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點

兩岸夾擊香港媒體

旺旺集團蔡衍明去年11月以個人名義買下《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及中天電視,今年1月30日又入主香港亞洲電視。圖為2005年10月31日中時報系的《中時晚報》吹
旺旺集團蔡衍明去年11月以個人名義買下《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及中天電視,今年1月30日又入主香港亞洲電視。圖為2005年10月31日中時報系的《中時晚報》吹下熄燈號。
Getty Images
第31期
林保華

一個月前剛剛談到亞洲電視的風波,哪裡想到亞視的新聞還沒有完,因為亞視在年初五宣布台灣旺旺集團的老板蔡衍明入股亞視,收購原來由荷蘭銀行控制的12%股權,成為亞視的第二大股東。

旺旺蔡衍明冒進台港媒體引人憂

旺旺集團是經營食品的台資企業,蔡衍明排名在台灣十大富豪之內,但是它的營運重心及主要獲利來源皆在中國。因此,它的入股,使亞視有進一步「赤化」之嫌。不但如此,蔡衍明剛剛在去年11月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灣那天,以迅雷不及掩耳,連帳目都不看的方式搶走原本即將被香港壹傳媒集團買下的台灣中國時報系的報章與電視台,已經引發台灣媒體界議論紛紛,這位文化程度不高,本來對媒體毫無興趣的商人,如今卻在台灣與香港的媒體界大展拳腳,尤其是投資虧損甚鉅的媒體,台灣的投資約150億元台幣,亞視則投資不會少於3~5億港元(13~22億台幣),一下也變為媒體大亨。亞視執行主席張永霖暗示,蔡衍明了解亞視的財務狀況,有「長期」的準備。

旺旺集團是上市公司,但是不論投資中時,還是亞視,都是以蔡衍明個人名義。如此一來,不但不需要向股東交代投資與帳目情況,而且即使虧蝕,也不必股東負擔而是由其個人完全負責。這樣不惜工本的投資到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更令人關注其背後的目的是甚麼?

蔡衍明在收購中時成功後,就指示中時高層對「兩岸和解」要正面報導,他自己以身作則,陳雲林11月5日在晶華飯店被抗議民眾圍困8小時時,蔡是三位陪伴陳雲林到最後的三個大老板之一。蔡還指示高層:「寫文章最好不要寫到我朋友的壞話,若是有,也一定要給相同的版面與篇幅平衡。」而在注資亞視後,執行主席張永霖雖然強調亞視仍會維持港人風格及維護新聞自由,但是亞視除夕夜轉播中國中央電視台日益沒落的春節晚會節目,更引發人們的疑慮,亞視會不會成為央視的第10頻道?

香港立法會議員、媒體出身的名嘴黃毓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就表示,「亞視股權的變動,過去每一次股權的變動,大家都有這種憂慮。實際上這反映出香港人對媒體的自我檢查非常的憂慮。管理階層對新聞和對播出內容的控制,在香港,不要說亞洲電視了,無線電視也是如此。」這就是目前香港媒體的情況。而正當亞視員工以為有新老板成為他們救星的時候,卻有207人收到「大信封」(解聘書)成為當頭棒喝。

港澳記者赴大陸必須領採訪證

中國也並沒有因為香港媒體的自我檢查而放過香港媒體。2月6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公布了《香港澳門記者在內地採訪辦法》,規定港澳記者赴中國內地採訪必須領採訪證。

《辦法》共10條,最重要內容是,港澳記者來內地採訪,需向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或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領取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製發的港澳記者採訪證。港澳記者在內地採訪,需徵得被採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採訪時應當攜帶並出示採訪證。

這個規定其實是20年前「六四」以後就開始,因為那時北京定位香港是「顛覆基地」,所以每個記者都有「顛覆分子」的嫌疑。以後隨著緊張氣氛的緩和,規定的執行情況就不那麼嚴格了。但是即使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政府並沒有把「香港同胞」當作自己人,還一直防範。2006年底中國政府才放寬限制,公布《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港澳記者在內地採訪辦法》,訂明港澳記者在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17日,在中國採訪毋須再向有關部門申請,只要徵得受訪者同意即可。港澳辦公布的新辦法則要求港澳記者申請採訪證,才可赴內地採訪。現在北京奧運已經「大功告成」,不必再裝出「開放」的模樣。

港澳辦官員還為這種倒退辯解說是,新規定「從主觀角度是希望港澳記者的採訪更加寬鬆方便」,還要求媒體在措詞上使用「領取」而非「申請」採訪證,真是做賊心虛、欲蓋彌彰。

今年除了是六四屠殺20周年,還是鎮壓西藏50周年,鎮壓法輪功10周年。這些血跡斑斑的歷史,沒有辦法用建國60周年來「沖喜」與「沖洗」。再加上金融海嘯加劇中國的社會矛盾,中國政府除了用老套的資訊封鎖,還有其他甚麼辦法嗎?因此不論是中國政府進一步限制香港媒體的採訪自由,還是要香港媒體進一步赤化,都是要控制香港媒體的進一步行動;也符合近來有媒體報導的,中國正在有計畫的要滲透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對香港早就這樣做了,現在「加強」而已。

奇怪的是,對港澳記者進行採訪限制,對台灣記者卻不限制,這有三種情況:第一,對台灣記者的採訪規定還沒有定稿;第二,台灣記者比香港記者聽話,或者說更「愛國」,更「知覺」;第三,台灣還沒有回歸,避免給台灣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對台灣特別「寬大」。想來第二或第三個,尤其是第三個可能性更大,這是中共統戰中的「區別對待」政策。

兩岸「夾擊」香港,構成香港奇特的媒體生態。但是香港壹傳媒集團也向台灣出擊,在收購中時集團失敗後,居然委任馬英九總統的核心幕僚金溥聰擔任壹傳媒電視公司的行政總裁,準備在台灣進軍電視行業。由他當先鋒,自然不會在台灣受到刁難。從表面看來,自然也有助於馬英九的統治。但又由於壹傳媒的反共立場,因此這對中共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恐怕一時難下結論。要看在「促統」與「反共」兩個方面,以哪一方面為主了。

(林保華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翻開台灣美術史 「播種者」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新近推出「播種者-2023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49位院士中包括了海外院士卓有瑞、翁倩玉,精彩作品橫跨膠彩、油畫、水墨、版畫…
新老軍頭北戴河「開炮」 直指「最大威脅」
熟悉中共內情、以70萬字《紅太陽的隕落:千秋功罪毛澤東》一書批評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的中共黨史學者辛子陵,近日向外界爆料稱,…
該如何發展藍海行動?
金偉燦(W. Chan Kim)與芮妮.莫伯尼(Renée Maubogne)兩人在2005年共同出版的《藍海策略》,在全球颳起了藍海旋風…
2-1. 真相大白(上)
本期登場人物: 吳金虎(集團副總裁):         165公分高但看起來很高大。趙東董事長的戰友。出身業務,老謀深算、思慮周詳…
阿原肥皂:以文案型塑品牌「文化資產」
網路時代中,人們越來越無法潛靜地大量閱讀,轉而重視圖像式的訊息傳遞方式。然而,文字的感染力始終不墜,當大量商品透過各種形式接觸消費者,…
糧食危機影響中國國力盛衰
中國經濟面臨外憂內患,除貿易戰、債務問題外,人口危機、糧食危機,更是從根本上決定中國國力的盛衰。今年中國糧食減產,各地糧倉卻頻發火災。「…
生活速寫
  泥土裡養出的芥菜 芥菜旁飛舞的白蝶 白蝶上穿梭的麻雀   木瓜樹葉鑲著露珠 露珠下半闔眼的橘貓…
跟著綠兔子 看見手作民具的永續價值
剛踏進「綠兔子」位於溫州街老公寓三樓的工作室,溫潤的香氣撲鼻,竹子、藺草、木頭等氣味混合揉雜。空間不大,加上四處堆放的竹編品與老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