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宜蘭「大病院」變身

宜蘭「大病院」變身
從荒涼到榮耀,宜蘭醫院大變身。
陽大附醫提供
第82期
李唐峰
從荒涼到榮耀 ----- 十年前,號稱「大病院」的宜蘭醫院,籠罩在「三多三少」的陰霾裡。所謂「三多」,指的是黑函多、空病床多、閒置儀器多;所謂「三少」,指的是醫師少、急診患者少、住院的更少。
短短六年後,在院長唐高駿的領軍下,醫師人數從個位數增加到七十多位;門診、急診及住院人次,有三倍到七倍的成長,手術更從原本每月42人次增加到488人次,成長了1,162%;還通過地區教學醫院評鑑、力抗SARS(治癒率100%)、通過區域醫院評鑑、榮獲95年度行政院服務品質獎、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促進醫院認證……
這些變革,是怎麼做到的?

十年前的某日,一陣漸次擴大的「嗡伊嗡伊嗡伊──」救護車警示音,劃破了宜蘭市寧靜的街道。車上一條瀕臨生死關頭的生命正在與死神搶時間。

那時,衛生署署立宜蘭醫院的院長辦公室裡,以急重症治療見長的新任院長唐高駿,聞聲火速往急診室奔去,準備協助搶救。
但,就在此刻,「嗡伊嗡伊嗡伊──」的聲音,似乎又在唐高駿耳際漸次減弱。當他趕至急診室一看,「怎麼沒人?!」四目掃過,一片空蕩蕩,而救護車的警示音也消失在遠處。

這是2001年年初,唐高駿剛從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病房主任一職調往宜蘭醫院時,一切百廢待舉的情景。
「連119都對宜蘭醫院沒有信心!」回憶當時的情景,唐高駿苦笑道。

跟隨唐高駿一起來宜蘭打拚,當時的副院長、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陳玉枝笑著回想當年:「當年因為救護車到醫院,急診沒有醫生,所以護士動作很快,就給病人辦轉院。所以民眾說宜蘭醫院做得最好的,就是快速轉院。」
 

跌落谷底的一頁滄桑》
從「大病院」到黑函飛滿天


宜蘭醫院自1896年設立以來,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當地人稱它是「大病院」。在70、80年代前,由於位於市中心,一直是地方民眾仰賴的公立醫院。宜蘭醫院也有過輝煌的歲月,病房也曾人滿為患,甚至少數病患還得「打地鋪」。

但是,2001年1月時的「大病院」,卻籠罩在「三多三少」的陰霾裡。所謂「三多」,指的是黑函多、空病床多、閒置儀器多;所謂「三少」,指的是醫師少、急診患者少、住院的更少。

在榮總接手經營宜蘭醫院前的二十年,宜蘭醫院因為一些工程弊案、包商財務問題,以及一些行政管理上的疏失,漸漸地沒落。醫生開始失去信心另謀高就,原本46位醫師編制的醫院,員工名冊上僅剩8位醫生。

醫生離去、病人不來、救護車不停、急診室悽涼……宜蘭地區的鄉親對昔日的「大病院」,失去了信心。

從高雄榮總借調來支援的簡立建醫師,回憶當年剛到宜蘭醫院時的驚訝:「怎麼會有這種醫院啊?那時候真的都沒有住院,住院只有第一棟,只有第一棟建築物有點亮,後面那兩棟都沒有人!就算當初我們花了一千多萬改建ICU(加護病房),民眾一聽到說要住這裡的加護病房,竟然說:『那我們轉院好了!』」

兩百位員工、占地萬坪的大醫院,每天竟只有兩百多位病人。唐高駿說:「醫院裡,來看病的人常常比員工還少。」當時宜蘭醫院只有76張一般急性病床,2001年1月的月平均占床率是15.10%,也就是說,每天有將近65張病床空在那兒。

有公務員保障的員工們,常常無事可做。有人上班看閒書、有人上班看股票,漸漸地彼此互看不順眼,寫不署名的黑函相互批評,醫院開始分崩離析。

針對宜蘭醫院進行個案研究的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王惠玄助理教授指出:「這就是組織沒有願景、沒有方向、沒有事情好忙,太閒了才會『抓蝨母相咬』。」

屋漏偏逢連夜雨。宜蘭鄉親對於宜蘭醫院的荒涼,也非常不滿。有位員工告訴陳玉枝:「宜蘭醫院被我們宜蘭人恨死了。我去戶政事務所辦事情,那個辦事員很氣憤地罵我:『你是宜蘭醫院的喔?為甚麼醫院變成這樣?』我買了台車,貼上宜蘭醫院的通行證,結果停在路邊還被砸破玻璃,害我現在不敢貼!」

這是2001年1月前的宜蘭醫院,猶如一個躺在重症加護病房裡奄奄一息的患者,正等待著起死回生的特效藥出現。
 

振衰起敝的一頁輝煌》
唐高駿披戰袍 領軍搶救「大病院」


眼見宜蘭醫院的衰頹,鄉親看不下去了、地方民意代表看不下去了,從榮總單槍匹馬派來的院長楊冠洋也看不下去了,大家都認為宜蘭醫院需要再一次的「外來刺激」。

在大家的要求與期盼下,由時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的張茂松仔細地考量人選,組成團隊。最後決定由非常年輕,也「完全沒有醫院行政管理」背景經驗的重症加護病房主任唐高駿出線,擔任院長一職,帶領醫療、行政管理團隊前往「急救」宜蘭醫院。

結果如何?

六年之後,唐高駿於2007年4月調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擔任院長,當時的宜蘭縣縣長呂國華在醫院舉辦的新舊院長交接典禮上,不僅肯定唐高駿對宜蘭醫院的巨大貢獻,還特別致贈「榮譽縣民」榮銜。

據當時的報紙報導,觀禮的醫院員工及地方人士都說:「這是宜蘭人欠他的!他改造了宜蘭醫院,救了很多人。」

六年間,宜蘭醫院的醫師人數從個位數增加到七十多位,甚至還可以支援偏遠地區的緊急醫療。門診、急診及住院人次,有三倍到七倍的成長,手術更從原本每月42人次增加到488人次,成長了1,162%。這段期間宜蘭醫院還通過地區教學醫院評鑑、力抗SARS(治癒率100%)、通過區域醫院評鑑、榮獲95年度行政院服務品質獎、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促進醫院認證。

「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縣長呂國華這麼形容宜蘭醫院。

2008年元月,宜蘭醫院改制為「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簡稱「陽大附醫」),希望成為宜蘭第一個醫學中心,因此又開始重新徵尋新的院長人選。王惠玄教授描述道:「當時不論是宜蘭醫院內部或是宜蘭的地方人士,都強烈希望唐院長能回到宜蘭。他們已經與唐院長那種衝勁、魅力緊緊相扣了。」

2008年3月1日,離開宜蘭不到一年的唐高駿,再次回到這兒,帶領「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邁向新的紀元。

為甚麼唐高駿一個人,可以在這六年間,改變二十年來官僚、散漫、黑函滿天飛、沒有醫生、不被病患信賴的宜蘭醫院呢?

精采的故事,就讓我們在下文裡繼續述說。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卓文君「數字詩」化解外遇危機
卓文君,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人,為西漢四川巨賈卓王孫之女,貌美有才氣,喜好音律且善鼓琴,是當代才女。十六歲時即嫁給父親同業人之子董家,…
時髦‧迷人‧Longchamp 2014早秋商品登場
來自法國的知名精品品牌Longchamp是由創辦人尚‧卡仕格蘭(Jean Cassegrain)於1948年在巴黎創立,…
「神祕」華裔大富豪的獻金來自何方?
進入7月以來,澳洲媒體廣泛報導了一位「神祕」的華裔大富豪竟已成為澳洲「最大的海外政治獻金捐款人」的消息。在十年之中,…
疫情衝擊 歐美紛立法「防中」
武漢肺炎疫情下,歐美與中國的關係正發生著微妙轉變。 歐盟最首要政治聯盟領導人,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
陳思翰 勇闖中國影視市場的台灣囝仔
一頭隨意撥亂的咖啡色捲髮,黑框眼鏡,陳思翰坐在導演椅上,全神貫注地緊盯著畫面中演員的一舉一動。他緊閉雙唇,表情嚴肅,…
牛津博士變身有機菜農 張駿極打造電子厚生市集
為了吃得安心,為了下一代健康,你願意做到甚麼程度?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選擇辭去穩定高薪的科技業,投入農業領域,打造小農生鮮食品交易平台。…
導入數位轉型之前 企業自評方案
首先要先讓各位中小企業老闆知道一件事,不是每一家企業都需要馬上做「數位轉型」。有時在不對的時間點,積極去做反而對公司是個災難。…
FBI突襲賽班島 揭中美政商黑幕
美國聯邦調查局11月7日突襲搜查了美國北馬里亞納聯邦總督的辦公室及住所,以及數個與博華太平洋公司相關的辦公室。據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