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觀點

走出虛擬人生

走出虛擬人生
Getty Images
第114期
劉惠宜

年節與家人拜訪親戚。一進門,叔叔嬸嬸立刻起身至門口迎接。大家寒暄時,我看到客廳裡坐著堂弟一家四口,除了堂弟盯著iPhone,其他人手一台iPad。堂弟略微抬起頭微笑一秒鐘,其他人對我們這些站在門口,至少有點血緣關係的一行人置若罔聞。

「就是愛玩電腦啦!」叔叔帶點歉意地說。

豪華的客廳裡,超大型液晶電視播著重複N次的新聞,酷似連續劇的新聞片段強迫觀眾不停地複習沒有營養的內容。我與長輩們圍著桌子聊了一會兒後,想跟堂弟他們打打招呼,不過也顧慮到是否會打擾人家。我走到他們斜後方站了一會兒,他們忙於玩遊戲、瀏覽網頁、收發即時訊息,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成功連線,但彼此之間沒有連結。他們坐在一塊兒,卻各自處在不同的世界,平行沒有交集。

既然此刻我已形同H.G. Wells筆下那位「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我於是信手踱步到隔壁大廳,只見另一小孩埋在電腦螢幕前,整個人已被五光十色的線上遊戲吃了進去。眼角餘光縱使意識到有個活生生的人類走近,可是連聲招呼都不會打。一剎那間我有點懷疑,是他在玩電腦,還是被電腦玩。我覺得待在這裡真是沒意思,大家待在同一間屋子,可是其實並沒有在一起。這種拜訪,真是一年一次就夠了。

作家Sherry Turkle在著作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中說,人們想要依賴科技建立情緒上的親密,卻反而增加了空虛感。今年一月,一本探討網路對心理、行為影響的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研究發現,花在臉書上的時間愈多,愈覺得朋友們都過得很好,自己的生活卻無趣而令人沮喪。新的社群網絡傳訊(social networking alerts)不斷顯示他們正在熱鬧地聚會,自己卻窩在家裡,焦慮與空乏感油然而生。描述這種害怕被落下、遺忘的心理有個新名詞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人們對科技的重視與投資不遺餘力,「人」突然在自己發明、催生的科技面前變成侏儒。以明尼蘇達州的Vista Technologies為例,2010年他們在新科技上投資了45萬美金,同一時期新人只聘僱了兩位,總年薪16萬美金。公司主管表示,機器不用訓練,人要訓練。言下之意,錢花在機器上,比花在人身上划算,況且人的變數又多。

更絕的是,科技不只取代人的勞力,它甚至意圖取代人的心思,例如幫讀者閱讀,讓讀者省去咀嚼文字的「麻煩」。理由是,反正書那麼多,看也看不完,遑論品味,不如「以簡馭繁」。加利福尼亞州Standford Literary Lab電腦程式裡的小說人物以節點(node)表示,將它們轉化為網絡(network),就可以探測情節中作者尚未言明的各個面向。我沒親眼見過這套程式的運作,不過光聽概念就覺得這招厲害,好似倚天屠龍劍一出,各個作家獨特的文字氣質與字裡行間的氛圍,連同各式「伏筆」技巧恐遭剷除,而捧書閱讀時的興奮期待感也可能被連根拔起。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的觀點在此受到嚴峻挑戰。小說流程化、圖像化,好處就是──省事。

閱讀是讀者再創造的過程。讀者賦予文字新的生命,因為腦海裡浮現的圖像、感受到的意境,以及與作者精神世界的互動,反映著自己的資質,再創造的成果獨一無二,程式怎麼寫得出來?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同時也建構、影響著他自己的心靈世界。被動、消極性的閱讀沒有內化的過程,「啪」一聲闔上書本,書還是書,你還是原本的你,就此分道揚鑣。

在教育領域,以美國為例,一般來說,對學校資訊工程(IT)的投資在預算縮減與教師裁員的風潮中受到的波及相對小很多。教學時,教師以Twitter、Google Moderator或TodaysMeet鼓勵在課堂上鮮少舉手發言的學生發表意見,結果變成網路發言比教室現場發言來得踴躍,學生覺得用打字的還比較容易表達想法。

弔詭的是,科技界兩大巨人賈伯斯與比爾蓋茲在2011年的對談中一致同意,目前為止,電腦對學校教育或學習本質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出乎意外的小。The Waldorf School of the Peninsula 座落在矽谷的中心,學生家長多服務於Google、Apple、Yahoo,或HP這些大廠,但這所學校裡電腦極少。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些家長甚至抑制孩子花那麼多時間在電腦上,因為科技會設計得愈來愈容易使用(as brain-dead easy to use as possible),孩子長大後其實可以輕易學會。

芬蘭,這個高度網路化的國家,學生的成績評比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基礎教育中,科技被淡化,學生學習壓力低,與韓國呈鮮明對比。韓國在2015年之前將再花20億美金,升級已經相當具有未來感的數位教育模式,雖然韓國學生在數學與科學競賽傲視全球,學習壓力卻是奇大。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憂心,韓國教育因電腦的普遍使用,更形強化死記硬背,將產出缺乏創意的學生。而人的潛能、生動的情意,與活活潑潑的思考多麼珍貴,這是天賜的禮物,機器如何取代得了?

到底哪一種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見仁見智,不過師生關係才是教育的核心這是不會變的。教書、教書,比較適當的說法應該是教「人」吧,畢竟教學本來就是極富人味兒的一件事。

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最近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十個小孩裡面,常到野外玩耍的不到一個,上一代則為數近半;當十分之九的小孩都認得某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時,一半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分辨蜜蜂與黃蜂。作家Richard Louv稱這種現象為自然常識不足或自然體驗匱乏失調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

作文對很多學生來講非常頭大,我看是因為視線只顧盯著各式螢幕,反而對眼前的人、事視而不見;投入虛擬世界,卻在真實世界裡缺席,忘記以身體去感受環境、從周遭環境中學習,觸覺、氣味、聲響全被隔絕在外,好好的一個人形同耳聾眼盲,更慘的是變成了一個右半腦空洞、左半腦失能的人。(Right brain is nothing left; left brain is nothing right.)

說了這麼多科技的「壞話」,不過一般來說,誰的生活裡可以沒有它?幾天沒收電子郵件會焦慮,網路購書比在書店買便宜,買大型物品時可以靠網路訂購宅配到家;到倫敦旅行,用手機買火車票,查票時拿出手機讓查票員檢查即可;在美國星巴克喝咖啡,行動電話在收銀機前揮一下就可輕鬆付帳。難怪有些科技專家與社會學者認為,再過十年,現金與信用卡將大幅式微。科技早已深入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只因有感凡事都莫走過頭,才發此省思。

拾回科技使用的主導權吧,而非讓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牽著走。張開你的眼,豎起你的耳,聆聽世界的心跳,過起像「人」的生活吧。萬物之靈是上天最神奇的設計,遠勝於完美無瑕但有限度的機器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二十一世紀是老人的世紀
「人口金字塔圖」是研究一個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的好工具,只要把圖畫出來,就可以對人口狀態有一個直觀的瞭解。我們試著做三個台灣人口金字塔圖,…
歐盟多國終止黃金簽證 泰國成新標的
在歐盟敦促警示與國內房價飆漲及經濟不景氣下,多個歐盟成員國考慮終止深受中國人青睞的外國人投資房地產以獲取居留權的「黃金簽證」(Golden…
中國第三季經濟成長跌破7%
中國官方10月19日公布第三季度經濟數據,GDP比去年同期成長6.9%,經濟成長放慢到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慢步伐,跌破官方心理防線。…
溫情滿人間
1.    91歲老翁住屋遭法拍 鄰居買回無償供住高雄市警察局鳳山分局9月10日接獲疑似詐騙通報,…
世衛最新發現:常喝咖啡可防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6月15日公布,有證據顯示,經常喝咖啡可以預防某些類型的疾病,如子宮癌和肝癌。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
鑿壁取光:扁案與鉉案映照下的中國司法
9月11日對前總統陳水扁一家人及其幕僚來說是個晦暗的日子。以反貪腐、擁民主、爭取司法獨立起家的陳水扁律師在取得權力之後,…
德國十年一次 《耶穌受難劇》開演
每十年一次的一台大戲又要開場了,德國巴伐利亞歐伯阿梅高(Oberammergau)村民,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準備演好《耶穌受難劇》。…
巧克力的濃情與哀愁(上)
巧克力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 地球上的人類對這個可可豆做成的黑溜溜苦東西幾乎沒甚麼抵抗力,就如同木天蓼之於貓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