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前期),每當生活遭遇挫折、心情低落難過時,你會如何轉換思緒?聆聽有著眾多樂器合奏、樂音表現豐富的交響樂曲,是一個能夠讓心情重新回暖的好辦法。
上一期介紹了前5首旋律歡快、令人開心的交響樂曲,有「協奏曲之父」韋瓦第(Antonio Vivaldi)的《雙小號協奏曲》;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的《威廉‧泰爾序曲》;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五號匈牙利舞曲》;以及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的《詼諧圓舞曲》和其膾炙人口的《胡桃鉗組曲》。
本期將接續前期,介紹後5首樂音昂揚、振奮人心的交響樂作,希望讀者在心情低落時不妨查找以下曲目,隨著奔湧的旋律徜徉在樂音的想像中。
6.《動物狂歡節》(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此曲為法國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於1866年以動物為主題所寫的組曲。聖桑51歲時,至奧地利小鎮拜訪友人,身為大提琴家的朋友,當時正為即將到來的「狂歡節」音樂會上所要演奏的曲目發愁,因而請求聖桑為非正式的音樂會寫作新曲。狂歡節為基督教的一個傳統節日,讓人們在禁食與省思的「四旬期」前盡情享樂,會備製美酒佳餚,宴客跳舞。
聖桑靈機一動,將動物園常見的動物也列入了狂歡節的行列,用樂音塑造了動物們共襄盛舉的熱鬧場面,《動物狂歡節》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由14首小曲組成,分別為:序曲及獅子進行曲、公雞和母雞、野驢、烏龜、大象、袋鼠、水族館、長耳動物、森林中的布穀鳥、大鳥籠、鋼琴家、化石、天鵝與終曲。
這組樂曲帶有一種詼諧的幽默調性,像是在「大象」樂段中,以低音提琴模擬出大象龐大的身軀與行走時的笨重感;在「鋼琴家」樂段,藉由反覆彈奏奧地利作曲家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的練習曲,來諷刺想成為鋼琴家的學生是一種奇妙的動物,必須可憐地不斷彈奏枯燥的音階練習。聖桑巧妙地運用樂音,以有些誇張的手法,將各種動物的特徵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全曲聽下來畫面感十足,輕鬆調皮、極具想像的樂趣。
然而14首樂曲中僅「天鵝」公開演出過,因聖桑將這組組曲視為與友人私下好玩、趣味的小品之作,也為了避免引起世人的曲解,因此直到1921年,聖桑逝世後作品才被公開於世,並在隔年首次公演。以下特選2首小曲介紹:
◆ 序曲及獅子進行曲(Introduction and Royal March of the Lion)
由雙鋼琴彈出華麗的序奏,弦樂表現莊嚴肅殺的氣氛,緊接著獅子登場了,以百獸之王的身姿、踏著威風的腳步,展開獅子的進行曲,大提琴與低音弦樂奏出雄渾的旋律,輪流彈奏的雙鋼琴以半音階模擬獅子的咆哮聲,雀躍的節奏間讓人彷彿看見獅子威風凜凜地來回踱步呢!
◆ 化石(Fossils)
聖桑在「化石」樂段中融合了前人的樂作,仔細聆聽會發覺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旋律埋藏其中,像是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法國民謠《小星星》,以及聖桑自己早期的作品,以此諷刺這些作品都是「音樂的化石」!樂曲中以木琴清脆的音色,模仿化石碰撞的聲音,響亮、可愛,又令人耳目一新。
7.《卡門幻想曲》,作品第25號(Carmen Fantasy, Op. 25)
為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泰(Pablo de Sarasate)於1881年完成的作品,是根據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創作的歌劇《卡門》(Carmen)中的旋律主題改編而成。薩拉薩泰亦是風靡於19世紀後期的小提琴家,擅長詮釋高難度的小提琴作品,讓不少作曲家為其量身訂做樂曲。這首《卡門幻想曲》展現出華麗繁複的技法,經常出現在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可說是薩拉薩泰炫技曲目的經典之作。
《卡門幻想曲》分為五個樂章,第一樂章為「中庸的快板」,出自歌劇第四幕幕間曲的阿拉貢舞曲(Aragonaise),展現華麗又飽含熱情的西班牙曲調,旋律明朗輕快。第二樂章為「中板」,出自歌劇第一幕的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其原曲即是女主角卡門演唱的〈愛情是一隻自由的鳥兒〉(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這段知名的旋律經由薩拉沙泰的細膩改編,更顯小提琴音線的流暢與豐富,輕快中甚至帶有幾分俏皮。
第三樂章為「非常慢的慢板」,出自歌劇第一幕卡門嘲弄軍官的對白,緩慢又柔美的旋律展現一種飄忽、詭譎的氣氛。第四樂章回到「中庸的快板」,出自歌劇第一幕塞吉迪亞舞曲(Seguidilla),這個樂段充分表現了小提琴撥奏、顫音、泛音、滑音等各種高難度技巧,旋律迴繞、優雅愉悅,聽起來細緻又過癮。最後一個樂章為「中板」,改編自歌劇第二幕開場,卡門與朋友歡歌跳舞的場景,為節奏鮮明、充滿異國情調的吉普賽舞曲(Gypsy Dance),亦是五個樂章中技巧最為艱難的樂段,展現了飛快的琶音、跳動的三度音程等小提琴技法。越來越快的旋律就像是在模擬著舞者熱烈、絢爛的舞姿,流暢的樂音盡情奔馳,將樂曲迎向華麗的結尾。
8.《輕騎兵序曲》(Light Cavalry Overture)
《輕騎兵序曲》出自輕歌劇《輕騎兵》(Leichte Kavallerie),這部歌劇改編自維也納詩人卡爾‧科斯塔(Karl Costa)的作品,奧地利浪漫樂派作曲家法蘭茲‧馮‧蘇佩(Franz von Suppé)為歌劇作曲,並於1866年首演。其中這首作為開場的序曲成為獨立於歌劇之外、膾炙人口的樂作,被廣泛用於卡通影視。
《輕騎兵序曲》始於一段昂揚的旋律,由銅管樂器吹奏出號角般的樂音,描繪部隊集結、整裝待發的場景,撻撻的鼓聲宛若馬蹄行軍的腳步,緊促的弦樂一步步推進,一支騎兵部隊精神抖擻地出征了!愈來愈快的旋律,愈來愈多的樂器齊鳴,彷彿描述著輕騎兵馳騁沙場、活耀雄偉的身姿,塑造一種奔馳的動態感。在經歷了交戰的激烈盛況後,於中段,單簧管吹奏出沉靜、哀戚的樂音,使旋律忽然緩了下來,軍隊拖著疲憊的身軀而歸。結尾部分,活潑輕快的節奏再度回歸,象徵騎兵部隊迎接破曉,再次鼓起精神、衝鋒戰場的決心,打擊樂器華麗地營造浩大的聲勢,不斷增強的力度將樂曲推向勝利的榮景。
9.《第七號斯拉夫舞曲》,作品第72號(Slavonic Dance, Op. 72, No.7)
《斯拉夫舞曲》共有兩組,分別為作品第46號(Op. 46)與作品第72號(Op. 72),為捷克的國民樂派作曲家安東寧‧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於1878年與1886年創作的16首管弦樂作。1878年,德弗札克以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為靈感,創作了作品第46號,這組樂曲受到熱烈歡迎,使得德弗札克聲名大噪。推出時為四手聯彈的鋼琴版本,出版商隨即請德弗札克改編為管弦樂版本,並於1886年再次請求其譜寫樂曲,催生出作品第72號,同樣獲得巨大迴響,迅速奠定了德弗札克在樂壇的聲譽。
德弗札克創作《斯拉夫舞曲》時,雖是受到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啟發,但不同的是,布拉姆斯的創作改編了匈牙利民間音樂,而德弗札克則是從斯拉夫民間音樂中,採用了傳統的舞蹈節奏特徵,樂曲的旋律完全為其原創。以下特選作品第72號中C大調的《第七號斯拉夫舞曲》作介紹:
作品第72號中的《第七號斯拉夫舞曲》以塞爾維亞的民間舞蹈「Kolo」為靈感,在舞蹈中人們會手牽手或相互搭著腰,圍著圓圈跳舞,旋律活潑。《第七號斯拉夫舞曲》同樣有著舞蹈般鮮明的節奏,樂曲一起始,弦樂齊刷刷地奏出激昂的樂音,打擊樂器擊出歡快的節奏,瞬間營造出熱鬧的氣氛,並與木管樂器輕快優美的樂音相互襯托。到了中段,樂曲節奏放慢,但依舊熱烈昂揚,旋律迴旋華麗。後段明亮歡快的旋律主題再現,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加入,躍動的節奏明快且富有感染力,牽引著每一位聽眾,彷彿置身於盛大的慶典舞會中,展現著斯拉夫昂揚的民族特色,分享著樂音的活力與喜悅。
10.《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D大調,作品第39號(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 1 in D major, Op. 39)
《威風凜凜進行曲》為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Edward Elgar)於1901年至1934年間創作的一組管弦樂作,從第一號至第五號,共有5首曲子,而第6首為僅留下草稿的遺作,由英國作曲家安東尼‧佩恩(Anthony Payne)根據其草稿代為補足完成。其中D大調的第一號可謂艾爾加的雋永之作,不但在當時演出引起熱烈迴響,造成「安可」三次的盛況,如今更時常作為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畢業進行曲」。曲子的中段旋律,後來經修改填詞為英國著名的愛國歌曲〈希望與榮耀的土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而知名卡通《我們這一家》片尾曲,也出自於這段旋律呢!
《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樂曲開頭,瞬間就將人籠罩在一種輝煌、壯麗的飽滿情緒裡,活潑熱烈的節奏一步步推進著樂曲,明朗的進行曲調盛大展開,音樂力度完全釋放。到了中段,樂曲轉為懷舊、柔和的三重奏曲調,這即為此樂曲中最廣為人知的旋律,彷彿從原先光芒萬千的光景中,轉換為日暮時的溫和霞光,在舒展的旋律間蘊含著澎湃的情感。緊接著又回到原先熱烈的主題,愈推愈滿的旋律下一秒又切換為三重奏曲調,但表現形式更為豐富,結尾則呼應主題的進行曲調,以壯麗歡快的旋律俐落地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