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臉譜

竹崎陶藝家李俊蘭的陶藝之旅

 竹崎陶藝家李俊蘭的陶藝之旅
陶藝家李俊蘭走實用陶瓷創作路線,作品深具竹崎在地特色。
曾漢東
第84期
張詠曦
為陶瓷藝術築夢踏實 ---- 在陶藝領域熠熠生輝的李俊蘭,關心台灣這片土地之餘,更將夢想傳播至其他國度,致力於協助帛琉復興失傳了30年的陶瓷文化……

在峰巒連綿的嘉義山區,車行在環繞的山路上,幾經峰迴路轉,終於找到了隱身山林中的「蘭山創藝工坊」。在沒有路標、沒有招牌的情況下,若非當地友人帶領,要找到它還真不容易。

「蘭山創藝工坊」位於嘉義縣竹崎鄉龍山國小後方,說是在半山腰,但感覺上已然在山之顛了。站在工坊遠眺前方,層巒疊嶂、雲霧繚繞,景色之美難以文字形容。

現在正是棗子盛產期,來的路上,看到許多農民在自家前面擺攤賣棗子。除了棗子外,「十月龍眼」也是這裡相當有名的農特產。「蘭山創藝工坊」的主人、現任吳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的李俊蘭說,自己就是龍眼餵養長大的。

李俊蘭生長在傳統的農村家庭,家裡種植了三公頃的龍眼樹,求學時期,每到寒暑假都必須回家幫忙農務。土生土長的他對家鄉有份濃濃的情感,現在的工作室就是家裡的農舍打造而成。走實用陶瓷創作路線的李俊蘭,特別將家鄉的龍眼木融入創作中,以「竹崎」和「龍眼」(桂圓)為意象,組合成「木筀圓崎燒」,創作出深具竹崎特色的本土陶藝,為竹崎鄉開創了另一個特色產業。

 

藝術才氣自幼天成 家住半山腰,上下學可不是件輕鬆的事。6歲開始,李俊蘭每天都要步行近一個小時的路才能到達學校,放學後再走一個小時的路回家。喜歡塗鴉的他,從小學開始就展現出藝術天分。小學到國中,李俊蘭經常參加各種比賽和展覽,也經常獲得獎項。在老師的建議下,高中考進了私立稚暉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1996年改制為仁義高中)美工科,三年的美術專業培訓,讓李俊蘭學會了陶藝的技藝。

高職畢業後,農家出身的李俊蘭不知道要做甚麼,於是就去服兵役。李俊蘭說,當兵每個月有固定薪水,不愁生活,退役後就沒有收入了。就在退役前一個月,他開始思考出路,決定再回到學校進修。靠著美工的底子,順利考上台中商專夜間部的商業設計科。

跟隨名師苦學有成

由於對陶藝情有獨鍾,李俊蘭從高職開始就沒中斷過作陶。就在當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希望把即將失傳的漆陶技藝傳承下去,特別舉辦了漆藝傳習計畫,請來賴高山、賴作明父子負責種子教師的培育,同時也聘請中國和日本老師來教學。

這是個好機會,整整二年,李俊蘭白天在傳藝中心受訓,晚上到學校上課,製陶技巧更上層樓,獲獎多次後,2000年在第五屆「桃城美展」中奪下首獎,從此開啟了他在陶藝專業領域的大道。

桃城美展的傑出表現,也讓他獲聘為嘉義高商的陶藝指導老師。李俊蘭說,他無法形容當時的心情,因為那是他以前怎麼樣也考不進去的學校,現在竟然能登堂入室任教。   美國藝術之旅 見識不同文化 2003年,李俊蘭再度踏入學校努力充實自己,而他與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的緣分,似乎早已經有了約定。研二那年,在教授的推薦下,他首度離開家鄉,踏上美國國土,以駐村藝術家身分在馬里蘭州的Baltimore Clayworks陶瓷藝術中心和愛荷華州的Mississippi Mud陶瓷工作室,展開了為期一年的藝術學習之旅。

不諳英語如何在美國生活?他說,剛開始確實很辛苦,尤其還要協助藝術中心的教學課程。在其他藝術家的建議下,他到當地的社會大學進修語言。在馬里蘭州陶瓷藝術中心所在的鄉下地方,社會大學的語言課程主要以外國學生為主,二、三個學生中,出席率最高的就屬李俊蘭,所以平常上課幾乎是一對一教學。短短二、三個月的課程下來,李俊蘭就已經可以流暢地聽和說了。此外,每天工作結束後,都會找當地人喝個小酒聊天。李俊蘭說,他的英語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在美國期間,除了要協助教學外,還要創作舉辦個展,並與當地的十幾名藝術家合力蓋了一座窯。此間,讓他見識到了美國人對藝術創作的隨興。美國人作陶很活潑,他們把土當材料用來傳達他們想要表現的東西;還結合各種材料、金屬、纖維,甚至羽毛都可以是素材。

亞洲的陶藝發展歷史悠久,作工精細,溫度、色感都有一個標準的要求;而美國人的創作則有許多的可能性,比較有趣,讓他學到不同文化的表現型式。  

在日本學漆藝 在帛琉教煉土 2006年,台南藝術大學和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締結姊妹校,每年提供一個交換學生的名額。李俊蘭提出了申請,而當時日本面試的教授,正是他在傳統藝術中心的指導老師。在這樣的機緣下,他又到了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展開漆藝的學程。

李俊蘭說,日本的漆藝教學相當傳統和保守,在東藝大他連大學部的課程都會去上,所以日本傳統漆藝的技法他可說是全部都學到了。

漆藝創作艱辛,漆器脫胎手續繁複,最後還要進行研磨、推光等,二、三個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像李俊蘭這樣年輕又願意投入漆藝創作的人並不多。

2007年,剛結束日本東藝大的課程,李俊蘭又在外交部的補助下前往帛琉,協助當地居民與素人藝術家煉土及製作簡單作品。

李俊蘭從帛琉博物館裡出土的陶瓷文物照片發現,原來當地早年也曾經擁有陶瓷工藝文化。由於帛琉製陶工藝的資源極度缺乏,於是李俊蘭就帶著當地年輕人在檳榔樹下的沼澤旁邊找土、挖土,再教他們如何煉土。

從美國到日本再到帛琉,太多的學習旅程,讓李俊蘭在的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足足讀了六年才畢業。   以專業反饋社會 李俊蘭說,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貴人出現,這些貴人總是帶給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幸運,感恩之餘,他很樂意以他的專業,去作一些服務性的工作反饋社會。

長達三年,李俊蘭固定每週到阿里山、大埔這些偏遠山區教導小孩學習陶藝課程,而每趟路程都要耗時一、二個小時。李俊蘭還在嘉義聖心教養院指導行動不便的院生作陶。2010年聖心教養院之下的一個照護中心即將成立開幕,李俊蘭想藉此機會為教養院籌措電窯經費。李俊蘭和院生合作完成了一千個杯子,由他作坯,院生雕刻或彩繪。作品在開幕當天一掃而光,順利籌到了15萬元。

李俊蘭本身對蓋窯也很感興趣,並專研相關技術。他幫多家大學和藝術中心蓋過窯,自己的工作室更擁有七座窯:除電窯、瓦斯窯、柴窯、鹽窯、熱燒窯,還有一座披薩窯。

其中的「柴窯」,燒陶時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作品較質樸、顏色較美,不論線條或是質感都較好。李俊蘭用當地的龍眼木,燒出的作品偏綠色,不同於苗栗地區用相思木燒出的偏黃色。由於柴窯作品燒成時間長達60小時,通常用來辦活動;而在等待燒成的過程中,他會和學生用「披薩窯」烤披薩來同樂。

成功沒有偶然,李俊蘭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在創作和研究上。喜好泥土和柴火的他,尋找合適的泥土,透過時間與柴火淬鍊而完成的作品,傳達了他對生活與環境的關心。他說:「我一直想用龍眼木來燒出在地的特色。」如今,他已經辦到了。   助帛琉復興陶瓷文化 2010年,李俊蘭申請了由全球知名酒商台灣帝亞吉歐所舉辦的第七屆「KEEP WALKING圓夢資助計畫」。他在計畫中寫著:「希望藉由本次的夢想資助計畫再次到帛琉指導協助當地蓋窯及建立陶瓷工藝所需之設備,延續曾經失去的陶瓷工藝。」在518件的夢想計畫中,他再次脫穎而出。

在陶藝領域熠熠生輝的李俊蘭,關心台灣這片土地之餘,更將夢想傳播至其他國度,致力於協助帛琉復興失傳了30年的陶瓷文化。

李俊蘭表示:「夢想計畫在於以個人或民間的力量,協助帛琉復興曾經擁有的古老陶瓷工藝,此舉意義非凡。不僅可以證明民間企業的能力,更可以實質方式幫助其他國家,讓『台灣』深刻帛琉人心。」

期待下次見面時,可以繼續聆聽李俊蘭在帛琉的美好經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中國樓市「金九銀十」今何在?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十餘年裡,每年的9月至10月都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被業內人士稱為「金九銀十」。然而2017年中國各地在限購、限貸…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令人神馳的花蓮海岸之旅
有句話說:「花蓮的土會黏人。」是壯濶的大山大海孕育出寬宏的特性來廣納異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 得天獨厚的海岸線,…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菫色的大稻埕碼頭
菫色的橋、菫色的微光、菫色的招牌,連空氣也充滿了菫色的紫羅蘭花語,這是大稻埕碼頭給我的夜晚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真切卻又感傷,…
排灣族迎親隊伍
這是阿丹記錄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原住民婚禮的完結篇。婚禮當天,排灣族新郎會率領載著禮物的轎子隊伍,浩浩蕩蕩地親自到新娘家迎親。畫面中…
香港關注溫州鐵路災難
由於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每發生甚麼大事件,香港市民都有「患難與共」的心情,覺得不知道甚麼時候,類似的事件也可能在香港發生。於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