作,行銷與通路則多由漢人把持,大盤商收購茶葉後到山下販售,原住民能賺到的利潤很少。相形之下,咖啡是一個新興產業,插足的漢人不多,做慣了茶葉的盤商進入咖啡市場的意願也不高。
因此,咖啡有機會發展為屬於原住民自己的產業,山美部落、里佳部落、特富野部落紛紛成立咖啡產銷班,用農業組織的力量投入,也吸引了一批原住民年輕人加入。方政倫特別提到了「特富野部落」的產銷班,由13位部落原住民青年組成,平均年齡在三十歲以下,為當地的咖啡產業注入了活水。
畢業於東吳大學資訊工程系,被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找回部落幫忙,現今擔任協會總幹事的特富野部落產銷班班長湯文賢,是該團隊中唯一年齡超過三十歲的年輕人,他風趣活潑,每講幾句話就來個玩笑,身旁的人總是笑聲連連。
湯文賢談到,在自己的部落裡,七、八年前就有一批老一輩村民種植咖啡豆,但一段時間後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好做,加上原住民最欠缺的行銷與通路的問題並未解決,所以咖啡產業當時無法發展起來。
直到方政倫2007年獲獎打響阿里山咖啡的名號後,湯文賢便經常找方政倫聊天,請教種咖啡的技巧。2008年,湯文賢號召部落年輕人組成產銷班,一方面藉由農業組織的方式向政府申請補助,購買咖啡加工機器,收購村民種植的咖啡豆後統一後製以保證質量;另一方面,也找方政倫前來上課,希望引進新的、良好的種植觀念,讓村民能精進咖啡豆的質量。
針對原住民農業發展的最弱項――行銷,湯文賢寄望「特富野部落」的年輕團隊能打開新局,於是和台大的行銷課程結合,把學生的創意分成五年計畫,逐步實踐,也積極參加各種展售會,打響自我品牌名號。
特富野部落4月到10月是種茶的季節,其餘的月份以種咖啡補上,若咖啡產業能發展起來,村民全年皆可有收入。雖然目前還是處於小虧的狀態,但湯文賢信心滿滿,他相信在原住民青年的投入下,咖啡產業很快地就會在特富野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