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危險邊緣 科學家敲警鐘

▲科學家預言,AI與演算法將製造「無用階級」。Adobe Stock
第266期
方清月

在許多人享受科技帶來的繁榮與舒適時,一些科學家不約而同地指出,人類一味發展科技,是在看不見盡頭的懸崖邊緣狂奔。以下是六位科學巨匠為我們敲響的警鐘。

愛因斯坦:蜜蜂消失致生態災難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這句在全球流傳甚廣,雖然學界有人質疑是否愛因斯坦所言,但的確令人憂心。

先前美國非營利組織「蜜蜂計畫」(Project Apis m.)對702名養蜂人的調查顯示,美國蜂群數量平均減少了62%,相當於183.5萬群,占全國總數的68%,堪稱史上最嚴重的蜜蜂死亡事件。

蜜蜂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授粉者,維繫著70%以上的糧食作物。蜜蜂滅絕可能引發連鎖性生態災難,包含植物繁衍受阻、動物鏈斷裂、糧食產量銳減,最終引發大範圍的飢荒與社會動盪。

霍金:地球百年內不適人居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生命最後的歲月頻頻發出警告:「人類必須在未來一百年內離開地球,否則註定滅亡。」

他的擔憂涵蓋多方面,包含:氣候變化加劇、核戰爭風險上升、人工智慧(AI)的不可控發展、基因工程的倫理邊界模糊等,每一項都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觸發「文明級災難」。

霍金認為,科技若缺乏理性指引,很可能成為毀滅的助力。他警告人類,地球是可能失守的孤島。

卡爾‧薩根:科技發展未必文明

卡爾‧薩根(Carl Saga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有一句被廣泛引用,「我們活在一個極度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大多數人對這些科學和技術一無所知。」

薩根不擔心科技的力量,而是擔心人類擁有了「神的能力」,卻仍抱著「部落的心態」。他憂心科學被政客、資本家、狂熱者利用,成為愚昧的奴隸。

他在《魔鬼出沒的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中預言了一個可怕的場景:科技高度發達,社會卻充斥迷信與反智,人們對宇宙失去敬畏,對真相失去興趣,對謊言和情緒依附不捨。屆時文明就像建立在沙灘的城堡,看似雄偉卻一擊即潰。

詹姆斯‧洛夫洛克:蓋亞在發燒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是英國獨立科學家、環境思想家,他以提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聞名,他將地球視為有自我調節能力的「超級生命體」。

他提出,人類的工業活動已經破壞了蓋亞系統的平衡,如同病毒擾亂了地球的免疫機制。氣候變化是蓋亞發出的「高燒預警」,人類若是繼續破壞,蓋亞會將人類從系統中剔除,如同清除病毒一樣。

洛夫洛克警告,到本世紀末,地球上大多數地區將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只有極少數人口能在南北極苟延殘喘。人類不是主宰地球的王者,而是必須與地球共生的生命體之一。

赫拉利:AI製造無用階級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提出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概念──無用階級(Useless Class)。

隨著AI、大數據、生物科技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演算法完成,甚至連情感陪伴、健康管理、軍事決策都不再需要人類介入。

屆時大多數人將不僅「無事可做」,更「無價值可言」,成為「無用階級」,不會擁有政治話語權,也不再是市場中心,只是被系統供養的邊緣人類,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是擁有數據和演算法的人類菁英,甚至是「非人類智能」。

赫拉利提出的是冷峻的社會結構演化,不是機器奴役人類,而是極少數人類將透過科技奴役大多數人。

馬斯克:人類須成為多星球物種

作為這個時代最具話題性的科技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並不甘於只是製造汽車、火箭。他的終極夢想是將人類送往火星。他曾直言:「如果我們不成為多星球物種,我們註定滅絕。」

他認為,地球是一個「單點失敗系統」。一顆小行星、一場超級火山爆發、一場生化危機就足以終結人類。他希望用技術打開「文明的備用存檔」,就算地球發聲不可逆轉的災害,人類仍有機會在宇宙中延續。他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支持百萬人的火星城市,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他也不迴避AI的風險。他形容AI是「召喚惡魔」,並極力倡導AI倫理和監管。

這六位科學家發出同一種迴響:人類正處於一個決定命運的轉捩點。他們的警鐘也提醒我們:真正的「科技文明」不在於征服自然,更在於謙卑共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中國領導有權「先飛」
據中國媒體報導,5月8日寧波機場由於天氣原因,多架航班延誤。一架海南航空公司的HU7297班次因機上坐有「重量級」旅客,違反慣例的「…
日劇《交響情人夢》 天才戀人的藝術修行之路
《交響情人夢》播出十週年了。這部片算是我最心愛的日劇之一,個人認為它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電視劇。雖然改編自漫畫,但是電視劇表現得更佳。…
腹型 vs. 腹腦型 取捨與輕重緩急之爭
「張主任,你到底在忙甚麼東西?」 「報告趙總,今年的商展有很多事情要完成。」 「你都幹到主管了還管甚麼商展,那個讓企劃小妹去弄就好了…
惠風文集 芝蘭之室
披褐懷珠玉 你我從各方天體翩然相聚 世務紛紜濁了你的心志 案牘勞形減了你的風姿 但是 我看得見 看得見你眼角的明慧 …
美資大回流:美中友好的橋梁將斷
種種跡象顯示,中美婚床正在迅速裂開:夏威夷亞太峰會(APEC)中,美國、新加坡、紐西蘭、智利、汶萊、澳洲等九國簽訂TPP協議(Trans-…
知識型的企業、職務與人才
今天,我們的社會正邁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在知識經濟中,企業透過新的技術、員工的創新、企業家的毅力與冒險精神,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從台股接近12682歷史高點 談報酬遞增的概念
最近朋友聚會,總離不開台股即將創新高的話題:這次會突破30年的歷史高點嗎?會不會功虧一簣?要不要先獲利了結?還是過關之後會噴出一大段行情,…
全球化更須努力發展在地經濟
「一石二鳥」是很愉快的想像,但在現實上很少可能實現,要打到兩隻鳥通常至少要兩顆石頭。「摸蜆仔兼洗褲」也許不錯,但通常也洗不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