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藝文產業 蘇富比、故宮加入網路畫廊

▲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場。巴塞爾藝術展官網
第212期
謝平平

庚子鼠年的春炮尚未停歇,武漢就傳出封城的驚人舉措。從2月開始,中共對武漢肺炎(COVID-19)的大幅隱匿,致使歐、美、日各國接連成為重災區,只得加強各種管控措施,除重創旅宿航空業,藝文產業也哀鴻遍野。而台灣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轄三大場館(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3月到5月,各大小演出幾乎停擺,文化部因此緊急出台紓困方案。

在此波疫情中,唯一開出紅盤的莫過於電商與線上串流產業,泡麵、罐頭、衛生紙、遊戲主機、遊戲片等,帶出國內「宅商機」。電商產業2月業績平均增加4倍(不計跨境電商);網飛(Netflix)去年用戶增加不如預期,今年則因武漢肺炎,3月大增1,600萬名新用戶。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Google Arts & Culture擴充經典展品。謝平平翻攝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Google Arts & Culture擴充經典展品。謝平平翻攝

 

新風向:線上看展、訂購藝術品

國際各大知名展覽、美術館接連關閉,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K )3月底啟動線上展覽銷售計畫,原先預計參展的235間畫廊有九成願意嘗試網路參展。

多年來,國際拍賣公司也進行小規模的網路參展銷售,業績多往上成長,僅在去年略為減少2%。根據巴塞爾藝術展、瑞銀集團共同發布的《環球藝術市場報告》(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內容顯示,2019年藝術品和古董的線上銷售金額為59億美元(約合1,770億台幣);其中有57%是新客戶,18%與拍賣公司距離500公里,而非千萬里,還有11%與拍賣公司的距離不到50公里,相當於從台北101大樓開車到桃園中壢的距離。

換句話說,線上看展、訂購藝術品,似乎成為另一種新風向,人力精簡、財力有限的小型拍賣公司也因此受惠。喜歡網路購買藝術品的客群,其中又以千禧一代的高資產收藏家為最大族群,有92%的人在線上直接訂購,代理人或自己並不親自到場;36%線上購買金額超過5萬美元(約合150萬台幣),9%超過100萬美元(約合3,000萬台幣)。

而蘇富比香港春拍先是延期,再宣布移到紐約舉行,隨著武漢肺炎的變動而變化。5月底,蘇富比宣布將推出「蘇富比線上畫廊網路」(Sotheby's Gallery Network),買家在線上可訂購15萬美金(約合450萬台幣)以下的拍品。畫廊透過該平台,意圖將藝術家與作品推向全球,把握增加新客戶的機會。

蘇富比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Saara Pritchard表示,過去幾年,蘇富比不斷提升數位營銷,在武漢肺炎衝擊期間,網上平台正好發揮所長。她相信,該種合作模式不僅在短期內見效,長遠來看,也可提供不同層面的市場互惠方案。

 

不用跑到故宮,就能在Google Arts & Culture欣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謝平平翻攝

▲不用跑到故宮,就能在Google Arts & Culture欣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謝平平翻攝

 

故宮、谷歌合作擴充線上展

不只國際藝術拍賣公司改為線上拍賣,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Google Arts & Culture擴充二百多件的經典展品,包括〈唐人宮樂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龍藏經》,以及「北宋山水畫入門指南」等專題企劃。畫面可以放大縮小,部分還有語音提示,民眾可以在家細細欣賞。

相較於疫情嚴重的法國、義大利關閉美術館、博物館,台灣的國立、市立藝文場館完全沒有關閉,只是調整開館時間,民眾只要帶好口罩就能入館親近藝術品,已經幸運許多。

為了突破困境,許多藝文團體也以網路直播方式,創造與觀眾互動的機會,雖然少了現場聆聽的絕妙體驗,但直播多少也能滋潤數月以來的「藝文乾旱」。喜歡藝文活動的民眾,記得訂閱藝文團體粉專,接收最新直播訊息,並共同期待武漢肺炎的結束。

《殺手沒有假期》 在中世紀裡走近神

▲布魯日位處比利時,是一座保留了許多中世紀建築與街道的城市。Adobe Stock
第212期
李智鳴

布魯日(Bruges)位處比利時,是一座保留了許多中世紀建築與街道的城市。《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是由馬丁.麥克多納(Martin McDonagh)編導,於2008年上映的一部黑色喜劇片。在這部電影裡,兩位殺手接到老大的指令前往布魯日這個歐洲文化之都、比利時的熱門旅遊城市。

《殺手沒有假期》雖然被歸類為黑色喜劇電影,但整部電影並沒有丑角,也沒有無厘頭式的笑料,令人發笑的橋段主要來自「荒謬」。不過,如果你並不覺得好笑,這也是無所謂的,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為大家提供歡笑,這一點可以從它自始至終的配樂可以看出。

從序幕曲開始,悠緩的調性占據了絕大部分的電影段落,從鋼琴轉為大提琴的低沉聲線,不緊不慢地搖晃著旋律。淡淡的憂傷中,我們知道這不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怡然自得,而是一種無所立根的漂泊,在兩端中擺盪……

電影裡「衝突」是必然的,但是掙扎嗎?在不同段落的主樂器裡,電影配樂強烈暗示著:人性裡的善惡在良知與無知之間,以同樣的旋律搖晃、擺盪;在「天真無辜」與「有罪的愧疚」之間,或許掙扎曾經存在,但卻是無力與無意識的,只能是隨波的,流向抑鬱、黑色。

 

《殺手沒有假期》導演馬丁.麥克多納(中)與兩位男主角布蘭頓.葛利森(左)、科林.法洛(右)。Getty Images

▲《殺手沒有假期》導演馬丁.麥克多納(中)與兩位男主角布蘭頓.葛利森(左)、科林.法洛(右)。Getty Images

 

死前禮物 布魯日之行

科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年輕的殺手Ray,他以本片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布蘭頓.葛利森(Brendan Gleeson)則飾演年長的殺手Ken,他也以此片同時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所以這無疑是部兩位男主角同場飆戲的影片。但是,不能不提的是飾演殺手首腦的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這位演技派演員在此片裡正式出場的戲分不算多,但是在他正式出場前,就以一通電話將角色特色展露無遺,存在感強大。配樂與演技就令人享受其中。

年輕殺手Ray是個孩子氣的人,卻在第一次執行殺手任務時誤殺了一位小男孩;而Ken則是帶Ray入行的人,也是他的搭檔。在這次任務之後,他們就接到首腦的指令到布魯日去。為什麼要去布魯日?殺手首腦有一個原則:一個殺手是不能殺害小孩的,即便誤殺也不行!所以去布魯日是他送給Ray的死前禮物。為什麼是布魯日?因為這裡是首腦「死前想再去一次的地方」,那是他最後一個美好的旅行記憶,那年他7歲。

而Ken的確為這個中世紀的文化之城著迷,他喜孜孜地細細欣賞著城市裡的一切。為了安撫殺手首腦,他曾編造出Ray在布魯日的感受:「我知道我還醒著,但我感覺我好像是在夢中。」而我們知道,這其實是Ken自己的感受。

事實上Ray厭惡待在這個城市,年輕愛熱鬧,上酒吧喝酒才算是他的享樂,他痛恨看文物、看歷史,上樓俯瞰街道,或者呆坐在運河的船上看老舊的建築,待在布魯日對他其實更像是個懲罰。

三個男人三種狀態

三個人沒有一個是窮凶極惡之人。影片圍繞著「Ray誤殺了一個小孩」,呈現三個男人的三種狀態。

「殺了小孩的人是不可能逍遙法外的」,這是殺手首腦的堅定原則。而他也在誤以為自己殺了一個小孩之後,一槍砰了自己,開槍前他還特地對著已身中數槍的Ray說:「人應該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而Ray呢?折磨他的不是「違反了原則」,而是愧疚感。

求生是生命的本能,所以當Ray覺得自己處境危險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出手。Ray呈現人在蒙昧無知時的生物本能反應,所以當他看到侏儒在廣場上拍戲,會興奮地奔向前去觀看;看見美女就想辦法搭訕、撩撥;遇到問路的人,會直接批評對方胖得像大象,不要妄想爬上鐘樓去……Ray是直觀而直接的,所以,「殺死孩子」對他來說不是原則問題,而是最直接的情感,因愧疚帶來的痛苦。

至於Ken,他卻是最迷茫的。Ken知道首腦的原則,也接受這個原則,但為何他卻沒有想到Ray可能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當他意識到首腦交付殺Ray的任務給他時,他何以突然懵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編劇為什麼要安排兩位殺手而非其他身分的人呢?可能有兩個用意:首先,殺手這個角色的「罪」屬性爭議性不大,這個明確的定性有利於主題的探究;其次,殺手這身分更能創造「生、死」兩極端的衝突。

在Ken收到首腦密令的隔日清晨,Ray並沒有立即起床,他翻了個身側躺、抿嘴憂傷著。這時的電影配樂是舒伯特《冬之旅》聲樂套曲的終曲〈手搖風琴師〉(Der Leiermann),歌詞大意是描述村外站著一位手搖風琴的人,他以凍僵的手指演奏著,卻無人問津,只有狗圍在他身邊吠叫。流浪者於是問道:「這位老人,我能與你同行麼?你可以用你的琴為我的歌伴奏麼?」

活著,或者死去……Ray在生物求生的本能與愧疚感之間飄盪、游移。而此時的Ken正走向指定的地方取得帶有滅音器的槍。

終於,禁不住的,Ray默默地流下眼淚。終曲,即最後一段旅程,而所有旅程共同終點都指向「死亡」。於是我們就了解了Ray的眼淚成分。

電影的主題

生與死、罪與贖罪,正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在Ray和Ken還只是個觀光客時,為了晚上能夠與美女約會,Ray答應了Ken白天會依照他的行程觀光。他們去看了一個畫展,然後在一幅三聯畫前對話。三聯畫顧名思義就是由三幅畫聯合成的畫作,左右兩側的畫作分別描繪伊甸園和最後的審判,中間那一幅則是人間。他們的對話集中在「最後的審判」,Ray問Ken是否相信「審判日」、「來世」、「愧疚與罪」(Guilt and Sins)、「地獄」這些事?Ken一時之間不知怎麼回答,只能茫然地看著Ray,「噢」、「噢」地回應。

如果Ray是生物本能直觀的反應,Ken則是對生命沒有太深自覺而成長的人。即便他為「聖血」的奇蹟而興奮;即便他專注、仔細地欣賞著宗教畫,卻未曾真正思考過這些內涵。對他來說,這些「小時候學過的東西」容易印象深刻,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這些。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積累不同的習性,當這些習性積累多而縝密時,它就會籠罩著我們,就像是穿上了一套人偶裝,有人穿上了蝙蝠裝,有人變身為暴龍,有人則是蛇,以煽惑邪惡為性。只是人通常不會察覺自己穿上了什麼裝。

在Ken看見Ray舉槍想要自盡之前,他都會完成首腦交付的這個任務,即便他不想,他也會完成。這是無形的殺手習性導致。就像Ray在槍殺神父之前說的:「我為了錢殺人,不是因為生氣,也不是為了什麼,我為了錢殺人。」說得那麼自然,那麼理所當然。

當Ken阻止了Ray的自殺之後,Ray把玩著Ken準備用來殺他的槍,稱讚這把槍,然後把自己「女用的槍」交給了Ken看。這時的他們沒有穿上「殺手裝」,是自然的他們。

大部分人都像Ken一樣,時光流逝,歲月增長,但是對生命卻並不比Ray懂得更多,只是積累的習性更多,更足以引領著生活。我們就在習性的安排下,不自知地犯下更多的大小的「罪」。

重回天堂?影片動人的段落

人是有罪的,所以人才離開了伊甸園。怎麼贖罪?在審判日到來之後,能夠重回天堂?電影其實給了暗示,那是影片非常動人的段落。

Ken奮力拖著身軀爬上鐘樓,留下沿著階梯蜿蜒向上的血漬,殺手首腦往鐘樓廣場奔去,而不知危險正在降臨的Ray正在鐘樓下與女友溫馨甜蜜地相視,此時配樂播放的是「Raglan Road」。

 

「在秋季的Raglan路上

第一眼見到她時我已然知曉,

她的黑髮將編織出一個牢籠。

我看到了危險,而我依然

著迷地前進。

我說:讓悲傷,成為一片落葉

在黎明時墜落……」

 

Ken決定爬上鐘樓以阻止首腦射殺Ray,然而濃厚的冰霧迷茫地阻擋了他的視線,他無法看清廣場的事物,於是他決定縱身躍下,以墜落的動靜來警示Ray。他伸手到口袋摸出了許多銅板,廣場上的遊客紛紛避開了自天而降的銅板。音樂停止。墜落。

當Ken力勸Ray不要自殺,雖然不能讓死去的小孩起死回生,但他可以去救其他的、更多的小孩時,Ken已越過了過往的自己。他開始自覺地走向善良與愛,因此「犧牲」也成為了可能。他實踐了自己——拯救Ray這個孩子。於是,救贖啟動!

這首歌的歌詞源自一位愛爾蘭詩人的情詩,描述一位住在Raglan Road的詩人遇見自己心儀女子的故事。最後兩句的歌詞是這樣的:

 

「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

He'll lose his wings at dawn of day

當天使向泥人求愛時

他將在黎明時失去翅膀……」

 

自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流浪人間,顛沛滄桑,歲月已經太久,關於天堂的記憶模糊而遙遠,呼喊已經不再激昂,只有來自生命深處的懊喪。直到我們發現,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泥做的……

底片機的迷人魅力風

▲綠島漸層的海面如此清澈透明,她已把雲朵的美定格,將沙灘中的沙子與顆粒及潮水的聲音收納入記憶匣子。鄭幸芸攝影
第212期
吳長益

一次性的底片機,又稱即可拍,十幾年前便利商店幾乎都有販售,唾手可得。如今隨著時代演變,成為特定收藏者、玩家的小眾產品。底片攝影看似沒落,但仍然有一票忠於傳統攝影的愛好者,沉醉於它迷人的魅力,或許是因為底片攝影特別的成象感受吧!

 

回到舊時代的底片機攝影,別有情調。鄭幸芸提供

▲回到舊時代的底片機攝影,別有情調。鄭幸芸提供

 

剛接觸平面攝影就從數位機種著手的我,若不是因為帶耕莘護專「莘媒體傳播社」,為了讓學生體驗底片拍攝,先買了即可拍(一次性底片相機)來玩,可能也不會投身底片相機的研究。

 

即可拍收藏者鄭幸芸。賴韋忠攝影

▲即可拍收藏者鄭幸芸。賴韋忠攝影

 

與「即可拍公主」的邂逅

鄭幸芸大學畢業後在公共關係產業服務。她收藏了豐富的「即可拍」相機,拍攝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擔任雜誌攝影的我決定和同好一同前往拜訪。

踏進房間就看到鄭幸芸各種童玩與收藏,架上還有各式「公主人偶」,根本是典型少女的房間。交談甚歡後談到主題「即可拍」,她為我們一一介紹整齊穿插在櫃架當中的「小玩具」,內心不禁驚呼:「真不愧是傳說中即可拍的專業收藏家!」

鄭幸芸表示,即可拍照相跟一般數位相機使用上差異不大,重點是它擁有「全機械快門」及採用「傳統膠卷片」作為感光材料。而一般數位相機、手機拍照,則是透過CCD或CMOS數位感光元件,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由於底片攝影每按下一次快門,都是成本的消耗,拍攝者必須格外慎重,因此讓人更加珍惜。

 

鄭幸芸拍攝的底片

▲鄭幸芸拍攝的底片。

 

即可拍一次性的底片機,本身被定位為傻瓜相機。傻瓜相機還有一個特色是「不能」有任何參數調整(預設通常為:光圈11、快門1/140),室內就得開閃光燈,否則很可能曝光不足。因為光圈快門的受限,也考驗攝影師構圖及掌控快門的時機點和專業度,要拍出好照片得有一定的技巧。

 

9901990299039904

▲鄭幸芸記錄她與即可拍的出遊照。鄭幸芸攝影

 

光影的魅力

鄭幸芸表示,廟宇活動與窗景,往往是即可拍攝影的好題材。在光影投射下,人物與景色千變萬化,在即時捕捉的當下如此真實與獨特,直接與內心感動的連結跟呼應,不必擱淺在費時的光圈與快門間徘徊調整。這份真實心情的寫照,不需醞釀也不會錯過,足以讓人悸動久久。

 

鄭幸芸喜歡光影投射的景致。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喜歡光影投射的景致。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認為廟宇活動是即可拍攝影的好題材。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認為廟宇活動是即可拍攝影的好題材。鄭幸芸攝影

 

她對即可拍相機的簡單總結是:「輕巧的外型、方便的操作、即時的捕捉。」即可拍迷人的魅力則是讓人掌握了一份濃濃人情味,是與家人出遊時最佳的紀錄工具,可以留下彼此最美、最真實的互動。

文字的闡述,往往需要邏輯跟敘事脈絡的鋪陳;照片的呈現,則是直接的視覺體驗。其實,所有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正比的影像價值。或許,數十年後再回顧,當時的心情都是可貴且無法重來的回憶。

 

鄭幸芸喜歡搭火車時坐在窗邊看風景,快速移動的景色像在欣賞畫作或動畫,思維與想像隨著景物飛奔,浪漫又有趣。此為前往台東的路途中拍攝的窗外景致。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喜歡搭火車時坐在窗邊看風景,快速移動的景色像在欣賞畫作或動畫,思維與想像隨著景物飛奔,浪漫又有趣。此為前往台東的路途中拍攝的窗外景致。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學生時的宿舍,一望出去便是永康區的風景。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學生時的宿舍,一望出去便是永康區的風景。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的表姐與姪女在午後出遊合影。鄭幸芸攝影

▲鄭幸芸的表姐與姪女在午後出遊合影。鄭幸芸攝影

登觀音山 漫步水岸 徜徉在動靜皆宜的八里

▲黃昏時分,八里渡船頭沐浴在夕陽餘暉裡。
第212期
文、攝影⊙楊櫻淑

說起「八里」,您首先會想到什麼呢?要活動筋骨,可以挑戰觀音山;想了解人文歷史,這裡有十三行博物館;渴望療癒,傍晚的渡船頭是首選——動靜皆宜的八里離台北市區不遠,現在就來認識它平易近人的魅力吧。

 

八里是許多都市人週末假日的休閒好去處。

▲八里是許多都市人週末假日的休閒好去處。

站在八里水岸邊,遠眺對面的淡水

▲站在八里水岸邊,遠眺對面的淡水。

 

八里的歷史

八里位於新北市的西北方、淡水河出海口的西側,交通便利加上豐富的漁業資源,於1790年被清朝指定為正式港口。然而日後因泥沙淤積,於1858年被對岸的淡水所取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簇擁著母親淡水河的八里與淡水,彼此一直有著分不開的聯繫,有如其知名油炸點心「雙胞胎」,人們前來八里遊玩時,多會順道搭船去淡水,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史前時代就有原住民族居住於八里,留下豐厚的文化遺跡,有大坌坑聚落、下罟大埔聚落、長道坑口聚落、渡船頭聚落、十三行聚落等五處重要考古遺址等,成為台灣考古學的熱門地區。

 

觀音山山頂視野遼闊,令人心曠神怡

▲觀音山山頂視野遼闊,令人心曠神怡。

 

觀音山與硬漢嶺

觀音山位於新北市五股區與八里區的交界,為火成岩所構成,全區有十八連峰,由淡水河北岸向南遙望,有如一尊觀音斜臥,因而得名。當季風將台灣海峽的水氣吹來,遭遇觀音山阻擋,便下降化為雲霧,虛無縹緲、變幻莫測,被命名為「坌嶺吐霧」,是清代淡水八景之一。

觀音山的最高峰是海拔616公尺的「硬漢嶺」,而觀音山的步道為數眾多,官方步道計有牛港稜、福隆山、硬漢嶺、楓櫃斗湖、尖山、牛寮埔等六條,另外尚有北橫古道、龍形古道、占山連稜等三條古道,以及屬於景觀步道的林梢步道。

那麼來爬山囉!這次我們選擇的路線是硬漢嶺登山步道,據聞是由憲兵學校的學生所開闢,也是他們昔日受訓的路線,登山口在凌雲禪寺旁,全長1,563公尺,步行時間約為60分鐘。充滿生命力的山林與晴朗的天氣,讓人們笑顏逐開地揮灑汗水,甚至還有年輕爸爸背負沉重的登山背架帶孩子一起爬山,十足的「硬漢精神」。

 

雙亭的「弱者俱樂部」石碑

▲雙亭的「弱者俱樂部」石碑。

 

途經「雙亭」想喘口氣,卻看到石碑上寫著「弱者俱樂部」五個鮮紅色的大字,相信沒有幾個人受得了這種激將法……「我才不弱!」馬上再出發,山頂就在前方。

 

攻頂!抵達觀音山最高峰「硬漢嶺」

▲攻頂!抵達觀音山最高峰「硬漢嶺」。

從觀音山鳥瞰大台北

▲從觀音山鳥瞰大台北。

 

抵達硬漢嶺後,開闊的視野毫無遮蔽,可以鳥瞰整個大台北,尋找熟悉的地標,如101、關渡大橋、台北港等,皆能盡收眼底;而登高望遠時那份心曠神怡,更是無可取代的舒暢。

 

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他們發現了什麼?

▲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他們發現了什麼?

 

八里渡船頭老街與左岸公園

下了山,運動過後空空如也的肚腹發出求救訊號,於是我們趕緊驅車前往渡船頭老街覓食。當時尚未進入緊張的防疫期,週末的老街被大量湧入的遊客擠得水洩不通,除了當地特產的「孔雀蛤」以及花枝、魷魚、蝦捲等海味,烤玉米、春捲冰淇淋等各地老街屢見不鮮的美食也應有盡有。前述的「雙胞胎」店前,更排了長長的人龍。

 

整個世界沐浴在玫瑰色的晚霞裡

▲整個世界沐浴在玫瑰色的晚霞裡。

 

美好的一日來到尾聲,稍稍擺脫人聲雜沓的老街,漫步在淡水河畔的八里左岸公園,遠方的建築物反映著夕陽的燦金,眼前的大屯山蒼翠靜美,整個世界沐浴在玫瑰色的餘暉裡。

 

街燈下,一對祖孫的互動相當溫馨

▲街燈下,一對祖孫的互動相當溫馨

 

然而這迷人的時刻轉瞬即逝,當一艘艘漁船漸次沒入暗夜,沙灘上玩耍的孩童成為一道道剪影,讓人不禁心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街燈下,長椅上爺爺為小孫子添加衣物這再平凡不過的一幕,值此白天與黑夜交接的奇幻時分,卻盈滿溫馨。

雲之巔──紐西蘭庫克山

Nick
第212期
文⊙林平均 攝影⊙Nick

海拔3,724公尺的庫克山(Mount Cook,毛利語Aoraki),是紐西蘭南島南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遠望十分雄偉醒目。這裡因為有罕見的巨大冰川而聞名於世,其中最大的塔斯曼冰川(Tasman Glacier)長約30公里、平均寬2公里,景色無比壯闊。想要一覽奇觀,不需長途跋涉、翻山越領,可以搭乘觀光直升機悠遊天際俯瞰冰層,然後輕鬆降落冰川上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9301

庫克山是為了紀念最早發現紐西蘭、澳洲東海岸的英國人──庫克船長,因而命名。但當地原住民毛利人則稱其為Aoraki,意思是「雲之巔」,也有譯為「插雲峰」,兩者都饒富武俠趣味。據說,紐西蘭的高山裡的確有仙人在此修行,東方人應該比較能接受這種傳說。因此,來此也可細心觀察,或可體會出不同於西人眼中的仙氣瀰漫。

9302

專業導遊、攝影家Nick在今年2月疫情尚未嚴重爆發時拍下了庫克山的英姿。其中一張畫面中,果然出現了穿山的雲層;另一張則呈現出在夕陽餘暉映射下,覆雪山頂的瞬間金黃璀璨。看圖心動的讀者,想要親炙庫克山風采,可能要耐心靜待疫情解封了。

無鹽的結局

Adobe Stock
第212期
劉惠宜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前男友,我有幾句話,想對你說。

童話故事裡的公主向國王說,爸爸你對我就像鹽一樣那麼重要。

你對我,也像鹽,傷口上的鹽。

我將情緒的掌控權交於你,然後飲著以憤恨釀製的毒酒──結果除了自己,誰也沒傷著。

某日搭捷運時突發奇想,特別請朋友給我頭頂拍張照,巡查一下各種折磨可能留下的瘡痍:意圖隱藏於烏絲間的白髮已昭然若揭,按捺不住從頭皮直挺挺地冒出,張牙舞爪地宣告生命行進的必然軌跡。

我的餘生,一天都不能再浪費,不可以再糊塗。

常聽到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也就是,蝴蝶沒來,花要檢討。但現在,不管有沒有蝴蝶,我要為自己盛開。開在山巔海涯、開在荒谷旱漠,兀自綻放。

通常這種信末了常不能免俗地感謝給予打擊的人──我不幹這事兒。感情的洗劫,難以額手稱慶。撒在傷口的鹽巴,算哪門子調味聖品。如果要謝,不如謝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是經典裡的光明,給了我拐杖,撐住了步履蹣跚的踉蹌;是一個身處苦難的純潔靈魂,托起我的下巴,叫我看看一直都在的朗朗天光。

說到底,是我將無法迴避的生命課題冀望於外物,外求而非內找,沒有鑑別虛實與本末輕重的智慧。捨不得的不是你,而是那個曾經奮不顧身而愚忠的自己。

康普茶 風靡全球

Adobe Stock
第212期
楊櫻淑
腸胃裡有好菌有益身體健康,因此益生菌流行多年。但一般市面上的益生菌飲料多半含糖量高,還有添加物的問題,於是天然健康的「康普茶」應運而生。

近年來,一款新的益生菌飲品在歐美爆紅,連許多明星都愛不釋手,在台灣也引起很高的關注與討論度——它就是「康普茶」(Kombucha)。為什麼康普茶能風靡全球?祕密就在於它除了能滿足人們的味蕾,更具備有益健康的優點。

大家都知道腸胃裡有好菌有益身體健康,因此益生菌流行多年。但一般市面上的益生菌飲料多半含糖量高,還有添加物的問題,於是天然健康的「康普茶」應運而生。

康普茶又被稱為紅茶菌、紅茶菇或冬菇茶。早期台灣也曾流行過,除了普遍在加糖的紅茶中培養,若製作得宜,會看到容器裡出現一大朵「茶菇」,因此而得名。康普茶是一種發酵茶,是由茶、糖、細菌和酵母菌的「共生菌」(SCOBY)一起發酵而成。共生菌以糖和茶的單寧酸作為養分,產生酒精與醋酸,因此成品口感酸甜,並帶有微微氣泡。

其實康普茶並非全新的風潮。令人驚訝的是,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秦朝就已經出現了。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人相信這種飲品可以平衡人體內臟功能、促進復原能力,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稱其為「不朽茶」。後來也傳入日本、俄羅斯,再傳至歐洲。

 

許多人會在家自行製作康普茶。Adobe Stock

▲許多人會在家自行製作康普茶。Adobe Stock

 

康普茶的保健功效

含有酵母菌與醋酸菌的康普茶,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營養成分,例如維持腸道健康的益生菌,還有少量的維生素B1、B6、B12、C等,能夠幫助人體排毒、抗氧化、抗發炎、促進新陳代謝、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養顏美容、消除疲勞等。

康普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安全的,但一般來說每天最好不要喝超過一杯。由於康普茶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腸躁症患者或容易脹氣者,須避免飲用過量。此外,發酵過程也可能使酸鹼值下降,胃潰瘍患者更得小心。

康普茶還是有含糖,因此要控制血糖或體重者,還是必須留意飲用量。另外,因為康普茶也有提神效果,如果對咖啡因較敏感者,則要避免在睡前飲用。

 

康普茶若製作得宜,會看到容器裡出現一大朵「茶菇」,因此而得名。Adobe Stock

▲康普茶若製作得宜,會看到容器裡出現一大朵「茶菇」,因此而得名。Adobe Stock

 

自製康普茶

許多人會在家自行製作康普茶,首先有兩個重點:一是原料,建議選擇來源可靠的茶葉,製作前也要注意茶葉的新鮮度,以及是否有發霉的情況。二是衛生,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清潔與消毒,以免產生汙染與額外的雜菌,例如共生菌雖然可以自行培養,但為了避免過程中受到汙染,可以購買市售的共生菌。

至於茶種,一般康普茶多半以紅茶來製作,因為紅茶本身是全發酵茶,已經去除茶葉中一些不利發酵的元素與揮發性物質,讓康普茶更容易發酵。另外,屬於半發酵茶的烏龍茶也是不錯的選擇,喜歡嘗試特殊風味者,也可以用綠茶或普洱茶來製作。

那麼,就開始自製康普茶吧!首先準備一個玻璃瓶,放進鍋裡後加水煮沸,十分鐘後夾起玻璃瓶,倒扣風乾。接著以熱水沖泡茶葉,倒進玻璃瓶內,再加入糖,在室溫下放涼。最後放入共生菌與啟動液(上一次製作剩下的康普茶),以紗布蓋住瓶口,再用橡皮筋固定,靜置於室內陰涼處一週至十天就完成了。若氣溫較低時,則需要更長時間發酵。

打開成品時,得先仔細觀察是否有發霉的情況,若有則務必整罐丟棄。確定沒有發霉的話,就可以將康普茶用濾網過濾後,倒入另一個乾淨的空玻璃瓶。還有,別急著把康普茶喝光,留下最底部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就可以作為下一次製作時的啟動液。

羅馬不是一天倒掉 瘟疫如果捲土重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實也不是一天倒掉的。它貌似盛極,是因它盛極的外表下,瘟疫早已潛伏。Adobe Stock
第212期
宋紫鳳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實也不是一天倒掉的,它是經歷了數次大瘟疫之後,轟然坍塌的,這個結局從它貌似盛極的時候就已註定。說它貌似盛極,是因它盛極的外表下,瘟疫早已潛伏,在某一天突然爆發,人們望見的帝國榮光之上是死神的陰影。瘟疫在某一天戛然而止,人們又開始希冀於劫後餘生重拾舊夢;而某一天又捲土重來,於是從現實到未來,從回憶到希望,再次化作虛無……如次反覆,直至羅馬的倒掉。而類似的事情正在今天重演。

2019年末,一場瘟疫從中共治下的武漢傳出。雖然中共隱瞞死亡數據,但還有一些東西隱瞞不了,如空氣中嚴重超標的二氧化硫,人們可以據此粗略的推算出這意味著有多少屍體被火化;又如,武漢出現有火葬廠全天開動外,又增加40台移動火化爐,每台日燒5噸;再如台商郭憲鴻收到來自大陸的10萬至20萬的屍袋訂單,且均為急單。重重黑幕之下偶然露出的冰山一角,讓我們窺見整座冰山。

瘟疫會否再次爆發?

有人說羅馬是經歷了三次大瘟疫倒掉的,有人說是經歷了四次大瘟疫,也有說經歷了五次大瘟疫。我想,說六次,或七次,都是可以的,因為那幾百年中,羅馬一直在被瘟疫肆虐。有時它來去匆匆速戰速決,有時肆虐幾十年彷彿永無止盡,有時兩場瘟疫相隔數年,有時相隔數十年,讓人搞不清是新一場瘟疫從天而降,還是第一場瘟疫從未離開,只是暫時遁形之後再次造訪。

今天的武漢肺炎亦然。有人說這場疫情不是第一次造訪,它早在2003年就曾經來過,那時叫SARS。它的確與SARS很像,除了傳播能力更強,波及範圍更遠。所以最初在武漢中心醫院傳播時,被稱為「疑似SARS」,後來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定名為SARS-CoV-2。

此外,也有人認為當前的疫情不會是最後一次,雖然下一次疫情還未發生,或者說,連這一次疫情也還沒有結束,但已有相當多的人在談論著關於新一輪疫情的到來。

如中國的一位醫學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就認為,今年秋冬還會爆發第二波疫情。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4月21日的採訪中也提到,年底可能會爆發第二輪疫情。

除了醫學界,還有一些不同的人在談論相同的事。如猶太教的一位拉比(猶太律法專家、智者)雅根(Rav Yaakov Yagen),在今年的3月引用猶太教典籍《佐哈爾》(Sefer Ha-Ikkarim)中的內容,對當前的疫情做了預測,他認為這一場疫情之後「還會有另一種病毒出現,它和第一種病毒相似,但比第一種病毒更致命。」

瘟疫為何捲土重來

關於瘟疫會否再次爆發,眾說紛紜中令人越發看不清未來。然而,有句話叫旁觀者清,這或許就是歷史的一個作用,它讓我們能夠有足夠遠的時空距離去觀察一件事情,從而得見它的全貌及原委。

所以,當我們看不清當下的瘟疫時,不妨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羅馬,那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在倒掉前發生了什麼。

如果說西元一世紀一場被認為是瘧疾的瘟疫只能算做是序幕的話,那麼第一場大瘟疫的發生則是在西元125年,上百萬人因此死去。第二場更大的瘟疫則於西元166年降臨,被稱為安東尼瘟疫(Antonine Plague),持續了大約16年,之後,羅馬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第三場瘟疫與安東尼瘟疫齊名,被稱為西普里安瘟疫(Cyprian Plague ),於約西元250年爆發,高峰期時,僅羅馬城一地每天有5,000人死去,這場瘟疫在持續約20年後消失,然而十幾年後,瘟疫於西元312年再次出現……

強大的羅馬帝國彷彿受到瘟疫的詛咒,而人對瘟疫的認識卻日漸清晰。那些瘟疫被普遍認為是源於對基督徒的迫害以及道德的墮落。因為每一場瘟疫的發生,都與一場迫害如影相隨。

西元一世紀的瘟疫發生前,尼祿利用縱火案嫁禍基督徒,從而發起迫害。西元二世紀的瘟疫發生前,繼尼祿後的兩位羅馬君主圖密善(Domitian)與圖拉真(Trajan)都繼續迫害政策,前者更要求人們將他當作神來崇拜,基督徒的被迫害也就可想而知。西元三世紀的安東尼瘟疫發生時,當時的羅馬君主馬可.安東尼(Marcus Antoninus)鼓勵民眾揭發基督徒,允諾將基督徒的財產分給告密者,直接推動了人性、道德的大敗壞。西元四世紀的西普里安瘟疫發生前,君主德西烏斯(Decius)敕令基督徒必須於「反悔日」放棄信仰,否則就面臨坐牢或處死。西元四世紀的瘟疫,則對應著君主戴克里先(Diocletian)所發動的最後但也是最大的一次迫害,迫害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使得這一時期被稱為殉道時期。

鑑古是為知今,對正信的迫害、對神的不敬、對道德的敗壞,是羅馬瘟疫的原因,同樣也是今天這場瘟疫的原因。而今天,中國大陸所發生的對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法輪功等各種傳統宗教的迫害,對少數民族的信仰迫害與文化滅絕,對五千年神傳文化及傳統道德觀的摧毀,讓人們看到中共對正信的打壓,對諸神的褻瀆,對道德的敗壞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而中共在迫害中大規模的活摘器官、藥物摧殘、人體實驗等,就是一千多年前那些嗜殺的羅馬諸帝也望塵莫及。如果說羅馬諸帝將迫害的敕令傳達至帝國的轄區內,而中共則是將其迫害輸出全球,讓這個世界在對中共的沉默與縱容中,犯下神眼中的罪,從而成為這場疫情從武漢蔓延全球的原因。

危難中的人,想起了神

當人知道了瘟疫的根源與過失的所在,那麼走出瘟疫的路也就不遠了。當年的古羅馬,不斷有感染者因為放棄了對基督徒的偏見、敵視與迫害,從而轉危為安,所以,在西普里安大瘟疫的高峰期時,竟也是基督徒受洗人數最多的時候。

在瘟疫的劫難中,一些人在一度迷失後,終於想起了神。在疫情重災區義大利,38歲的倫巴第醫生(Julian Urban)在目睹醫院大量的人死去之後,他說:「我們忽然醒覺,要向上帝求救了!我們開始祈禱。簡直不能置信,我們一直都是忠貞不二的無神論者,此刻竟然每天祈禱,求上帝賜予我們平安和力量……」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作家和詩人尤薩(Mario Vargas Llosa),於3月15日在《國家報》發表題為〈回到中世紀〉的文章,他提到儘管文明取得了非凡的進步,但科學卻無法安撫人的恐懼感。對於瘟疫,尤薩認為這是來自上帝的懲罰,人們除了祈禱與認罪悔改,別無它法。

在美國,一項由「約書亞基金會」(Joshua Fund)委託麥克拉夫林及聯盟(McLaughlin and Associates)民調公司在3月所做的民調中,一半的美國受訪者說,他們相信這場疫情與其導致的經濟衰退,是喚醒人們回歸對神的信仰的一個警訊,或是即將到來的大審判的前兆。

 

今天的疫情中不僅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專治藥,甚至連人們一直信賴的隔離措施近來也被證實可能是一種毫無用處的「錯」施。Adobe Stock

▲今天的疫情中不僅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專治藥,甚至連人們一直信賴的隔離措施近來也被證實可能是一種毫無用處的「錯」施。Adobe Stock

 

解藥在何方?

當年肆虐羅馬的瘟疫有許多次,相同的一點是,每一次瘟疫都是無藥可治。所謂的治療措施只是一些安慰療法,因為人們甚至連這瘟疫是什麼都搞不清,何談醫治。

今天亦然,今天的疫情中不僅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專治藥,甚至連人們一直信賴的隔離措施近來也被證實可能是一種毫無用處的「錯」施。5月6日,美國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古莫(Andrew Cuomo)在疫情發布會上表示,該州66%的感染者,竟是在嚴守隔離的措施的情況下被感染的。在家避疫者受到感染的人竟比外出者多出33倍,這無疑引發了新的恐慌——疫情中,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科學,不僅失效,甚至荒誕。

進入二十一世紀短短二十年間,發生的兩次波及全球的瘟疫都是從中國大陸產生,再蔓延到全世界。不論從中國大陸看,還是從全球來看,瘟疫並不是走直線傳播,而是跳著走。在全世界,瘟疫最嚴重的國家都是跟中共走得近的,而不是地理上與中國相鄰或很近的地區。那瘟疫就是衝著中共來的。

在眾多有疫情數據的國家和地區裡面,按被感染人數與人口比率來算,台灣是這次疫情感染率最低的。台灣從一開始就不相信中共,在世界各國相信中共和世衛的話,沒做準備時,台灣憑藉多年與中共打交道的經驗,第一時間就果斷行動。

看看與大陸緊鄰的香港,在大陸疫情爆發後,港府在最初一直沒有封關,在香港抗爭人群中也沒有爆發疫情。在港人遊行隊伍中打出「天滅中共」的橫幅,街道上也常有人寫天滅中共,看來是這些口號有驅疫作用,香港的疫情被港人的抗爭遊行給驅散掉了。

一千多年前發生在羅馬的對正信的迫害,在今天重演。發生在羅馬的奪命瘟疫也在今天重演,希望倖存的人們能夠鑑古知今,將剩下的時光活成一段覺醒的過程,而不是在下一次瘟疫到來前的人世無常而已。

傳統中醫 不一樣的科學

▲中醫治病大都從微觀空間著手,西醫多從表面空間著手。Adobe Stock
第212期
青蓮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中共為政治需要打出中醫這張牌,再度引發中醫偽科學之爭。當今的中醫飽受詬病,但毀掉中醫的並非中醫本身,而是幾十年來打著科學旗號而滅盡中醫精華的人。

現代科學已經認識到,在我們這個空間之外還存在著另外空間──微觀空間,這些概念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傳統中醫所認識。傳統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都是從微觀或另外空間入手,醫學大師具備的功能令現代人無法理解。

《後漢書》中,記載了一個華佗治病的神奇案例。漢朝李將軍的妻子身體不適,將軍便請華佗診治。華佗替李妻診脈後,對李將軍說:「夫人是由於懷孕期間身體受傷而胎兒未掉造成的病。」李將軍說:「夫人在孕期確實受過傷,但當時胎兒已經墜落。華佗說,胎兒並沒有墜落。」李將軍不以為然。

大約又過了百餘日,李妻病勢轉重,將軍再次請來華佗為妻子治病。華佗在診脈後說:「脈相如前,若當時胎兒已然墜落,必是雙胎。墜落的那一個胎兒使母體流血過多,後一個不能產出。現在這胎兒已死,燥縮附在母脊背上。」

華佗先給李妻紮針,然後進湯藥。一會兒,婦人覺得腹痛要產,但又產不下。華佗表示,這是死胎枯萎,不能自己生產,必須由人探取。隨後李府找來產婆,華佗告訴產婆探取之法,果然從李夫人腹中取出死胎。

在這個病例中,華佗真的是靠診脈就知道李夫人腹中胎兒未曾墜落的嗎?其實不是,華佗是看見了。他看到了李夫人腹中的胎兒,診脈不過是治病的程式而已。尤其是第二次診脈,他連胎兒在哪裡都看得清清楚楚。

能「透視人體」內部的不僅是華佗,中國古代的名醫,幾乎都具備這樣的功能。還有一些神奇的中醫術,例如:中醫第十三科的祝由術,就是從另外空間入手,達到治病的目的。

民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施蟄存,曾經記述了親眼目睹的一個祝由治病的故事。

施先生認識一位德國醫生,是一家教會醫院的院長,在中國行醫治病,同時宣揚基督教。1912年某日,這位德國醫生突然發現背上起了個癤瘡,越長越大,而且開始潰爛發炎,打針吃藥都不能治好。只有一條路,就是回國去動手術。

但要回到德國必須穿越中緬邊境荒無人煙的熱帶雨林,到達印度後再乘船回國。他擔心日漸嚴重的背瘡在長途跋涉過程中會迅速惡化,可能撐不到德國就會危及生命。為此,德國醫生焦慮萬分。

施先生知道後,就向他推薦中醫祝由師。德國醫生打從心底不相信中醫,更別提祝由這種類似巫術的方法。但活命要緊,所以他答應試一試。

祝由師讓德國醫生面朝東,閉著眼睛對著一棵樹,他拿了一支毛筆,蘸了朱砂在樹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後站在德國醫生背後,嘴裡念念有詞,一邊念一邊拿朱砂筆在那個癤瘡上畫圈,越畫越小,最後畫到中心時用筆一點,嘴裡再念叨幾句,說聲「好了」。

奇蹟發生了。德國醫生說背不痛了,再摸摸,癤瘡不見了!他納悶地問,大癤瘡哪裡去了?祝由師說,你往樹上看。只見方才在平整的樹上畫的那個圓圈裡鼓起了一個包,形狀與德國醫生背上原來的大癤瘡幾乎一模一樣,中間也是發黑的。

祝由師說,你背上的癤瘡已經轉移到這棵樹上了。雖然德國醫生想破腦袋也無法相信祝由師怎麼做到的,但自身發生的奇蹟又讓他不能不信。

清朝人張培仁在《妙香室叢話》卷十四中也記載了一個神奇的治病案例。舊時大庸(即今天湖南張家界市)縣誌上曾說,當地有個名叫「金鉤李鬍子」的人,善於治療傷痛。有一次,一位婦女患了乳癰。因為不方便觸碰婦女的乳房,「金鉤李鬍子」便使出祝由之術,將該婦女的乳癰轉移到屋裡的一根中柱上,然後在中柱上將乳癰割下,中柱上膿血直流,該婦女卻毫無感覺。不出幾日,婦女的傷口就好了。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史,實際上是一部對宇宙、對生命透過表象看本質的探索史,與今天的實證科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對事物的認知也遠遠超過現代人的認識。傳統中醫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最璀璨的明珠。

實證科學認為,看不到的就不存在,例如:中醫所說的經絡,因為解剖學中找不到,肉眼也看不見。但是,如果擠壓一下中醫所說的那些穴位,仔細體會一下,卻人人都可以感知這些穴位帶來的神奇感覺。看不見便否定其存在的事實,是實證科學阻礙人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最大屏障。

今天的中醫與氣功一樣,可謂聲名狼藉,常常與騙子劃上等號。其實中醫從上古流傳了幾千年,成就了無數大德名醫,一直到民國時期,仍有中醫大家。

幾十年前,中醫最精華的部分變成了「封建迷信」,被徹底拋棄了,剩下的只有一個名稱和一堆藥方;中藥也從天然野生變成人工種植,藥效大打折扣。在利益驅使下,越來越多的道德墮落者打著中醫名號販賣假藥,更加速了中醫的沒落。

金正恩「死去活來」隨想

▲在消失三個星期後,首爾2020年5月2日播出被懷疑身患重病或可能死亡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參加順天磷肥廠竣工典禮的新聞。Getty Images
第212期
譚清巖

當中共肺炎疫情仍然沸沸揚揚之際,有什麼新聞還能異軍突起,爭得世人的關注?沒錯!就是金正恩「死去活來」的消息。這個消息一傳出,國際媒體馬上從疫情中分出一大部分鏡頭,轉向東北亞這個面積略大於浙江省、人口約等於上海市的國家──北韓。

北韓金正恩與英國強生

4月20日,南韓媒體《每日朝鮮》指金正恩在4月11日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這段時間金正恩確實缺席了4月15日金日成誕辰108歲的拜謁活動,顯示情勢頗不尋常。

隨後,美國媒體甚至指出金正恩做了心血管手術後情況危急。一時之間國際新聞就炸開了,各種傳聞及謠言滿天飛,包含北韓國內、周邊國家以及全世界的政治、經濟甚至是軍事部屬等等的傳言,其曲折離奇完全不輸給肺炎疫情的影響力。

當「金正恩到底怎麼了?」還撲朔迷離時,人們卻好像忘了,在同樣這段時間,世界上還有另一位國家領導人,也曾住進了醫院加護病房,讓人們擔心他可能再也回不到工作崗位上來了。

 

染疫康復的英國首相強生2020年5月20日步出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Getty Images

▲染疫康復的英國首相強生2020年5月20日步出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Getty Images

 

3月27日,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自己在推特上宣布感染上了新冠肺炎,住院治療。4月6日,強生病情惡化轉入加護病房,只好請外交大臣多明尼克‧拉布(Dominic Raab)臨時接替首相主持政府事務。4月9日,強生病情好轉離開重症監護病房,入住普通病房。4月12日,強生康復出院。

一種「病危」,兩個世界

歷史之神,有時候幾乎就是如此赤裸裸的現身在世人的面前:在同一時間,讓兩個國家領導人同時上演突然病危的劇碼,以此將兩個世界同時搬上歷史舞台,讓人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比較。

一個世界的國家領導人,他親口公布說自己染病了;過了幾天情況轉趨危急,消息馬上也傳開來了。此時不管是一般百姓,甚至是他的政敵都為他祈福,也按照國家法律規定,開始進行必要的準備。所幸最後他痊癒康復,國家迅速回到原來的正軌繼續運轉。

而另外一個世界的國家領導人,只因為沒出席預期該出現的場合,馬上開始謠言四起說他死了,又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如果真有什麼萬一的話,情勢是否會惡劣到無法想像,導致所有人都神經緊繃著等待著下一步。

此時,就算金正恩又出現了,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可是,人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這段時間在北韓發了什麼事?甚至,想像力高一些的人還可能懷疑:前後「金正恩」會是同一個人嗎?

一種「出生」,兩個世界

中國人說,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國家領導人病危過世」,這是「死」;「國家領導人繼位」,那就是「生」了。我們不如來談談「生」的部分。

關於英國首相強生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是如何當上首相的?一般人大概所知不多。強生1964年在紐約出生,後來隨父母親回到英國。早年當過記者,一度曾因為犯過錯而被報紙老闆解雇,後來從政當上了國會議員。強生一路從國會議員、大倫敦市長、內閣大臣,並於2019年7月因前首相辭職,他參加競選獲勝後,成為英國新任首相。

相對地,金正恩就無人不知,幾乎不待介紹。他是朝鮮金家的第三代領導人,繼承金日成、金正日,於2012年7月成為這個國家的絕對權力擁有者。

雖然大家都知道金正恩,但是對比於英國首相強生「平淡無奇」的人生經歷及當上首相的過程,或許大家會對重溫「金正恩的故事」更感興趣。

金正恩的故事

金正恩在2012年正式接班,在接班前北韓軍中已經開始大力宣傳金正恩的光輝事蹟。南韓國際廣播電台報導,金正恩的事蹟在2011年開始,就被納入北韓各級學校正式學習課程內。綜合外媒報導,北韓為了樹立金正恩的威嚴以及軍中形象,在兒童教科書大肆稱讚金正恩,並稱他在3歲就會開車,甚至能夠準確的對標靶開槍,在3秒鐘時間內發射10發子彈,且全部射中目標。

此外,金正恩在6歲就會騎馬,在未滿8歲那年,金正恩還駕駛大型貨車在彎曲而傾斜的道路疾馳約120公里。甚至還說:「金正恩沒有不會的運動,尤其是籃球,勝過一般職業選手。」

曾有一位外國著名預言家見過金正恩後說:「至今,我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人物。透著大將風範,將來可以成為統帥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大人物。」

當時南韓電視台的主播在報導時甚至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認為這種不可能的事為何還有人會相信。

 

位於北韓平壤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左)與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右)雕像。Adobe Stock

▲位於北韓平壤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左)與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右)雕像。Adobe Stock

 

金正日「用石頭擊落衛星」

其實可以戲謔地說,這是記者的大驚小怪,因為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同樣也是以偉人之姿出現在朝鮮小學課本。

有一次,美國的衛星飛過朝鮮上空,金正日從地上拿起了一個石頭往上一擲,就把美國衛星給打了下來。

而第一代金日成自然不遑多讓,他也曾經「用一支從日本人手裡繳來的38式步槍打下一架美軍飛機」。

所以,先不管這世上有無會開車的3歲娃,似乎總得是「特異功能」人士才能當上這個國家的國家領導人,而且全國也只有這祖孫三人才擁有這類的能力。

國家的穩定與危機

中國人講,一體兩面。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誕生,需要配合如此高強度的宣傳,那當然是因為權力移轉的過程中危機四伏,基於「鞏固領導中心」的需求才做出來的。而在領導人地位逐漸穩固後,國家的危機也暫時被壓了下來了。

可是等到領導人的位置不穩固了,整個國家馬上陷入一夕翻盤的恐怖境地,就如這次金正恩病危消息的一觸即發、不可收拾,這反而代表這個國家的「危機」從來沒有消失過。

至於,國家人民的命運,到底是應該取決於民主政府的正常運作,還是總得需要一個「偉、光、正」的領導班子呢?聰明的讀者,可以自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