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玻璃窗花的故事 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Relight +》點亮記憶

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作品《Relight+夢》透過工藝設計將老物件注入當代生活中。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謝平平

壓花玻璃,是臺灣建築經典的元素之一,木框中的海棠花、十字、閃鑽等不同樣式,在老宅中閃著亮光。2023-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蒐集臺中人的家庭故事,創作出駐館作品《Relight+日_夢_遊》,內容包括即日起至9月29日於留白計畫的文件展、9月20至29日於歌劇院凸凸廳的沉浸展,9月27、28日臺中舊城區走讀活動,希望從窗花找回手作工藝的溫度。

「我童年時的幸福,來自單純的瞬間,只要坐在老家地板上,窗花透進來的溫暖陽光,彷彿通往夢想世界的門。」

張博傑畢業於建築系,研究所期間改讀新媒體創作,目前為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主理人。他覺得用電腦創作,少了真實手感,轉而向老師傅學習,成為鑲嵌玻璃工藝師。

2023年《回憶的物件》工作坊中,張博傑邀請學員帶來「記憶的物件」,分享物件對其人生的意義,之後再親手用鑲嵌玻璃技法,做成飾品;「回憶的投稿」蒐集家族合影的照片中有窗花的照片。

這些故事、物件都成為展覽《Relight+日》一部分,張博傑選在70年代老宅風格的留白計畫展出,觀眾可線上聆聽每個物件的背後故事訪談,串聯起臺中在地的共同回憶。

《Relight+夢》則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其中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將不同花紋的玻璃放在黑膠唱盤上播放,讀取單音後,再編曲成為專輯,成為展覽中的聲音。

影像藝術家黃偉軒用點雲的技術掃描玻璃,將之放大成一個3D世界,呈現抽象、具象的回憶場景。

藝術團隊雜波ZAP以30多盞窗花玻璃燈製作大型裝置,觀眾可以透過麥克風互動對話,裝置將以動態光學的展示回應。

重頭戲《Relight+遊》將從城市漫遊出發,在臺中老城街區一起探索不同時代的窗花樣貌,途經市區最後的原生聚落東勢仔、日治時期的水源地與歷史建築蔡內科、民國時期的軍公教房舍與傳統市場,希望參與者沉浸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傳統花紋玻璃的歷史脈絡。活動即日起可上ACCUPASS報名。

「我希望這次的駐館計畫不僅是創造出一個世界,而更像鏡子,讓觀眾在體驗計畫的時候,可以反照出自己的生命經驗。」張博傑的《Relight +》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方式,藉由駐地田調、工藝設計與藝術應用等,將逐漸消失的回憶和事物,重新轉化為現在進行式的研究議題,企圖挖掘新的啟示與可能性,並透過創意和創新,將回憶重新注入當代生活,藉以豐富人們的文化體驗與情感連結。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俄烏戰雲不散 五大面向撥雲見日
在全球化的當下,戰爭不再是兩國私鬥,而是經常有深層多方面的因素在背後。當今俄烏戰爭,值得關注者至少有五個面向:烏克蘭與中共、烏克蘭與美國、…
波蘭總統華勒沙也當過共產黨線民?!
眾所周知,共產黨統治主要靠公開的暴力和宣傳。另外還有一個隱密但也是人所共知的方式,是靠大量線民,地毯式監控,全面控制社會。…
溫情滿人間
1. 封麥最後一夜 江蕙與前經紀人感動和解  台語天后江蕙9月13日在高雄為自己44年的藝界人生劃下終點。…
拉薩的朝聖者
西藏,雪山佛國,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隨著青藏鐵路大開入藏方便之門,旅人如織地湧來,想要一睹這化外之地的勝景。然而,…
秋江水冷鴨先知
歷史上花錢最多的奧運會結束了。在經歷了十幾天精心營造的「舉國狂歡」的氣氛之後,很多人在問:花這麼多錢辦奧運,值嗎?奧運開完了,…
行道樹的故事
等綠燈過馬路的空檔,看看人行道上一整排的老樹。說它老,是因為它滄桑的氣息,不見青春的輕盈步履,取而代之的是盤根錯節的沉重。我摸摸粗糙的樹皮…
英國興起「前世療法」找病根
英國最近興起一種有別於現代醫學的替代療法──「追溯前世療法」(Past-life Regression Therapy),…
長白山可能噴發 威力更甚冰島火山
冰島火山噴發造成的惡夢尚未完全消退,近日又傳出位於中國東北及北韓邊境的長白山(韓國稱白頭山)極有可能在2014至2015年間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