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美澳研究 海洋暖化速度遠超過預期

一旦海平面上升,昔日的觀光小島恐難保。
Getty Images
第15期
向天星

美國與澳洲的氣候研究員在英國《自然》期刊發表的報告說,由於氣候變遷影響,過去40年來,全球海洋暖化速度比先前想像的還要快50%。這份研究讓科學界對海平面上升速度與後果提出的警告再添一件。

由於海洋溫度升高,將導致水量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沒小島國,也可能對全球各地人口密集、地勢低漥的三角洲地區帶來浩劫。

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將導致北極在2040年消失大部分。目前北極大約以每年8.6%的速率在縮減,相當於每年消失6萬多平方公里的冰山面積。

因為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全球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有人居住島嶼恐怕就是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加特利群島。

加特利群島只高出海平面1.5公尺,海岸線逐年逼向陸地,大樹看起來像長在海裡,在普通的天氣開車過橋,車子都已經被海浪沖到,島上的主要道路,幾乎已成為水深及腰的汪洋,農地也成為爛泥地,因為無法農作,生活所需必須仰賴政府補給船。

研究預估,如果海平面上升20英吋,連太平洋馬紹爾群島80%的陸地也將淹沒在海中。

此份報告也對去年贏得諾貝爾獎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所提的大型報告提出不同看法。因為電腦氣候模型做出的預測,與科學家從海洋蒐集的數據之間,有令人費解的落差。

此份澳洲天氣與氣候研究中心的新研究,是首度有模型數據與觀察數據趨於一致。該研究使用新方法,測量1961年到2003年間,700公尺深的海洋溫度。研究顯示,熱能暖化造成海平面每年上升0.53公厘,而非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報告所說的0.32公厘。

英國《自然》期刊稍早的一篇研究報告,則是首次精準計算海洋溫度影響颶風發生頻率的程度。報告指出,從1990年代以來,颶風發生頻率激增,40%應歸因於暖化的海洋。

西方國家所稱的颶風,是在大西洋醞釀的強烈氣旋,其威脅範圍包含中南美洲、加勒比海與美國南部地區,起因有好幾種,其中之一是至少達到攝氏27度的溫暖海洋,造成溼熱。

另一個原因稱為垂直風剪,這是主要陣風的角度,風剪決定初期風暴究竟是發展成颶風的渦輪狀,還是破散消失。

倫敦大學學院班費德防災研究中心的兩位英國學者桑德茲和李亞當,觀察美國1965年至2005年每年颶風的氣象數據,並將該數據與50年的平均值作比較。資料顯示,半世紀以來,平均每年約有6個颶風,其中約有一半是強烈颶風。但1996年到2005年之間這10年以來,每年發生的颶風已增至8個,大約有4個是強烈颶風。

颶風在美國登陸變得越來越頻繁,統計顯示,大約每3年會增加1個。在颶風產生因素中排除風的角色後,研究人員計算出,每升高攝氏0.5度,颶風的活動將增加40%。桑德茲認為,這個發現對試圖了解全球暖化是否助長颶風發生的電腦分析員可能有重大助益。雖然有許多專家曾經提出這個假說,但仍受到許多未知因素的限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影音平台百花齊放 你上網追劇了嗎?
這是一個多螢的世代。早上一睜開眼睛先用手機查看訊息;接著一整天用筆電工作;晚上回家看電視,廣告時間滑滑iPad;睡前再滑滑手機、…
海的兒女
惜春,是一個怯生生的漁村少女。她在同儕中屬於比較低自尊的孩子,於同學的注視下,走路會緊張的絆倒;焦慮時,雙手與身體不由自主的顫抖現象,…
不能只怪馬英九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潰敗,外界和國民黨內部都把責任指向馬英九總統。馬總統當然要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停滯、食安危機、以及其他很多問題負很大的責任,…
2-6. 人才濟濟(下)
本期主要登場人物:胡曉雯(Sandy)(東科媒體集團管理中心訓練組組長)負責集團的短期、中期、長期人力訓練工作。反應迅速,見解透澈,…
超級奶爸孩子王 廖宏彬以校為家
廖宏彬是雲林人,畢業後希望回到家鄉西螺任教。沒想到,服完兵役發現原來的學校已經超額。他開玩笑說:「覺得樟湖這個名字還滿羅曼蒂克的,仁者樂山…
搶搭生質能源列車 美郵政局反吃大虧
為了搶搭生質能源列車,美國郵政局卻付出極大的代價。在1999~2005年間,美國郵政局共買了3萬餘輛利用乙醇為動力的卡車與小型休旅車,…
第四課 量身裁衣
雲想衣裳花想容。古代的閨閣女子從皇宮到百姓之家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學裁縫繡花。…
記憶力超強的奧祕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超強的記憶力,可以事半功倍。世上是否真有這樣的人?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麥高,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二十個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