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鬧

搶搭單車風潮,節能減碳了沒?

第42期
石磊磊

「喂!要不要騎著單車去郊遊,體驗環保新生活?」一向不愛運動的表哥一家人,居然一口氣買了三輛酷炫的自行車,週末假日也匯入「鐵馬」族,享受踩踏的樂趣!

看著最近油價又連番上調,隨著開車成本的提高,想來節能減碳的自行車又要逆勢風行!

為因應全球暖化問題,並受到前一波高油價以及金融海嘯的影響,環保節能的生活概念受到重視。自行車因為具備低碳、低耗能、低污染的「三低」魅力,儼然成為時下新寵。全球掀起節能減碳風潮,民眾搶購單車唯恐不及,也讓台灣的自行車產業持續發燒發熱,明星產業令人嚮往。

1817年,德國男爵卡爾杜萊斯製造出有把手的腳踢木馬自行車,成為一般公認的自行車發明人,此後德國也成為歐洲的鐵馬樂園之一。約有超過50%的德國居民表示,騎車是他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不論是悠閒的近處或郊外騎車漫遊,或是快速的競速越野爬山騎車運動,甚至騎車到遠地或國外渡假,都是德國人的最愛。

當然,除了休閒和外出旅遊之外,德國人也提倡將自行車代替汽車。據德國官方統計,現在德國已經有38%的人騎車上班,對城市居民來說,自行車已成為近距離交通工具,購物、辦事都用自行車代步。德國交通部為此不惜重金,光2002年就花費2億歐元於自行車道的建設,使德國境內逐漸形成密集流暢的自行車道網。

反觀台灣,趁著假日到附近公園或河堤走走,你一定會發現,騎單車已經成為新興熱門休閒運動;在大都市裡,也開始看見不少穿梭大街小巷的鐵馬上班族。專業的自行車門市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台灣每個角落,知名品牌的自行車大廠更是不斷推陳出新,令人愛不釋手的自行車一字排開,如果沒有事先預定,恐怕還得排隊等候。不少人用「寶貝」來形容自己的愛車,可真不為過。

然而,買了自行車是否就是「愛地球」的表現呢?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身邊的好多朋友雖是買了上萬元的自行車,各項配備一應俱全,但大多數人除了偶爾到郊外漫遊一下外,平日上班往返的交通工具仍是快速便捷的汽車。「騎著單車來上班」的完美夢想,也只能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實現。

政府希望建設台灣舒適的單車環境,各級單位也積極地展開自行車道鋪設工作,就是希望能創造更有效減低碳污染的環境,藉由單車代步改變生活方式。但若大家普遍無此認知,平日以汽車代步,假日時才騎著單車出遊,甚至是買回家裡作為環保飾品,恐怕是與節能減碳的美意大相逕庭。 

網友觀點:

小劉:

購買自行車真能象徵節能環保嗎?其實,自行車的組裝零件中,主要以鋼鐵和橡膠為材料,這兩者的生產過程都必須耗費大量的能源,同時還會產生高度的污染;如再進一步認識,自行車的生產、運輸、銷售等過程也都會製造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這一波的單車熱,實際上可能更大面積地進行碳污染。

藍天:

大哥最近搬到郊外的社區,還買了他想了很久的自行車。到他家拜訪時,大嫂帶著我們騎車到這個有點近似歐美的社區閒逛,看看每家每戶不一樣的庭園設計。到達社區邊緣時,大嫂還指著社區外的鄉間小路說,週末黃昏時,她會騎車去閒逛,沿路探幽,真的別有洞天,不僅尋回兒時的記憶,也才發現,台灣的鄉下還是頗有古風的!

大嫂還說,附近也多了很多車友喜歡踩踏的「私有」路線,可見單車族最近在台灣真的很「興旺」。台灣地小人稠,著名風景區每到假日多半人潮洶湧,讓很多想接觸大自然的人打退堂鼓,索性躲在家裡看電視。如果單車能帶著人到附近村野閒晃,享受一下御風的樂趣,這種「心靈」的滿足,也是好事一樁!

王玨玨:

騎乘自行車對於節能減碳的效果是否明顯,我暫持保留態度。《世界是平的》作者Thomas Freeman在他的新作中也提到,目前一般大眾所認為環保節能的作法,效果都不佳(有些甚至有反效果),而淪為一種大家趕流行的作法,真正能徹底改變還是需要透過政府或是企業機器來推動與執行。

台灣自行車風潮起於2007至2008年的油價飆漲,當時媒體、企業甚至電影,開始鼓吹「騎自行車」的正面效益,忽然間單車騎士遍布各地,但台灣氣候悶熱且交通壅塞,騎單車通勤並不方便。因此,我相信目前台灣自行車的流行,休閒功能的意義遠大於環保價值。儘管如此,自行車風潮仍帶動民眾運動,同時也促使社會重視環保議題,將有助於推動改善環境的活動!

Daniel:

伴隨著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天災頻傳、環境污染及能源耗竭等問題,引起了大家環保意識抬頭,努力地推行各種措施來達到節能減碳,其中又以自行車風潮正夯,效果如何?我想並非沒有,但成效有限,而且其帶來的後續效應可能與原意背道而馳,反而增加能源的耗損。

許多人追隨風潮,以休閒運動為出發點購車,而廠商們順應市場潮流,將車體材質大幅提升,改用鋁合金、鎂合金或碳纖維等各式新式材料,配合美觀的外形設計,大量生產。而此一情況不僅增加工業污染,也因為浪費而造成公害。節能減碳的方法應該從原本的生活習慣中去改變,並不是打著愛地球、重視環保的標語去合理化跟隨風潮的行為。試問,在生活習慣不變且使用能源相同狀況下,多買一台自行車來運動真達到節能減碳了嗎?

YOYO:

很有趣且值得深思的議題!然而,似乎過多的商業包裝與炒作,讓自行車原始的「代步」功能漸漸失去。我舉些例子,都能看到更多「碳」的影子!如:一、大型休旅車上裝載2至3台腳踏車,因額外的重量與風阻,增加了更多的油耗,等抵達風景區後,再開始所謂的騎單車「減碳」;二、自行車價格不停攀升,代表人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力」賺取所得以購買,過程中也製造出更多的「碳」;三、自行車風潮帶動了「額外」的單車出遊行程,部分的人因購買自行車後,反而「誘發」了更多的碳消費。

海豚精靈:

目前雖然很多人騎乘單車當作運動,但仍有不少家庭是開車到達定點後,才開始騎單車,失去節能減碳的意義。我認為捷運搭配單車,節能效果最理想。如果在能騎腳踏車的情況下,就選擇不騎機車;或能騎機車就不開車。台灣腹地很小,大眾運輸工具愈益便利,請大家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多替未來的環境著想。

小書童

其實如果從整體社會環境的角度觀察,便不難發現,當今台灣對於腳踏車使用者並不友善,算是個過渡時期吧!因此有這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添購想像中未來的新生活用品,看起來似乎是雙重浪費,無論是開車代步或騎自行車往返都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經濟效益,不過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社會觀念的改變有時候是潛移默化的,對於節能減碳的作法,許多人已經開始重視,例如隨手關燈、更換節能燈泡、推崇共乘制度等等,一步步地緩步前進。而政府的建設措施也必須搭配得上才好,必須真的有「讓我們的環境更好」的共同信念,大家從自身做起,不僅獨善其身,還必須邀請家人朋友才能「兼善天下」!

小于/台南

透過騎單車響應環保的實際效益究竟如何?若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許多人是在「流行」的觀念中買了自行車,但過去不會想擁有單車代步;有些人則把單車當作「炫耀財」而購買,長得愈奇特、款式愈少樣,價錢就愈高;不僅如此,單車運動的周邊商品也跟著大賣。原本不被消費的產品,在流行中被大量生產,其實多出來的污染是在消費者看不見的情況下發生,使用者還會真的相信自己是在節能減碳盡了心力,尤其如果買了單車是純粹用於休閒活動,真正對環境的貢獻還真的是少了點!

此外,可能少有人留意,愈貴的單車,通常使用者的姿勢是前傾且駝著背,這對脊椎傷害很大,反而傳統的淑女車設計才提供人體最好的騎車姿勢!「節能減碳」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時時刻刻都能將「節能減碳」的小動作融入生活,每位民眾都能做到不花一毛錢依然能夠展現愛護地球的心意。

台北俗:

我有一好友,住在台北鬧區,辦公室在萬華,數年前就改騎單車上班。每天大概要花一、兩小時往返。不到一年下來,不僅省下很多時間金錢,還意外地減重將近10公斤!

朋友說,在台北市,不論去哪裡,他都騎單車代步,試驗了多次,往往比搭計程車還省時!比起自己開車,那當然更方便了!不僅省錢,還免去找停車位的痛苦。要知道,在台北市,找停車位可是一大難題!

這樣聽來,如果多一點人騎單車,應該是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只不過,即使車輛減少,只要台北市的摩托車依然橫行,加上自行車道不發達的情況下,單車族一時還是很難成為主流吧!

迪爾

在自行車的流行風潮帶動下,更有許多值得我們社會深思的議題。舉個例子說:小朋友的腳踏車購買習慣可能在父母觀念、同儕比較壓力、商品行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產生新的變化。

而這樣的趨勢不僅影響碳排放量的單一問題,更廣泛來看,應該是多元且複雜的!當小朋友從小就被灌輸這些觀念時,將對其生活中的表現與消費習慣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因此,我認為父母或師長推廣愛護環境、節能減碳的教育很重要,但應小心謹慎,以自行車作為「學習」的工具,千萬別讓我們的下一代陷入產品比較的迷思循環之中。未來在科技發展的帶動下,節能產品必定推陳出新、日益完善,我們應該教育的是「用意」而非「用品」,避免小朋友總是追求消費新產品,而造成更多的污染與浪費!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入侵喬治亞 俄羅斯陷空前孤立
俄羅斯和喬治亞於8月7日北京奧運開幕前爆發衝突,原因是喬治亞派兵試圖重新收回境內自1990年代就企圖獨立的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地區。…
爸媽,這不公平!!
經濟學家常關心的議題之一是「跨世代的流動性」。在一個社會當中,如果一個年輕人的教育和所得,很大程度是被父母的背景所決定的,…
周星馳在人群中「西遊降魔」
華人導演中,周星馳是我的最愛。他的作品中,我覺得《西遊降魔篇》調性獨特,內涵深刻。這部嚴肅的電影,探討的只有兩個字──修煉。 …
全球掃房潮再破紀錄 中國買家最愛紐約
中國富豪的購房熱情正在推動全世界的資產價值。據《富比士》(Forbes)雜誌報導,2015年中國買家在西方大城市的房屋購買量再次打破紀錄,…
走出虛擬人生
年節與家人拜訪親戚。一進門,叔叔嬸嬸立刻起身至門口迎接。大家寒暄時,我看到客廳裡坐著堂弟一家四口,除了堂弟盯著iPhone,…
香港人反送中之文化思索
香港609、616大遊行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歷經回歸之後的22年,這個東方之珠已經滿目瘡痍。一個城市之興起,有其內在的生命力,…
神奇的候風地動儀
東漢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在古機械復原研究中,一直都是熱門的研究主題。特別在於它的機械原理和震源的感應方式,至今仍是難解之謎。根據《…
黃毓民的那些年
香港97後的第三次區議會選舉已經揭曉,泛民(泛民主派)是大敗還是小敗雖然有爭議,但是認為大敗的看法占優勢。認為小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