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逼以色列停火、換取中東「和平」,英國首相施凱爾放話要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這原本是一項外交手段,意圖釋出善意、推動談判。但事情的發展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幾天後,這項政策被哈瑪斯官員大張旗鼓地當成「10月7日恐攻的成果」。
說出這番話的是哈瑪斯高層,加齊.哈馬德(Ghazi Hamad)。
他說:「數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倡議,這是10月7日的果實之一。我們已經證明,戰勝以色列並非不可能,而我們的武器正是巴勒斯坦榮耀的象徵。」
短短幾句話,點破了整場外交操作的最荒謬處——當民主國家的領袖以為自己在促進和平時,恐怖組織卻在另一端把它當成勝利獎盃炫耀。
哈瑪斯之所以敢這麼囂張,正是因為他們敏銳地嗅到國際輿論的破口。當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接連以「承認巴勒斯坦」作為對以色列的施壓手段,企圖阻止加薩地區的人道危機繼續惡化時,這些看似正義的行動,卻在惡人眼中,成了最好的宣傳素材。
抓準這波風向,哈瑪斯的膽子更大了。就在8月3日,他們進一步表態:除非能建立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否則不會解除武裝。解除武裝,正是以色列在停火協議中最核心的要求之一。哈瑪斯的這番宣示,等同於直接關上談判的大門。
而更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就在幾天前,許多阿拉伯國家還在努力勸哈瑪斯放下武裝,退出加薩,讓中東恢復秩序。如今風向大逆轉,哈瑪斯反而有恃無恐。這一切,某種程度上,都得感謝馬克宏與施凱爾的「神助攻」。
而施凱爾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好心做壞事」的最佳註解,這場外交操作簡直是一場災難。一項原本應該象徵和平與正義的外交宣示,現在反而成為恐怖份子宣傳戰的一部分,也讓工黨政府在國內飽受批評,連日來政壇砲聲隆隆。以色列外交部長薩爾(Gideon Sa’ar)更是不客氣地問:「如果這樣的人為你喝采,那你又代表了什麼?」一句話點破問題核心——英國在以哈問題上,究竟想站在哪種道德高位?
更好笑的是,英國從2021年起就把哈瑪斯列為恐怖組織。而今,英國首相卻間接讓這個被禁的組織享受到他們夢寐以求的外交成果。這不僅是自我矛盾,更可能動搖其他民主盟友立場。
「是否應該承認巴勒斯坦建國」這件事,本身當然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國際議題。
但在哈瑪斯發動大規模恐攻、尚未釋放人質、也拒絕解除武裝的情況下,英、法選擇給予政治承認的「獎勵」,這種行為所釋放的訊號非常危險,等於在變相鼓勵恐怖份子透過極端暴力行為達成目標。施凱爾或許以為自己在點亮和平之火,殊不知他點燃的,恐怕是一場會燒到全球的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