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國大陸挾大批「廉價勞工」之勢,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台灣也開始出現傳統產業外移現象。台明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肇睢在多次考察後發現:如果單純只考慮土地與人力成本因素,企業將陷入不斷遷廠而無法永續經營的惡性循環,不但無法培養卓越的研發能力,更無心擬訂長遠規劃或進行成長性策略。2005年,林肇睢痛下決定──「根留台灣」。
林肇睢認為,即使是先進國家,其實都還是存在著升級後的傳統產業。突破產業外移迷思的台明將,開始推動「玻璃產業群聚」來打造根留台灣的環境,進而布局全球。
推動產業群聚 先付出以贏得信任
林肇睢表示:「如果每個個別廠商都汲汲於獨自擴大產能來接單,一旦整體產能過剩,勢必造成設備閒置、營運成本增加和資金積壓的風險,這樣反而降低競爭力。」因此,他放棄擴大台明將生產規模的思維,改採「群聚策略、集體作戰」來增加產業競爭力。
在中小企業家數占企業總數超過九成以上的台灣經營環境中,人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單打獨鬥可說是市場鐵律。看似「一盤散沙」的台灣玻璃產業,如何能轉瞬間「聚沙成塔」?
打從推動「產業群聚」開始,同業的懷疑便不曾停過。面對這些,林肇睢不但沒有被擊退,反而更加積極、樂觀地向前走,以誠意和包容來化解不同廠商加入群聚的障礙。如果遇到值得信賴卻沒有資金與設備的廠商,台明將也以「資金協助、訂單分享」的方式輔導創業。這份「先付出」以贏得信任、「只問耕耘不求回報」的商場逆向思考與運作,反而讓戰鬥力無限延伸!
林肇睢笑說:「把蠟燭分給每個人,我自己不就亮了嗎?」
「以分享凝聚共識」對台明將及其上、下游廠商都是一種考驗與突破,但林肇睢堅持以「分享、信賴」團結同業,不但改善了協力廠商的困境,也讓玻璃團隊得以藉此轉型,落實根留台灣。
就連原本凍結在台投資轉而前往中國設廠的玻璃原料大廠——台灣玻璃公司,基於台明將的號召力,又切實看到玻璃產業群聚效應逐漸發酵,在相隔十五年之後,終於決定重新在彰濱工業區投資二十餘億元建設新廠,並於2006年正式生產。
國內玻璃產業首次大團結
而開發數年但閒置情形嚴重的彰濱工業區,也因為玻璃相關業者的進駐而突然熱絡起來。從堪稱亞洲地區最專業玻璃展的「玻璃嘉年華會」到「台灣玻璃館」的興建,成功打造了第一個以生產、製造為主的玻璃產業加工專區。其規模不但創歷年紀錄,也是國內玻璃產業的首次大團結。
2006年3月,林肇睢還號召十餘家玻璃相關業者,以「台灣玻璃家具」──TGF(Taiwan Glass Furniture)為品牌,參加台北國際家具展。為了催生此次的聯展,林肇睢決定自己帶頭做起,召集同業商議分工與配合細節。會議中,團隊成員曾因聯展時公共洽談區及走廊位置如何分攤的問題,一時僵持不下。
林肇睢默默聽完爭議之後,只交待公司人員:「吃點虧沒關係,台明將只用一個攤位,將其他三個攤位挪去當洽談區。」不僅如此,林肇睢更獨自出資拍攝團隊形象宣傳影片,將台灣玻璃家具王國的潛力與實力推向國際舞台。
由於他的無私,終於化解了伙伴對於聯展的不信任和質疑,更激發了大家為大局著想的凝聚力。最後TGF不僅在台北國際家具展中一炮而紅,原本的TGF更進而擴大為「台灣玻璃團隊」TTG(Team Taiwan Glass)。於2007年遠征中東杜拜參加國際家具大展、獲得極高評價。
林肇睢說:「回首來時路,創建之初大家都抱著懷疑、觀望的態度,但是我的信念是,既然是夢想就要勇敢去實現,唯有自己跨出去,做出成績來,才會有跟隨者、參與者。」
以台明將為首的台灣玻璃團隊,實現了守住台灣、航向國際的願景。
(本文整理自《看》2007年第2期「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