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

Let's go 到布袋漁港賞景 嚐鮮 觀夕陽

停滿漁船的布袋漁港。
停滿漁船的布袋漁港。
張新宸
第52期
倪健哲

布袋港舊稱布袋嘴,因港口外沙洲包圍形成潟湖,地形酷似一只布袋而得名。由於較早轉型發展觀光魚市,而成為嘉義縣規模最大、人氣最旺的景點之一。為了一睹漁港風采,趁著到嘉義訪友之便,走訪布袋漁港,體驗了賞海景、吃海鮮、觀夕陽的休閒之旅。

時序進入初冬,嘉義的豔陽不再酷熱難當,沿著台17線省道來到布袋漁港,港口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漁船,過了「布新橋」,左方有一座寫著「嘉義區漁會直銷中心」的舊水塔,即為魚貨拍賣場及觀光魚市。  

美味海鮮料理,先吃再說

進入市場內,舉目所見,盡是一攤攤新鮮肥美、物美價廉的魚貨,及一家家海鮮小吃店,蚵仔煎、海鮮羹、蚵仔包、虱目魚丸湯、土魠魚羹......各式海鮮料理應有盡有,散發出濃郁的香味,讓人不禁食指大動,加上店家熱情招呼,難怪來到這裡的遊客忍不住「先吃再說」!

盡情品嚐了各式海鮮小吃,心滿意足地步出魚市,午後的海港,涼風徐徐,走在漁港沿岸的「海風長堤」木棧道,欣賞堤岸美景,十分悠閒自在。漁港旁美侖美奐的「布袋遊客服務中心」,是利用原「布袋海運大樓」改建、今年9月才落成啟用,提供遊客服務及旅遊諮詢。我們在那兒詢問了其他景點的路線。 

乘漁筏出海,賞溼地生態

近年來嘉義縣府爲了推展光觀,積極在布袋港進行整建工程,「遊艇港碼頭」已於今年中秋節開港啟用,但目前還沒有遊艇正式營運,倒是可以搭乘「觀光漁筏」出海欣賞美麗的溼地生態。

除了漁港,布袋曾是全台最大的晒鹽場,昔日沿台17線省道南行,兩旁盡是鹽田風光,可惜因成本考量,自2001年停止晒鹽,現在已看不到晒鹽、採鹽的景象,只剩下台鹽洗滌加工廠旁,用進口粗鹽推成的一座「觀光鹽山」,供遊客拍照留念。雖然沒有看到鹽田難免有些失望,不過我們還是拍了幾張照片留念,畢竟那麼大的鹽山可不是到哪都看得到的。

離開鹽山之後,我們來到寬廣而忙碌的商業港,港口停靠多艘渡輪和貨輪,從這裡可以搭船前往澎湖。商港的遊客不多,顯得空曠而寧靜,天空與海洋隔著一條淡淡的地平線,盡是耀眼的藍。看著那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心情也跟著寬闊了起來。 

內海淺灘上,蚵棚排排站立

商港旁遼闊的內海淺灘上,布滿了一排排站立的蚵棚,非常壯觀。養蚵是布袋另一項特色產業,蚵田遍布於龍宮溪出海口的海埔新生地以南至好美寮潟湖一帶,退潮時間,可以看見吊掛在蚵棚上的牡蠣。

爲了欣賞海上落日,鄰近黃昏時刻,我們驅車前往離布袋港有一段路程的好美里海岸。因該地被列為生態保護區,遍布魚塭的鄉間小路上,沒有明確的路標,多次停車問路,最後通過一道由防風林形成的幽暗小徑,堤防終於出現,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時正值漲潮時分,潮水一波波拍打海岸,隨著海平面逐漸提高,夕陽慢慢西下,絢麗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浮洲、潟湖、防風林,景觀奇特

好美里生態保護區位於布袋鎮南隅與台南縣北門鄉以八掌溪為界,沿海由浮洲、潟湖、防風林及紅樹林構成奇特的洲潟地形景觀和豐富的生態,並與附近閒置鹽灘地連成一片,成為鷺科鳥類和來台過冬的冬候鳥最重要的覓食場所。

然而,這幾年因海埔地抽砂填海造陸,沙洲嚴重流失,造成海岸線後退,廣大溼地急速消失,生態破壞嚴重,幅員廣闊的紅樹林,已沒有想像中的壯觀,原本優美詩意的海岸沙灘,如今只剩下殘缺的樹幹,及整齊排列的消波塊。湛藍的海水、紅色的夕陽,海景依然美麗,蕭瑟的畫面卻令人惆悵,彷彿暗示那自然生態美景即將隨著海岸線消失無蹤......

離開堤防,遼闊的魚塭顯得十分寂靜,夕陽燦爛的光輝倒映在平靜無波的魚塭水面上,與大海的波濤潮水相比,是另一種美。望著逐漸沒入地平線的紅日,我們向水天相連的大地道別,期待下次再度造訪時,那碩果僅存的生態美景依然無恙。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肥咖法案」上路 中國貪官剉咧等
中美兩國最近就落實俗稱「肥咖法案」的美國《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撫臺街洋樓的今與昔
記憶猶新的忠孝橋拆除工程,得以讓北門重見天日。然而與北門也有著同樣歷史淵源的,則是位在延平南路上的撫臺街洋樓。單向道的馬路與小巷,…
美駐伊最高指揮官:預防ISIS 2.0出現
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領導人說,雖然從「伊斯蘭國」(ISIS)手中解放摩蘇爾(…
2010十大華人事件: 3. 悲》富士康跳樓門 跳出誰的問題?
3.  悲》富士康跳樓門 跳出誰的問題?   2010年,最震撼兩岸乃至全球媒體熱烈關注的新聞,非「富士康連環跳」莫屬。…
感恩的時刻,如何向媽媽表達謝意?
出生未滿週歲時母親就過世的藝人王彩樺,最近發表新歌的MV〈媽媽〉,不僅歌詞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感動人心;更有粉絲聽完這首歌後,…
從被動代工到獲獎品牌,「鈦坦科技」用敏捷思維做企業轉型
一家代工廠商,如何做品牌?一家連「產品是甚麼?客戶是誰?」都不能公開的企業,能做品牌嗎? 來自新加坡、目前全球有四個辦公室、…
香港回憶錄之「獨闖北京」
(續前期)1995年1月,北京隆冬之際,張五常教授上午下令,我下午就趕飛北京。中間兩個小時趕寫幾篇專欄稿,避免開空窗。此行如此倉促,…
美國記者「不付錢」
中美兩國新聞,嚴格說沒法比較,因美國是辦Newspaper(新聞報),中國的報紙雖形式上也是排版印刷等,但卻沒有新聞的靈魂,即新聞的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