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4月份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數據,台灣今年2月份的失業率為5.6%,而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為負6.5%。可以想像,等到7月份之後,大專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失業率進一步攀升,甚至突破6%,是相當可能的事情。
面對就業市場的嚴峻前景,已經有媒體稱今年為「史上最惡求職時代」,而這對於應屆畢業生的巨大考驗更是不言可喻。從去年開始,我已經在幾次專欄文章中,陸陸續續對社會新鮮人的求職提出一些建議。由於時間已經進入4、5月,也是應屆畢業生該開始展開實際求職行動的時候,我特別將先前的一些建議整理如下,以提供準社會新鮮人參考:
第一、雖然競爭激烈,但是早點投入就業市場還是比延緩畢業好。
面對今年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僧多粥少,可能有不少應屆畢業生直接浮現「延畢」的念頭。不過,我的建議是,寧可早點投入就業市場,也不要「龜縮」在學校中。理由是:首先,再過一年的就業市場不見得好多少(根據《經濟學人》目前的預估,明年台灣經濟大致為零成長);其次,如果沒有好的延畢理由,例如出國遊學、修讀輔系與雙主修等,潛在雇主極可能會把「延畢」視為「求職者競爭力與信心不足」的明顯訊號;第三,及早累積工作經驗,非常有助於將來經濟復甦的時候,競爭較佳的工作機會。
第二、人際網路是非常重要的就業機會來源。
澳洲的一份研究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就業機會出現在一般的求才廣告(如報章雜誌、求才網站),其他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則「隱藏」在人際網路之中(如介紹推薦、口耳相傳等)。如果一個畢業生只知道尋找平面或網路媒體上的就業資訊,就可能錯失相當多的機會。
如果求職不太順利,請不要只是用「找尋廣告、寄履歷表、坐等回覆」的方式求職,而要更積極一些,多運用自己的人際網路,主動尋找隱藏的就業訊息,或尋求被介紹推薦的機會。另外,只要可能的話,多打聽自己求職對象的資訊,並運用這些「內行資訊」來強化自己的履歷表或面試表現。
第三、投履歷表切記「雇主需求導向」。
製作履歷表必須「雇主需求導向」,在其中盡量具體呈現:「對於我想要應徵的工作,我為何能符合資格;我能夠帶給雇主甚麼,能夠做出甚麼貢獻。」
盡量針對自己要申請的工作職位,蒐集相關資料,例如:雇主對這個工作的要求是甚麼?除了一般要求之外,對於能力會不會還有特定需求?公司或組織的文化與特性為何?希望應徵者具備怎樣的態度與特質?
盡可能針對不同申請對象,依據其需求與特性,量身訂製履歷表。比起毫無差別地寄出50封一模一樣的履歷表,量身訂製的5份用心履歷表,也許反而能收到更大作用。
第四、盡量自食其力。
如果離開校門以後,還長期依賴父母的金錢支持,這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可能有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為這不只會腐蝕一個人的鬥志與韌性,帶來「被旁人指指點點」的莫名壓力,更會大幅貶損就業市場對於自己的評價。試想,從一個人資主管的角度而言,如果看到一個人的履歷表中出現「吃家裡」的長期空白,難道不會覺得疑慮?
第五、必要時考慮應急方案,不過,即使是應急方案,仍然要考慮這對於下一步發展的影響。
如果畢業後求職超過三個月至半年,事情還進行得不順利時,就要考慮應急方案,例如:是不是要找一個兼職工作,同時保留搜尋工作與安排面試的時間彈性?是不是考慮派遣工作?沒有找到正職工作或許讓人感到不安,但是一個短期契約工作會給自己一個表現能力的位置,以及在正職工作出缺時被優先考慮的機會。
業務類工作通常流動性高,也比較容易出缺。即使業務不是自己想要長期從事的工作,但是在自己想要發展的領域從事業務工作,會有助於建立人脈、瞭解業界資訊,所以不妨可以考慮先接受這一類的工作機會。
重點是:當事情進行得不順利的時候,還是要冷靜分析自己遇到的問題何在?是資格不符?經驗不夠?缺乏人脈?缺乏資訊?即使是應急方案,也應當考慮可以如何藉此來改善自己的弱點。
第六、建立社會活動的人際支持網絡。
在求職時,聽到「No」的次數,可能遠比聽到「Yes」的次數多得多,這對自己的信心會是很大的折磨。在這種時候,有人支持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盡量不要脫離社會活動。不管是臨時工作或志工服務都是可以從事的事情,這不只能讓自己在其中交到朋友,得到支持,讓自己的能力與貢獻受到肯定,能夠獲得資訊與建議,甚至可能由此通往好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