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玻璃窗花的故事 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Relight +》點亮記憶

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作品《Relight+夢》透過工藝設計將老物件注入當代生活中。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謝平平

壓花玻璃,是臺灣建築經典的元素之一,木框中的海棠花、十字、閃鑽等不同樣式,在老宅中閃著亮光。2023-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蒐集臺中人的家庭故事,創作出駐館作品《Relight+日_夢_遊》,內容包括即日起至9月29日於留白計畫的文件展、9月20至29日於歌劇院凸凸廳的沉浸展,9月27、28日臺中舊城區走讀活動,希望從窗花找回手作工藝的溫度。

「我童年時的幸福,來自單純的瞬間,只要坐在老家地板上,窗花透進來的溫暖陽光,彷彿通往夢想世界的門。」

張博傑畢業於建築系,研究所期間改讀新媒體創作,目前為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主理人。他覺得用電腦創作,少了真實手感,轉而向老師傅學習,成為鑲嵌玻璃工藝師。

2023年《回憶的物件》工作坊中,張博傑邀請學員帶來「記憶的物件」,分享物件對其人生的意義,之後再親手用鑲嵌玻璃技法,做成飾品;「回憶的投稿」蒐集家族合影的照片中有窗花的照片。

這些故事、物件都成為展覽《Relight+日》一部分,張博傑選在70年代老宅風格的留白計畫展出,觀眾可線上聆聽每個物件的背後故事訪談,串聯起臺中在地的共同回憶。

《Relight+夢》則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其中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將不同花紋的玻璃放在黑膠唱盤上播放,讀取單音後,再編曲成為專輯,成為展覽中的聲音。

影像藝術家黃偉軒用點雲的技術掃描玻璃,將之放大成一個3D世界,呈現抽象、具象的回憶場景。

藝術團隊雜波ZAP以30多盞窗花玻璃燈製作大型裝置,觀眾可以透過麥克風互動對話,裝置將以動態光學的展示回應。

重頭戲《Relight+遊》將從城市漫遊出發,在臺中老城街區一起探索不同時代的窗花樣貌,途經市區最後的原生聚落東勢仔、日治時期的水源地與歷史建築蔡內科、民國時期的軍公教房舍與傳統市場,希望參與者沉浸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傳統花紋玻璃的歷史脈絡。活動即日起可上ACCUPASS報名。

「我希望這次的駐館計畫不僅是創造出一個世界,而更像鏡子,讓觀眾在體驗計畫的時候,可以反照出自己的生命經驗。」張博傑的《Relight +》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方式,藉由駐地田調、工藝設計與藝術應用等,將逐漸消失的回憶和事物,重新轉化為現在進行式的研究議題,企圖挖掘新的啟示與可能性,並透過創意和創新,將回憶重新注入當代生活,藉以豐富人們的文化體驗與情感連結。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再見無能的刺激消費方案
台灣經濟再度陷入衰退,馬政府再度推出振興經濟政策,也再度遭到各界的批評,幾年來馬政府執政能力不只沒有進步,似乎還變得更糟。…
試解大衛魔術之謎
喜歡魔術表演的人,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大衛‧考柏菲(David Copperfield)。他被譽為是近代最偉大的魔術大師毫不為過。…
蛻變案例1──魔法: 夢想起飛, 老樹根木工坊變出教育樂園
在學校裡每當下課時,小朋友最喜歡衝到遊戲區玩溜滑梯、搖搖樂、翹翹板等。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些陪伴很多人度過快樂童年的遊樂器具,大部分都是…
得來素蔬食連鎖 靠電商與CRM 加盟店一個月就能打平
得來素,是全台擁有17間店的蔬食早午餐連鎖餐飲,以素食早餐、素食連鎖這樣少見的模式,在早午餐市場、連鎖加盟市場裡開拓出一塊利基。…
二十年後 六四英雄有了下落
多少年來,1989年六四那天,「王維林」孤身擋中共軍隊坦克車的照片已成為一個勇氣的象徵。直到今日,王維林的生死謎團才終於水落石出。…
《真愛每一天》 只有善良相伴的日子才見真愛
《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是2013年上映的一部甜美的英國喜劇片,雖然影片一出,影評評價不高,英國《衛報》說「空洞的劇本」…
老店的經營之道 堅持傳統+突破創新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每五年統計一次的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結果顯示,2011年底台灣企業總數為118.5萬家,其中企業經營五年的存活率為75.73…
培育生技人才 「偉喬生醫」勇闖試劑原料市場
2013年創業初期進駐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南科育成中心的偉喬生醫,切入較少人進入的試劑原料市場,目前已經是台灣最大的COVID-…